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人的故事 謝豐舟教授《「臺大真好玩」給臺大學生的電子信》

因緣際會筆者偶遇臺大醫學院謝豐舟醫師,相談甚歡,應驗了「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承蒙謝醫師惠贈大作《「臺大真好玩」──給臺大學生的電子信》,細閱後始知謝醫師不僅在〈臺大人的故事〉發表文章,讓人讀後感動;謝醫師亦於過去經常以E-MAIL去信同學,將他的勵志文章寄給同學們閱讀,並在2008年將過去25封電子信集結出版,整理成一本勵志讀物,分享給關心教育的讀者。

正如李嗣涔校長在該書序文中所說:「我相信不論是學生、老師或是一般讀者,都可以從這本書中感受到謝教授對教育的投入與執著,是『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現代典型。希望同學們在閱讀時,能細細咀嚼每篇文章的深層涵意,如果能內化成行為態度的一部分,必能對未來的人生有很大的幫助。」

前學務長馮燕在序文中說得更妙,她說:「自古以來,情書、家書不少,老師給學生不斷寫信的,卻極罕見。《臺大真好玩》可說是史上頭一遭。我曾經在網路上看過謝豐舟教授寫給醫學生的20封電子信,每封信中都流注心靈泉源,內蘊生命華彩。既叮嚀醫學生們要正式專業訓練,更期待他們能擁有醫者之心。仔細品味那些充滿熱情又深具人文氣息的電子書信,時而激昂,時而可親。在特異獨立中,又往往風骨稜立。而在嚴肅和溫馨的背後,一位『喜歡學生踩著自己肩膀前進』的經師與人師,如清風如明月如春陽般地淡淡浮現。」

文學院陳弱水院長則表示:「謝教授這本書有個特色,就是不少地方從生物學的視角討論人之所以為人的問題。謝教授的觀點啟發了我從對反的角度來介紹人文社會學科性質的想法。人當然是生物,這個生物性有時會尖銳地突顯於我們的意識,譬如在有病痛的時候。不過,人雖然明明是生物,為什麼這種感覺卻經常相當模糊?原因在於我們是一種特殊的動物。我們為自己創造了獨特的環境,我們織衣穿衣,建造房屋,其中甚至有冷暖氣,不可須臾離開我們的創造物,已經喪失了很多生物的本能。我們創建的環境,不但大幅掩蓋了人類的生物性,而且已威脅到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體系。」

「人類經驗中那些掩蓋或淡化生物性的東西,就是所謂的社會和文化。人文社會科學企圖了解人類存在樣態中的這些關鍵面向。數十年來,臺灣的人文氣氛成長有限,在這種情況下,謝教授的大作多方探討自然與人文的關係,是很有意義的。」

謝豐舟醫師在自序中特別強調期待大家做個文藝復興人,因為雖然近年來臺灣的醫學教育強調人文、倫理不遺餘力,執業醫生也被強制要修習倫理學分,他表示這些都是「亡羊補牢」。醫學教育其實包括前半的大學教育和後半的專業教育。成功的專業教育必須植基於良好的大學教育,而良好的大學則必須植基於優質的通識教育。不僅醫學如此,其他各種專業,諸如法律、會計、工程、資訊……也莫不如此。

謝教授也指出臺灣大學除了是知識的殿堂之外,校園裡的風景與建築也頗有可觀,一年四季緋紅櫻、杜鵑花、流蘇、鳳凰花、臺灣欒樹……輪流爭豔,現代與古典建築並列,生態池更保留了野外景色。美學的素養絕對是通識教育的要素之一,只是我們往往忽略了身邊美好的事物。因此謝教授以最簡潔的鉛筆素描加上蠟筆和彩色鉛筆,描繪了16張臺大風景,讓同學們一方面能注意到身邊臺大校園的美景;另一方面也從中體會臺大的傳承,最終目標是讓同學從中體會通識教育的真義,了解達文西那樣的文藝復興人。

〈臺大真好玩〉第31頁給臺大學生的電子信第四篇,謝醫師表示自從大三開始在醫學院上課之後,臺灣大學雖然就在羅斯福路的那一端,卻咫尺天涯。40年來,自己的天與地就是景福門旁邊的醫院與醫學院,這裡講究的是「技職訓練」,大學的宮牆萬仞似乎只是個遙不可及的傳說。雖然以後自己如願以償成為臺大醫學院的教授、醫師,但在杜鵑花城卻是個道道地地的外人。

謝教授說:坐在舟山路的大樹下,清風徐來,遠山嫵媚。望著來來往往,談笑風生的年輕學子們,不自覺年輕了十歲。遠處傳來傅鐘的聲響,想來馬修‧阿諾德所描寫的牛津大學:「牛津!那如夢似幻的尖塔」可能正是這種氛圍吧!整個維多利亞時代,人們堅信牛津大學是民族的肚臍。臺灣大學作為臺灣的肚臍,也並非言過其實!

最後謝教授希望同學們,別孜孜以將來的工作為念,張開眼睛,打開心靈,臺灣大學經驗將是您一生最重要的資產和最美好的回憶。千萬不要幾十年後,才發出「我好像沒唸到臺大」的感嘆!(文:西礁子)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