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人的故事 … 迎接生命的一雙手--謝豐舟教授回顧展

編按:追求卓越、邁向頂尖…一向是臺灣大學的傳統,面對當前學術、產業等各專業領域競爭劇烈的同時,臺大師生、校友們除積極實踐「敦品勵學」之餘,更進一步履行「愛國愛人」之臺大校訓,默默地為社會付出,奉獻一己之心力。1062期開始臺大校訊推出「臺大人的故事專欄」,內容以臺大人在各專業領域傑出表現為主軸,內容文體不拘,歡迎教職員工生、校友親撰或敘述報導,提供各界一些臺大人的建議,甚或是一些走過的痕跡歲月,亦或能對整體環境挹注某種程度的貢獻或祝福,這是許多人包括校訊讀者期待的,歡迎多加利用。本期臺大人的故事敘述「迎接生命的一雙手--謝豐舟教授回顧展:一位臺大教授的醫療、教學、研究與藝術生涯」詳全文如下:

一位臺大教授的醫療、教學、研究與藝術生涯

策展者的話

見證臺灣醫學發展史

謝豐舟教授出身醫學世家,祖父謝唐山為臺東卑南族人,是臺灣第一位外科醫生,父親謝伯潛是南臺灣婦產科名醫。謝教授家族見證了臺灣現代醫學發展的進程。謝教授經歷了臺灣從威權到民主的轉變,參與了現代醫學科技的起飛,體驗了電腦與網路世界的出現,目睹了人類基因體定序的完成,在這樣的背景下,謝教授走過了40年的醫療、教育、研究與藝術生涯。

上醫醫國

繼承父志,從迎接生命的婦產科開始,謝教授為臺灣婦產科學開創了新局,拯救許多高危險的孕婦與胎兒,也讓許多新生命免於先天性殘障之苦。經由創立臺灣醫用超音波學會,推廣超音波醫學,讓臺灣所有醫生有可以透視人體的第三隻眼睛,整個臺灣的醫學因此進入一個嶄新的境界。「上醫醫國」是謝教授的一貫信念,就是「藉由建立一種方法或策略,使某種疾病完全消失或減到最少」,在B型肝炎、唐氏症、地中海貧血、連體嬰…等方面實踐了這個信念,謝教授也因此獲得「國科會研究傑出獎」、「行政院傑出科技人才」的肯定。

有教有類

身為大學教授,謝教授一向認為自己是「教育者為先,次為學者,再次為醫生」,因此在大學教育、通識教育、研究生教育、醫學教育及公眾教育都不遺餘力。謝教授對不同的教育對象都有不同的要領,因材施教,也就是「有教有類」。

基礎科學是醫學的基礎

在臨床醫學浸淫數十年,謝教授深覺基礎科學是醫學的基礎,而生物學必須以「遺傳─發育─演化」為主軸,因此謝教授除自己勤於研讀自然(Nature)與科學(Science)期刊之外,也開設發育生物學,基因體科學…等課程,並致力於推廣果蠅、斑馬魚、線蟲等模式生物於生物醫學研究的應用。

跨領域的教學與研究

五十歲以後,謝教授從醫學院跨足大學,從事跨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在七個不同的系所擔任合聘教授,也成立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發育生物學研究中心、生命倫理中心等校級研究單位,成為臺大五年五百億計畫的主力。謝教授認為腦科學將是21世紀的主流,因此自2005年起致力於推動臺灣大學的腦神經科學,先後促成了「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研究中心」、「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以及「臺大醫院臨床神經醫學與行為中心」的成立,成為臺大發展腦神經科學的鐵三角。因此腦神經科學也是此次展覽的重點。

回歸「藝術」與「人文」

經過漫長的醫療、教學與研究生涯,體驗人情世事的無常,謝教授認為還是應該回歸「藝術」與「人文」,謝教授更深切體會到通識教育的重要性。除了自己開設「從現代生物學看人類行為」通識課外,還以策展者(curator)的身份致力於「臺大杜鵑花節藝術祭」的推動。此一藝術祭是以臺大每年三月盛開的杜鵑花為背景舞臺,結合「知識」與「藝術」,使藝術的內容更深刻,也使知識得以用藝術的形式呈現,自2006年推動至今「臺大杜鵑花節藝術祭」已具雛形。

謝教授多年來勤於筆耕,並藉由電子信件與師生分享自己的理念,也常以塗鴉為樂,至今已有數本書籍及畫冊出版。謝教授將所有的手稿及畫作捐贈給臺大人文庫收藏保存,這些手稿及畫作將是此次展覽重點。

前瞻性收藏

謝教授一向認為大學的歷史可以反映整個社會的歷史,而大學的歷史就是所有教師大學生涯的總合。自己雖然只是臺大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微小波瀾,不過能「盡其在我」,把自己臺大生涯的文物加以保存整理也算是為臺大歷史的累積略盡棉薄。對於文物保存,謝教授主張「prospective archiving」(前瞻性收藏),也就是在退休前就把相關物件整理捐贈,比起事後捐贈必然更為完整與妥善。此次的回顧展就是這種理念的嘗試,希望能為臺大的文物收藏,創造一個可以觀摩的案例。

公眾教育

此次展覽的另一個目的是公眾教育,希望透過互動的設計,讓大眾尤其是學生能對超音波、模式生物、腦神經科學…有一些親身的體驗,而透過網路科技,觀眾又可以立即連線到謝教授相關的論文與資料。

為使此次展覽多一分藝文氣息,展覽期間的周六、周日下午將有小型音樂表演。與東京大學博物館「行動博物館」的概念類似,此次展覽的部分內容亦將巡迴到其他大學展出,以分享謝教授的經驗。

一粒沙看宇宙

40年歲月轉眼即過,不過這40年可能是人類文明變化最劇烈的一段。就像偉大的小說家常以個人的故事來反映大時代的變化,這次展覽希望觀眾能抱著從「一粒沙看宇宙」的心情,細細品嚐。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William Bl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