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新生入門書院 大學生活的叮嚀胡振國教授 (臺大電機系)

今天我以一個老臺大人的身分來叮嚀大家,講叮嚀雖有囉嗦的感覺,但只要一句話能讓你有共鳴、一輩子受惠,我想今天的目的就達到了。大學是一個重要的學習場所,除了課堂所傳授的專業知識,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事,譬如說男女關係中的追求與拒絕,以及成績好壞不一定等同人生的競賽。在我看來,大學四年的精采在於「未定」,而不是「明確有標準」。而上了大學後,旁人將不斷給予你叮嚀,提醒你學習這些未定的知識。

今天我將分六個項目來給予叮嚀。第一是善加利用學校資源,因為不是每一個大學生都像臺大生有著豐富的資源,而臺大近幾年分配到充沛的經費,才能這麼豐富,請同學切記這四年不要入寶山空手而回。第二是不可迴避的成長,第三要了解電腦使用的正確習慣。第四,我要談專業和非專業的互補,因為很多專業遇到了重要的瓶頸時,常得用非專業的、另一種邏輯去跳脫思考,問題才迎刃而解,而大學所開設的通識課程就是希望補強非專業的知識。第五,學術的基本是追求真理,要把東西弄清楚講明白,不計實際的商業價值。第六則是追求人生的美感。

善加利用大學資源

各位可能很徬徨,不知道大學可以學習什麼。事實上在臺大有很多唾手可得的學術資源,包括圖書館的網頁中有很多重要的期刊雜誌,例如 IEEE spectrum 期刊,刊載很多尚在研究階段但未量產的重要成果,許多人藉由閱讀這些文章,而參與量產,創造商機。舉個例子,2007 年 Mary Lou JepSen 在 MIT 應徵教授時,提出百元美金電腦的想法 (OLPC,one laptop per child),以造福開發中國家約十億孩童,讓他們得以上網。MIT 延攬她來執行計畫,臺灣筆電廠和威盛等廠商也因此獲得製造 OLPC 的機會,這概念後來進而延伸到華碩的 Eee PC。另一個例子是,四年前有一篇期刊文章提出利用遙控機械手臂來操刀,進行遠距醫療,而今年亞東醫院就引進稱為「達文西機械手臂」的醫療用機械裝置,便是採用了這篇論文的點子。在臺大,這些期刊供所有師生自由瀏覽。同學不妨三不五時瀏覽一下,欣賞別人的點子。未來這些點子會成為你的資料庫,供你隨時取用。

此外,學校還有很多輔導的資源,譬如發生突發事件時,尤其是在校外辦活動的時候,軍訓室可以提供重要的協助;當生活上遇到一些困難時,如果悶著不出聲沒有人能幫得了忙,這時不要忘了心理輔導中心提供的諮詢服務,或找導師和系主任諮詢也是一個方法。我在擔任系主任任內時,曾對一位翹課的學生輔導,請他每天早上九點來簽到,一個月之後,他的生活變規律,功課也自然變好了。

不可迴避的成長

每個人剛開始都像秧苗充滿了生命力,漸漸成長茁壯,進而成果滿滿。然而成果滿滿後不要忘了放低姿態,因為頭太高不見得會處處順利。成長不只有年齡,還有知識的成長、人際關係的成長。四年大學畢業之後,學習專心與否決定每個人專業程度的高低。臺大的課堂雖然不常會點名,但每堂課還是應主動學習,累積專業知識的成長。人際關係成長方面,人人都會遇到跟他人互動的問題,譬如說遇到不喜歡的朋友要如何打招呼。人和人相處沒有一定的標準,教授不可能在課堂上明確的教;人和人之間也有很多差異,有表裡一致的人也有表裡不一的人,有強迫自己意志到他人身上的人,也有小心翼翼的人。在大學裡有課堂上的專業知識學習,也有和同學朋友相處的「未定」功課要學。只要能處理好大學的人際關係,以後遇到類似的狀況就能知道如何處理。

建立正確的電腦使用習慣

大家可以算算看自己每天在電腦前的時間,如果太長的話,反思一下為什麼會沉溺電腦到廢寢忘食呢? 每天待在電腦前太久,身體發出警訊還是置之不理的話,身體會垮掉。因此,要養成適當的使用習慣,而不是被惡習控制。電腦的源頭不就是晶圓,再封裝一下,去商場上買來組裝後變成電腦;電腦只是不具生命的工具,比起你的人生不算什麼。當你有這個認知,有時離開電腦,會發現人生其他美麗的地方。每天離不開電腦,心思就是時時刻刻和電腦糾結在一起。有人因此把生活搞得很緊張,去國外度假還要隨時看 e-mail。舉我自己為例,我習慣到辦公室後沒五分鐘就看 e-mail ,然後回覆緊急 mail。但我發現回覆速度越快,寄來的 mail 越多,最後每天一共會寄來一百多封,我並不喜歡這樣累人地回郵件。請大家不妨試試看,暫停一段時間不去碰電腦,去接觸別的事,不要每天沉溺其中。

學習專業和非專業

專業為本。進臺大來不管選擇那一個科系,總是有科系的專業要學。請大家對自己的科系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不喜歡的話可以投身另一個科系、學習另一個專業。現今世界知識的累積太多元而廣泛,單單一個科系的範圍已經相當廣,例如電機系就有十個領域,一個都念不完了,不可能十個都深入去學。因此越早清楚各學門大致的情況的話,就能越早認清未來的方向,以免不容易找到出路。舉個例子來說,我擔任系主任時,有位在臺電工作的系友打電話來質問:「為什麼有一名來應徵工作的臺大電機畢業生,連基本的三相電路都不會?」後來據我了解,三相電路是電機中電力相關領域,而那位畢業生就學時念的是別的領域,對電力不太感興趣,只因臺電工作穩定就去應徵。結果專業領域沒有選好,跑去應徵臺電的工作就碰壁。因此,進了大學除了選好科系以後,還有這些專門領域要選擇,這是本中之本。

在學習專業知識時,非專業的學習要同時並行,譬如剛剛提到的人際關係,還有修身養性、自信心等。用個簡單的例子來說,電機系畢業典禮中我會和學生握手祝福,有的同學給人的感覺是很自信而豪邁,有些人就很緊張,手心冒汗且發抖。也許這是出於不習慣,但可以感覺出每個人的信心和穩定度都不一樣。而在人際關係的非專業學習中,你可以學到如何推掉一些瑣碎而徒勞的事,出社會後就能利用這個經驗稍微和主管推掉一些過多的工作,這便是非專業和專業能力之間的互補。

學術界求真

學術界的目的是追求真理,課本上寫的是前人努力得來的成果,不僅一清二楚,且廣為人知、被驗證過。如果只為了考試而念書,學習心態上會容易感到疲累。但是反過來,如果可以調整成以欣賞的態度來看書中每個定理,去欣賞前人的智慧結晶,自然會覺得很有趣,學習效果就得以提升。但是,學習之外更重要的是付出,就算大學畢業之後進研究所,進公司,也要能懂得付出。我很感謝我今天有機會在臺大做研究,能和研究生一起腦力激盪,享受挑戰未知的過程,這是身在學術界的樂趣。以我的角度看,我和學生一起發表的論文是我心中的寶物,百年之後我還希望能在另一個世界慢慢看,欣賞一下我在世間最重要的學術成就。這些成就和金錢毫無關係,完全是求真的結果。當然要你們剛進大學,就要 enjoy 這些早了一點。不過要做好研究,首先必須把大學的基礎學習做好,就像學高深的武功前要把蹲馬步等基本功學好。了解到這點,你才能體會現在所學不是無用的。

充滿美感的人生

各位理當都受過「活在當下」的能力訓練,像是在考試時專心解答等。那麼,在課堂上時,為什麼不能將專注力集中呢? 高中的時候能專心是因為有老師提醒,上了大學之後學習是出自於自發的,要自發地去上課,自發地專心聽課。課堂提供了動腦的機會,因為在專心聽講時你可以做判斷,選擇接受或拒絕演講者的話。在課堂上動腦是很有樂趣的,請珍惜這份樂趣,而且要往正面的方向動腦。

最後和大家分享「有夢最美」這件事。有夢想進而挑戰是很有美感的。舉一個人為例子,夢工廠的 Jacob Melvin 在三年前還是 University of Colorado 的 CS 學生,那時他便懷抱夢想也開始從事電腦動畫,終於他的作品「馴龍高手」獲得了很高的評價。夢想使他成就了很多精彩的事。因此,不要說自己毫無夢想。如果以學術界的夢想--研究來說,研究是去挑戰想像到的點子能否付諸實現,而在這階段前頭的功夫便是大學的學習基礎。基礎準備因人而異,準備好了可以提早實行,像比爾蓋茲那樣。還沒準備好的話,請參加學系設計好的一系列課程來學習,讓未來的路走得更順;最後,迎向美好的人生。這也是我今天苦口婆心的主要目的。最後我祝各位,身心健康、學習愉快。雖然聽起來簡單,但是需要好好經營,謝謝大家。

(2010年9月6日臺大共同103 教室、黃坤賢整理(臺大物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