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學院選修課程徵文第二名:《尋找地球刻度的人》

文:中國文學系三年級艾佳妏選修課程:古代天文學中的幾何方法 

我們的一生總是在尋找,尋找適合的路徑,尋找合宜的理想,尋找恰當的時機,尋找正確的方向。然而,我們永遠不知道這些追尋是否正確合適、恰當合宜,我們只能不停不停地尋找,並等待著蓋棺論定的那一天。

今年夏天,我瞥見了毫芒的曙光,星子璀璨,月暈朦朧,在天的那一方。從前的天文數字,如今竟也變得如此貼身切實;從前太遙遠的極光,如今竟也照進了身旁的一方小窗。

宇宙浩瀚廣闊,遼夐闃寂,高深莫測,人們看似渺如一粟,微不足道,但每個尋找、每次嘗試,都使得人們對這宇宙的未知少了一點,而多了一些自身的踏實。二十世紀最偉大、最重要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地球不肯給我的,我必須從星星那裏尋找。」宇宙的浩瀚不拘泥於制式的公式與推理,星星也可以是酒杯。

夏天以濃縮的蟬噪和燠熱的暑氣證明它的存在,午後偶爾的滂沱更加強了它的理路論證,這確實是夏天啊!依舊和往年一樣的悶熱蒸騰,然而今年卻有了鮮明的特徵,每個星期二、四的夏季學院課程為昏昏欲睡的夏日午間帶來了些許不同,有宇宙行星、有科學現象、有幾何原理,「古代天文學中的幾何方法」著實開拓了我對於宇宙的認知。身為一個相當純粹的文學院學生,從來的社會組學習模式讓我面對天文學、幾何學等過於遙遠的學科,總抱持著敬而遠之的態度,但今年暑假真正要進入教室接觸這些學問,內心的忐忑可想而知,那是一個如何崇高而不可企及的境界呢?惶惶不安,竟還有些畏懼,畢竟那是一個離我太過遙遠的地方,有著太多不曾見過的符號與原理,以及太多無法理解的公式與演算。但在這個陌生的世界中,我非但未被這些彷彿咒語般的符號與演算打倒,更在某方面感召似的,觸動了心底深層的肌理,喚起了內在沉默已久的共鳴,我看見了某些所有領域都相同的特質,那就是──對未知事物的好奇與持續努力的熱情。

自古以來的科學家們,因為那股對陌生世界的一切都亟欲了解而無法抗拒的好奇心,像是小貓遇上了毛線球時的表現,宿命般的就這麼糾纏了起來,一發不可收拾,因而促使自己不斷去尋找、去追求,努力不懈,持之以恆,倚憑著一己的熱情不停奮鬥,終究攀爬到了某個高度。或許在當時不免遭受無情的訕笑與不屑的嘲弄,但時間終究證明了一切,真理的光芒總會在時間的淘洗後更加綻放。

科學之父伽利略曾說:「科學的真理不應在古代聖人蒙著灰塵的書上去找,而應該在實驗中和以實驗為基礎的理論中去找。真正的哲學是寫在那本最偉大而經常在我們眼前打開著的書裏面。這本書就是宇宙,就是自然本身,人們必須去讀它。」伽利略本身就是他的名言的標準實踐者,從哥白尼、第谷,到克卜勒、牛頓等偉大的科學家,無一不是秉持著身體力行的態度去探索一切的未知,那麼廣漠無盡的世界,就因著他們的鍥而不捨與切身實踐,終於有了具體而燦爛的碩果。伽利略位於此一時間軸的中心,應屬科學史上承先啟後的標竿,他所提出理念在整段科學史中從未間斷的被執行,其實推擴至這個世界的每個角落,各種領域、各個面向的學問,除了尋找,更要確實行動,淋漓的汗水遠比空談的規劃來得更有溫度。

老師從科學家切入,簡單闡述了科學史的歷程與發展,而後進入專業的科學現象詮釋,並帶出這些天文學中的數學計算。沒想到我們實際操演得出的答案,竟然是自然運行規律的結果!行星逆行現象、各星之間的夾角、運行的週期等等自然發生的宇宙規則被量化為一道道公式與計算,原本虛無縹緲宛如蟬翼般難以想像的自然法則,如今竟然以一枝筆就可估量它的重量,太龐大複雜的宇宙準則現今化為紙上一個實際的數字,或許構不上精準,但實實在在是貼近生活的存在。

儘管光年外的天文宇宙一瞬間離自己僅只剩下幾尺之遙,但數字充斥的天文學仍舊讓我吃不消,只能偏著頭,懸著筆,卻怎麼也無法自己得出明確的數字,這時,我總會想到課堂中關於人文的部分。關於東西方曆法的產生與改革,關於航海時星象與方位的判別,也關於這些科學家們大無畏的精神。中國的文學批評始祖劉勰有這麼一段文字:「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的觀測與探索,讓人們對於此一黑洞洞的廣袤宇宙開始有了認識,對時間與空間也更能精確掌握,然而,這個世界終究還是要透過人文,才能達到完滿,臻於成熟。

時間光速般流逝,真的只是一眨眼,課程就到了尾聲。很喜歡「古代天文學中的幾何方法」亦文亦理的課程內容,不離天文與數學計算的宗旨,但又加入了許多人文的關懷與體悟,不僅讓各領域的學生接受度更高,且能讓更多人對於天文學產生提升的了解與認知。

古往今來的天文學家們致力於宇宙真相的尋找,他們不停地找尋地球於宇宙間的定位與太陽系間各行星的變化規律,尋尋覓覓間,他們為地球的歷史、天文的故事刻下軌跡,留下印記。其實我們每個人,不也是尋找地球刻度的人嗎?朝著自己的目標與方向,盡力奔跑、追逐,無論最後是否真正留下了什麼,業已鑿下一道道的紀錄,在我們的生命中,在這個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