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公共論壇-面對少子女化-反省與思考

臺大公共論壇『面對少子女化』於99年12月29日(星期三)上午10:30在臺大社會系館401室舉行記者說明會,吸引各界人士參與討論,包括日本早稻田大學社會科學院小島 宏教授亦蒞臨旁聽。主持人包宗和副校長指出,近年來台灣的生育率快速降低,此一現象對於臺灣社會有何影響,對經濟發展有何關連等諸多面向,都是各界所關心的議題。本次臺大公共論壇即從各種角度觀察,包括性別問題對少子化的影響,以及政府急思提供托育補助的範圍等多項因應人口變遷的政策工具切入,提出多元且前瞻的反省與思考。出席引言人如下:(依姓名筆劃)

林明仁 (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林萬億 (社會工作學系教授)陳玉華 (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教授)馮 燕 (社會工作學系教授)薛承泰 (社會學系教授)

討論題綱:(依與談發言順序)臺灣少子女化的趨勢與影響(林萬億教授)少子化對經濟成長的影響(林明仁教授)性別問題與少子化(陳玉華教授)托育問題與少子化(馮燕教授)因應人口變遷的政策思考(薛承泰教授)

林明仁教授

天下雜誌曾經登載《少子化的危機之一-總生育率下降的迷思》,其中提到...總生育率降至全球最低的1.03與每年新生兒人數直直落的 「少子化危機」,讓有識之士憂心忡忡,認為台灣未來「連麥當勞都是老人」,有「亡國滅種」之虞。衛生署長楊志良也語重心長的指出:「以後很多老人可能無人奉養;青壯年因經濟壓力大,自殺率升高」、「這是個悲慘的社會」。

誤解了指標計算的方法,所以看到了可怕的未來?

然而,在解讀統計數字的時候,除了要理解指標如何建構,也應搭配造成數字改變的社會變遷因素,以免造成誤解。一般使用的總生育率,是以年為基準計算的:2009年的總生育率1.03,是將該年各年齡層婦女生育總數加總計算而成的 “代表性婦女的生育率”。也就是說,這個2009年的代表性婦女,是由當年19歲的小媽媽、25歲的辣媽以及35歲的職業婦女,各自貢獻一點點所「同年跨代」加總起來的…

以加強托育措施作為應對少子化現象對策馮 燕教授

...日本政府在2003年就訂定了「10年計畫」且著手推動,舉其大要,包括:政策內容從「兼顧女性工作」轉為「家庭、社區支持」;營造友善育兒職場環境,厚生勞動省對企業進行認證,凡是評定合乎規範的企業,即可獲得日本政府授予認證標章,相當於另一種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證標準。以東芝企業為例,在2005年至2006年間生小孩的女性員工,其育嬰假申請率高達98.2%,完全不像台灣有「請育嬰假,可能會丟了工作」的疑慮;多元化的托育服務,政府更推行許多措施,提供更多托育資源,如制訂「認可外保育所設施指導監督方針」,透過補助修繕費的方式,讓其他類型的保育場所(含保育室、嬰兒托育旅館、企業或醫院托育設施、病後兒托育機構、保育媽媽、家庭支援中心等),也能提供多元、合適的服務;縣市政府以會員制的方式,在社區中設置家庭支援中心,提供臨托、課後托育、接送服務、假日托育…等活動,協助家長的日常事務需求,如:臨時加班、參加婚喪喜慶、外出購物…

因應人口變遷的政策思考 薛承泰教授

台灣地區生育率從1950年以來持續下降,從當時一位婦女平均生育7個子女降到去年1.03位子女。去年總共生了19.1萬嬰兒,約是30年前的一半,今年又碰到虎年,全年生育數量很可能低於18萬。面對所謂「超低生育率」的情形,再加上平均餘命的延長,今後所需要面對的挑戰,除了低生育水準的持續,人口高齡化速度也將加速提昇,人口年齡結構將會有明顯的改變。預計20年後的民國120年,台灣人口總數雖然仍在2,300萬左右,但是65歲以上老人將會從現在占11%上升至25%,15歲以下幼年人口從占16%降至12%,15至64歲的勞動人口則從73%滑落至63%,必須留意的是,勞動人口當中的勞動參與率目前約為58%,失業率約為5%,即便是維持不變,整體的負擔將會是比現在沈重許多。簡言之,平均一個有工作的勞動人口在20年後將負擔0.7位老人,0.35位小孩,以及0.8位15-64歲沒有從事工作的人。

性別問題與少子化 陳玉華

近期跨國研究顯示… ‧女性經濟角色的擴張不必然造成婚姻制度的瓦解,但是在男女性別角色高度分化的社會中,女性經濟角色的提升可能惡化其結婚、組成家庭的機會。‧在部分已開發國家,造成低生育率的主因可歸咎於:「個人取向之社會制度明顯趨近性別平等」以及「家庭取向之社會制度維持傳統性別分工」兩者發展不一致…(各引言人全文書面資料詳參臺大首頁公共論壇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