建構本土管理理論的時代要求

今 (2014) 年 8 月 18 至 20 日在 Tony Fang 和 Peter Li 兩人的共同主持之下,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企業管理學院舉辦了一次「以來自中國的靈感重新建構管理理論」(Management Theory (re)building with inspirations from China) 的國際研討會。在研討會的開幕式上,英國伯明罕大學的 J.Child 強調建構有「脈絡意涵」之理論的重要性;美國楊百翰大學的D. Whetten則提出了一個極有說服力的概念架構,強調一個好的理論,其論述範圍雖然可大可小,但卻必須既具有普遍適用性,又能夠說明本土文化的特殊性。

開幕式結束後,來自世界各地的15位與會人員即一起乘坐大巴士,到三百公里之外的小鎮沐瑞 (Mora),開始舉行為期兩天的閉門研討會。曾經編輯過四本《華人心理學》的 Michael Bond,介紹西方主流心理學,如何將華人在某些向度上「定位」,以從事文化比較研究。我們不難看出,這種研究取向是把非西方國家的「文化」當作是一種「變項」(variable),必須運用西方心理學的研究典範來加以了解。事實上,這種研究取向所得到的結果,不僅支離破碎,而且無法讓人看清楚非西方國家的文化面貌。

對東亞企業精神有深入研究,並出版過《華人資本主義精神》的 Gorden Redding 堅決主張:正如日本和東亞四條小龍一樣,中國將以中國文明的傳統作為基礎,走出自己的道路。其中雖然可能有某些文化採借的成份,但主要還得借助於自身文化力量的展現。

我非常贊同這種觀點。我一向認為:非西方國家要想發展本土心理學或本土社會科學,必須把「文化」當作一種「系統」(system),建構「含攝文化的理論」,讓研究者能夠看清楚非西方國家文化的全貌。在這次研討會上,許多華人學者紛紛呈現他們的研究成果:譬如,來自美國 Rutgers 大學的陳昭全提出了社會和諧論;香港科技大學的樊景立提出了儒家領袖模式;香港城市大學的梁覺則以和諧和領導為例,說明華人本土研究對普世性的理論建構可以作出什麼樣的貢獻。

對於格式塔 (Gestalt) 心理學稍有瞭解的人大多知道:「部分」必須放在「整體」的脈絡中來加以理解,但「部分」的總和並不等於「整體」。更清楚地說,「和諧」和「領導」固然可以看做是儒家文化中的一部分,必須放置在儒家文化的脈絡中來加以理解,但他們加在一起,並不就等於儒家文化傳統。然則,儒家文化的「系統」究竟是什麼?我們該如何針對它來建構「含攝文化的理論」?

在這次研討會的開幕式上,我指出:從一方面來看,理論建構是非常容易之事,在現代開放的學術市場裡,任何人都可以針對某一題目建構自己的理論,並找到期刊發表。從另一方面來看,建構理論又是非常艱難之事。因為每一篇論文都有其半衰期,理論一旦以論文或書刊的形式發表之後,它就有了自己的生命,而必須跟其他的理論進行競爭。如果沒有人予以引用,這個理論就會被淘汰掉。

參加這次研討會的華人學者私下交談時,大多同意:像這樣的研討會,在中國國力衰微時,在西方國家是不可能開的。管理領域因為有實用的需要,所以此一領域的西方學者最容易感受到華人本土社會科學理論的重要性。這項研討會的召開,象徵著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在這個「多元文化主義」的時代,如何建構禁得起考驗的本土社會科學理論,是華人社會科學家必須嚴肅思考的重大問題。

黃光國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聯絡地址: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