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IECA國際合成生物學研討會登場

時間: 2012年12月10-12日地點: 國立臺灣大學凝態科學物理學館國際會議廳報名網站:http://u.csie.org/IECA2012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國立陽明大學生物醫學資訊所贊助單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臺灣大學生科院國際學術交流中心、臺灣大學電資學院生醫電資所、臺灣演化與計算生物學會

「合成生物學」這個名詞首見於文獻上是在1980年。當時Barbara Hobom利用這個名詞,來敘述以重組DNA(合成性的)技術在細菌中進行的遺傳工程。在當時,合成生物學與生物工程(bioengineering)具有同樣的意思。直到2000年,在舊金山舉行的美國化學會年會上,Eric Kool及其他演講者再度提到合成生物學這個觀念,此時這個名詞的含義已被延伸,用來敘述利用生物系統合成非天然的有機分子。今天,合成生物學更廣泛的定義則是:重新設計基因體或細胞。而且宿主生物(host organisms)也從細菌擴展到其他生物,尤其是真菌(fungi)。

現代的合成生物學家,利用現有的生物體加以改造,以基因重組工程或其他方式,放入人工設計的反應路徑(通常是酵素),或是開啟原本被關閉的路徑,並以此產生原本該生物無法產生的有機分子,或是執行該生物原本不具備的功能。更或者,僅將幾個重要的調控路徑放入生物體中,建構出最簡單的生命體,試圖在去除其他反應路徑的干擾下,了解生命本來的面貌。為了研究整體生物系統的表現,科學家選擇以構造較簡單的生物作為研究模式,例如原核生物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等。科學家針對其各種不同的基本生命現象,做出相當程度的預測及理論模型,包括:細胞分裂、細胞週期、耐熱及耐冷生理機制、糖解作用和克氏循環等生化反應,或化學趨性等行為上的表現。

舉凡能源短缺、醫藥問題、溫室效應等幾個世界上主要面臨的課題,合成生物學或許可以提出一些解決的方案,只要應用我們無限的想像力,再輔以前人所累積的豐富知識,便有機會將無限種重新排列組合的生物或非生物反應路徑,放入現有或者是全新的生物系統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James Liao教授利用合成生物學的技術,在大腸桿菌中設計了一條全新的路徑,可以使大腸桿菌產生丁醇,同時他們研究室也利用藍綠菌來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而希望能解決溫室效應的問題。Anderson 等人改造細菌使之能感應腫瘤周邊的微環境,而釋放細胞毒素,進而殺死腫瘤細胞。

IECA conference已舉辦五屆,第一屆IECA conference是在日本慶應大學鶴岡校區舉辦,主要著重在高通量實驗和模擬。第二屆IECA conference是在2004年六月於加拿大舉辦,會議主題為最小基因體的模擬。第三屆IECA conference在2006年11月於韓國濟州島舉辦,主題為模式細菌之代謝工程。第四屆IECA conference是在英國 Hinxton舉辦,主題為與病原菌相關的實驗、模擬和資訊。第四屆workshop 是在2010年四月於美國West Lafayette舉辦,主題為模式生物的轉錄體。第五屆 IECA conference是在2011年11月於墨西哥Cancun舉辦,主題為腸桿菌(enterobacteriaceae)的基因調控網路。本次舉辦為第六屆IECA conference將在2012年12月10-12日於臺灣大學舉辦。

第六屆IECA Conference主題著重在合成生物學,希望邀請大會議題相關的學術界及產業界研究學者針對這個主題提供未來生技產業一個重要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