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南加大-北大2011年春天創新課程同步啟動

臺灣大學、美國南加州大學與中國北京大學的學生,在2011年春天即將零距離、零時差同步上課。在傳播通訊科技日新月異的今日,網際網路的發展將散佈在世界各個角落的人們串連起來,資訊得以同步取得;即便相隔一萬六千公里,台灣與美國南加州的距離不再是個問題。

2010年10月26日上午的台北,天空灰沈沈,陰雨綿綿;然而,在臺大博理館裡頭,卻散發出與天氣灰沉不一樣的氛圍,充滿熱情與期待的歡愉氣氛。十點半,臺大電資學院院長李琳山與南加大工學院院長Yannis Yortsos在觀禮來賓的見證下,簽署了「臺大與美國南加大創新合作備忘錄」(NTU-USC i-Podium MOU)。雙方將合作設計網路零距課程,臺灣大學、美國南加州大學與中國北京大學三地的學生,可以透過網路同步進行課程,進而在當中進行意見交流與激盪。

所謂「i-Podium」計畫,是由南加州大學創設,與世界級的大學相互合作的全球教育計畫。「i」代表了互動(interactive)、國際(international)、與創新(innovative)。這是一個強調同儕之間相互學習的課程,跨越傳統國界與教學藩籬,透過網路設備,來自世界不同頂尖大學的學生,在一門課之中相互學習與合作,實踐跨文化零距離教學模式。

「異地而能同窗、教學以求互長」,美國南加大教授盧志揚指出,21世紀世界頂尖大學不一樣之處。在20世紀,大學是一個實體的校園,匯集了全世界頂尖的學生來到學校裡頭學習;然而,21世紀該是一個無國界的學習環境,學生無需在離開自己的國家,就可以和世界其他地域頂尖的學生共同學習。盧志揚教授正是「i-Podium」計畫的設計者,早在臺大與南加大共同合作之前,北大與南加大已經先行試驗,大陸央視就曾以「世界課堂」的名稱來報導這項教育上的突破。

全球化與科技的交相結合,整個世界的腳步變得更加快速。過往教學模式為學科導向,主要是由於市場需求小,只要生產即可;換言之,教導學生主要為理論定律。然而,在20世紀末,伴隨著全球化的腳步,市場開始產生變化,從過去重視生產,到現在則是要從消費者的角度去思考「究竟誰想要?」「誰需要?」「為什麼需要?」。盧教授指出,實務界要的不只是學科擅長的人才,教學模式該由過去「內容本位」(content-based)轉為「情境本位」(context-based),例如培養學生,使具有決策的能力。

這樣的轉變則可以透過未來的世界課堂來體現。由傳統以教授授課為主,轉為學生互動學習為主軸,並且產生跨文化與零距離的學習。過去教授課本內容、解釋概念的方式將產生轉變-「i-Podium」計畫將學生放在同一門課堂之中,共同建構出情境,一起解決問題,在彼此不斷思辨中學習與成長。盧教授指出,在這樣的課程設計之下,從老師單方面的教學方式變成學生之間的激盪交流,因此學生的參與程度變得十分重要,原則上學生該是場場都要出席的。

在2011年春季課程的設計上,將會是國立臺灣大學、美國南加州大學與中國北京大學共同進行,為一門三學分的課程,三所學校各有20名學生。每週上課時間為130分鐘,一學期共上課23週。三間學校的學生並非只能靠網路上課來進行交流,由於假期不一樣,因此在課程時間設計上,也頗具巧思。首先2011年1月17日至2月18日為臺大與北大的寒假,因此在這一個月之中,兩地學生將會前往南加大,彼此碰面進行認識交流,同時課程持續進行。在5月16日當週,南加大學生將到臺大停留兩週,與臺大學生進行計畫專案的討論與學習;接著,在5月30日那一週,南加大學生會再飛往北京,與北大學生共同學習。因此在這樣的設計之下,三所學校的學生都可以面對面認識與交流,同時透過實際造訪不同國家,體驗文化之間的差異。

簽約儀式後,盧教授利用約一個小時,向臺灣大學教授群們解釋「i-Podium」計畫概念與執行方式。電資學院院長李琳山、副院長陳良基、副院長孫啟光、前院長許博文、電機系系主任顏嗣鈞、南加大工學院院長Yannis Yortsos、ViP 計畫經理Ms. Katherine Aschieris等人也親自在場參與。「旅行是重要的。」盧志揚教授手拿著光筆,對著台下與會的來賓們說著。過去,亞洲學生前往歐美國家念書或是工作,總是試圖要融入歐美生活,盧教授說這樣其實是沒有在平等利基的情況下學習的,也正是「i-Podium」設計讓三地學生到彼此國家造訪的原因之一。主持會議的陳良基副院長也以臺大創意創業學程主任的身份,推崇盧教授此項創新課程,並感謝盧教授費心讓臺大學生有機會參與此項劃時代的創舉。臺大創意創業學程也會將此課程列為必選。

盧教授指出「現在應該要學習在一起,當把臺大、北大、南加大學生放在一起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們爭論得更加激烈。(they fight like Hell)」盧教授更進一步闡釋現在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這樣的課程對學生的幫助在哪裡?在網際網路緊密結合的世界中,利用科技優勢,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放在一起,打開彼此之間的視野,接觸面不再單單僅侷限於學科上的討論,而是延伸到文化面,甚至更加生活實用的層面。

這樣的課程設計,並不是像過去遠距教學一樣,將教室課程連到遠端的學校,聽老師單方面授課;而是將兩間教室內的學生結合在一起,彼此不但看得到對方的狀況,在課堂上的發言與討論是即時傳遞的。換言之,學生的重要性與角色變得重要與關鍵。盧教授指出「i-Podium」帶來最大的挑戰其實在於授課教師,因為老師們的授課對象包含自己本身的學生與其他兩個地方的學生,好壞都會受到評鑑。不僅如此,課程之初的設計也十分重要,因為要將來自不同地方的學生帶入這門課的情境之中,例如可以利用問問題的方式,看學生想什麼,進而讓彼此之間開始交流。盧教授實際展示了美國與北大同步上課狀況的影片。影片當中,可看到中美兩地學生透過同步技術互相熱切詢問討論的熱絡情景,在過去表示重視形式化、理論的教學方式之下,學生往往不能學以致用,「理論」與「實務」的鴻溝也因而產生。「i-Podium」課程卻是打破過往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之間相互學習,西方與東方的文化便可在這一代年輕學生的身上,得到交流與激盪。

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創新」是重要的。如何在市場高度競爭的情況之下,產生新的契機與可能,不再只是侷限於課本內的知識,而是該將視野打開,透過不同文化背景的思想衝擊,不同市場機會的學習,讓大學生播下創新、合作與主動學習的種子,未來將會產生更多產業上的可能性。盧教授指出,如果你和頂尖的學生相互學習與競爭,你也會提昇與進步,同時教育資源也會變得更加豐厚。「i-Podium」開啟了21世紀全球教育的新視野,將現行的教育系統、學習環境與國際交流融合的新型態。

「每個新的想法,都來自於瘋狂的想像。」(Every new idea comes from every crazy idea)南加大工學院院長Yannis Yortsocs推崇著說。盧教授也認為「i-Podium」可以讓因為來自不同文化成長背景所產生的思考、想法與想像,直接且迅速的不斷激辯與衝擊,讓學生們不再是從自身的文化角度理解世界,同時也能理解到原來同一件事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會這樣看,會這樣想。

臺灣大學的學生在2011年春天便可以修習「i-Podium」課程,與來自北大、南加大的頂尖學生,進行為期23週的共同學習與合作,拜科技所賜,學習環境與資源變得更加豐富與多元,更能和來自不同國家的頂尖學生進行討論與交流。期許,未來有朝一日,「i-Podium」可以涵蓋世界更多國家頂尖一流的大學,讓學習更加豐富。

如果對於此課程有興趣的學生,可以直接到電機系系辦(電機館EE110),找焦先生詢問關於課程內容詳細相關資訊或洽教務處課務組或臺大創意創業學程皆可。今年課程將預計從2011年1月17日開始,期間1月17日至2月18日之一個月課程,如果來得及將安排臺大與北大同學至美國南加大共同上課,這絕對是一門非常特別體驗的課程,請臺大同學多多把握。文:施昱竹

(i-Podium計畫簡報:美國南加大教授盧志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