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強教授新書《平民的先知—卡萊爾與英國維多利亞社會》

英國的維多利亞時代,通常指稱西元1837年至1901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在位的時期,這是英國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的轉型時期。就在這個年代,勃朗特(Charlotte Brontë)出版了她的《簡愛》(Jane Eyre)(1847),狄更斯完成《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1859),柯南.道爾創作出了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彌爾寫下了《論自由》(On Liberty)。

臺大出版中心近期出版方志強教授新書《平民的先知—卡萊爾與英國維多利亞社會》,即以卡萊爾(Thomas Carlyle, 1795-1881)的一生與其思想轉折,作為透視英國維多利亞社會的稜鏡,是了解卡萊爾與十九世紀英國的重要著作。卡萊爾是維多利亞時代敏銳的觀察者,對當時英國的社會輿論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是極具代表性的作家、歷史學家與知識分子。同時代的女性小說家艾略特(George Eliot)曾說,「在我們這一代中,幾乎沒有一顆優越或活躍的心靈不曾被卡萊爾的著作改變過,如果沒有卡萊爾,過去十年或十二年中所寫成的英文書,每一本都將不一樣。」

早年的卡萊爾宣稱「歷史是無數傳記的精華」,強調無名的大眾在歷史上的重要性,但到了晚年則主張「世界史是偉人的傳記」,轉而重視偉人在歷史上的影響力。古奇(G. P. Gooch)在其《十九世紀的歷史與史家》(History and Historian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書中已注意到卡萊爾兩種不同的歷史思想,他認為「當卡萊爾從事歷史寫作時,所寫的是偉人的傳記,而非無數的與無名的大眾的歷史;而他在中晚年所致力的那種歷史寫作,正是他在1830年所批評的。」將卡萊爾的一生劃分為前後兩期並加以比較,是後世研究卡萊爾所常用的模式。

然而方志強教授的新作《平民的先知》一反過去「兩個卡萊爾」的區分,以及對卡萊爾「英雄史觀」的凸顯,而指出:「卡萊爾的平民思想為其早年、甚至是晚年的歷史思想與社會評論的中心」。 除「智識與道德」角度外,此書以「疾病」角度,探討克服精神疾病、完成自我救贖的卡萊爾,以及他所置身的「有病的與失序的時代」。專研卡萊爾與英國史的方志強教授認為:疾病不只呈現患者生理與心理的現象,並能反映出患者當時的文化現象;當時英格蘭所盛行的神經疾病顯然具有「階級性」,流行於中、上階級和商業化、城市化的生活方式間;卡萊爾深切體認到平民的、鄉間的、勞動的、健康的「蘇格蘭性格」的重要,而貶斥「英格蘭性格」,以其蘇格蘭的「鄉野之眼」與「平民觀念」自豪。因此,可以「平民的先知」概念總結卡萊爾的思想軌跡。

歡迎至出版中心三個書店參觀選購 : 校總區書店(圖書館左側地下一樓,電話 :02-2365-9286)(2)水源校區書店(水源校區澄思樓1樓,電話 :02-3366-3993轉18)。書店營業時間為:週一至週五上午8:30 至17:00 (中午照常營業)。(3)校史館二樓 (電話 : 02-3366-1532; 營業時間 : 周三至周一, 上午10:00至16:00)。臺大校園內另有新月台展示中心二樓及鹿鳴堂臺大個性商店展售。亦可利用博客來、臺灣商務、三民、誠品、iRead灰熊愛讀書、TAZZE讀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