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團隊談科普傳播影片編製─臺大昆蟲系石正人教授演講紀實

臺大農業陳列館透過農業科普教育模式將知識性、科技性、趣味性與農業生態、農業產業互相契合發展,帶領大家突破傳統農業認知模式,建立農業科技新觀念,落實科普教育理念,讓現代農業發展開花結果,因而於2012年11月15日至12月16日舉辦「農業與科普教育傳播暨影展」。為期一個月的活動期間,包含人文、藝術、科學的演講、工作坊與影片,是臺灣首次舉辦結合農業與科普教育的影展。第三及第四場演講,於2012年12月1日上午10時30分至12時及下午14時至15時30分由臺大昆蟲系石正人教授主講的「金鐘團隊談科普傳播影片編製(上)(下)」。以下為石教授演講內容紀實:

試映會有兩部片子,「臺灣昆蟲驚艷100」規劃拍九部片子,目前已經拍了四部,前面三部有得到金鐘獎,希望後面這六部再得一個就更好了。團隊下一次要去參加日本賞,NHK的節目,這是我們的期望。其實當教授的來拍片很不應該,所以我就趕快退休,因為教授本來就很忙,但拍片更忙,當兩者無法兼顧時,現在我的選擇就是科普傳播。

談到傳播,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事實上我們每天都會碰到,不管你願不願意,到處都是廣告,打開電視,不喜歡的新聞也一直進來。我理解的傳播,就是「各個領域滲透到各個領域」,其實背後都有一個目的,比如說廣告就是要把你的錢放入口袋,或者是做戲劇的人、做新聞的人給你一個夢想,發現人性是光明的等等,他們後面都有一個很堅強的理念支持。我們今天談的是科普,將科學普及化,這是我們的目的。談到科普教育,我最大的感動,或者說我最欣賞的珍古德說:「唯有瞭解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會行動,唯有行動,生命才有希望。」這是珍古德的一個堅強的理念,支持了她去做保育運動,去做黑猩猩的研究,如果你有看過她的傳記,就會發現她其實不是個人類學家,也不是動物行為學家,她以前還是一個拍片的助理,現在則是在國際保育界中非常重要的人物。由她的傳記中可以看出,她很清楚的知道,經過瞭解而後關心,經過關心,人就會產生行動,有了行動,她認為人才有希望。她其實應該是個社會學家,或者從事社會運動,或社會教育的人。

我跟她的背景不同,我是在正規的教育系統中上來的,透過傳統的教育要如何來瞭解?就是要透過學習。例如瞭解黑猩猩的舉動,瞭解了就會喜歡,喜歡了就會想要保護。另外,學習就會產生知識,有了知識就會有力量,有了力量後行動才有意義。所以透過教育的力量,學習是很重要的。

另外珍古德成立了一個「根與芽計畫(Roots & Shoots Program)」,因為單靠黑猩猩及喜歡黑猩猩的人無法達到目的,要非洲當地的人自動自發起來才有意義。因此學習與教育在科普傳播上是很重要的工作,學習僅由讀或寫的效果有限,最好是能夠親身去實習、操作,但是若要把所有的孩子都送到非洲去學習也不太可能,所以我們思考有沒有其他的替代方案?這是我們拍片的動機,我有沒有辦法把野外,或是有趣的經驗把它帶到教室來,或者帶到學生的學習教材裡面來,讓他們好像真的有身歷其境的感覺,這是當時在製作影片時的一個想法,而這個想法在教育理論中也相當的普遍,「Tell me, I forget. Show me, I remember. Involve me, I understand.」,讓學生參與就能瞭解。這種教育理念不是只有國外才有,荀子儒效篇有云:「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而止矣。」,就是這個理念在支持我,我如何讓國人或其他人能夠透過我們的作品學習,至於這個學習以後引發之所有行為,老實說已經不是我們能控制的。

昆蟲很好玩,很重要,但是我要怎麼來告訴你重要?若是講昆蟲系各個學科的名稱,可能還沒講完你就睡著了,若是看電視的話就轉台了,因為看電視每分每秒都要有高潮,不然觀眾就轉台了,而看電影就不會,可以慢慢鋪陳,在最後五秒才高潮。到底科普傳播裡面我們要傳播什麼東西?在你可以接受的範圍我挑出來講,以科學知識為基礎,以「昆蟲」的生態、生活史、生理構造與功能、行為觀察為主軸架構出。可是我如果告訴你這些,你不會想看,要「魚目混珠」,「魚目」總是要少一點,「珠」要多一點,「珠」就是「好看」、「有趣」,讓觀眾不會想要轉台,「魚目」就是我們要講的「科學內涵」,這是我們製作影片的目的。「魚目」不能放太多,至於要放多少,拿捏相當地困難,不能失去科學性,不然國科會審查會不過關,也不能講科學太多而沒有娛樂性,那樣觀眾就轉台了,所以這中間魚目混珠的比例要如何調,我覺得是很大的挑戰。

我們以科學架構,定出的節目名稱「台灣昆蟲‧驚豔一百」,為什麼是一百而不是兩百,是因為建國一百年,我們想告訴大家,在這一百年來,在臺灣的土地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有哪些是好玩的?有哪些是悲慘的?我們將它們分成三部曲,第一部曲「昆蟲百年」、第二部曲「決戰昆蟲擂台」、第三部曲「史東愛玩蟲」,我們先從這一百年來臺灣發生了什麼事情來跟大家介紹,這個電視已經播了,得到金鐘獎的肯定,所以應該還不錯。

第一部曲「昆蟲百年」:

烽火昆蟲:經歷二次大戰,苦難的歷史,我們如何在臺大建立起昆蟲的研究。

昆蟲好友:從剛開始把昆蟲當成害蟲,最後才發現昆蟲是我們的好朋友。

昆蟲小宇宙:我們用昆蟲做了很多事情。

第二部曲「決戰昆蟲擂台」:用比較吸引人的方式來告訴大家昆蟲到底是什麼?

伏擊與獵捕、防禦與詐術、終極殺戮

第三部曲「史東愛玩蟲」:帶大家到森林裡面、到水域裡面去看昆蟲。因為我的綽號叫Stone,所以是史東愛玩蟲,由我來帶大家到自然的生態裡面去看昆蟲。

山林昆蟲、昆蟲偽裝、水生昆蟲

以上是九部片的整個基本架構及我們的理念,第一部曲已經播出,現在我們進入第二部曲,我們透過昆蟲跟昆蟲的爭鬥讓大家瞭解物競天擇的道理。最後很希望大家都能夠跟珍古德講的一樣保護我們脆弱的自然生態。影片的敘事方式是輔以旁白解說隱藏在影像背後的科學性訊息,有時穿插動畫說明,以吸引觀眾。

影片的規劃、拍攝及剪接:

二年內拍攝100多種昆蟲行為、生活史與生態;棚內微距拍攝與養蟲時程規劃;戶外實地拍攝昆蟲棲地、行為、生態。

這部約48分鐘的影片,花了近兩年的時間。以科學家來進行傳播的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所以我只好退休來全力投入這個工作。期待嘗試尋找科學教育影片的故事「新」意,聽我說故事。大家都喜歡聽故事,小朋友要聽故事才願意睡覺,大人喜歡看小說、看連續劇,這些都是故事。小時候夢想教室像電影院一樣有多好。等一下若你們看完影片後覺得像在電影院一樣,那我的目的就達到了,我相信你看完,科學的知識就跑到你的腦海裡了。讓科學走出教室,進入客廳,科學並沒有那麼嚴肅,科學也無處不在,如果能夠躺在客廳,邊吃邊學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以上就是我們製作的理念。

上一集看的是「伏擊與獵捕」,「伏擊」就是我跑不快,但是我可以躲起來等你過來再攻擊,「獵捕」就像椿象,去追獵物。但如果我沒有這些呢?如果打不過人家,這個生命是否就不會在地球上出現?我們說凡存在必有道理,所以今天還看到牠,牠應該就有兩把刷子。不捕人家,不躲起來,還有沒有生存的方式?世界上生存的方式其實是千奇百怪,生存的策略隨著物種及環境不同其實是會改變的,就像人類社會,立委有他生存的方式、學生有他生存的方式、老師也有他生存的方式。接下來介紹「防禦」,就是我無法攻擊的話我就防禦,防禦做得好,基本上也可以生存。影片介紹另一個就是「詐術」,我打不過你,我就用詐術來欺騙你,這樣我也可以得到生存的空間。

在拍攝上,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拍外景,在棲地裡面拍,例如蟻巢在修補,或是一些保育類的昆蟲,你不可能把牠帶回家,否則警察就來了。但有一些昆蟲,我們要拍一些細膩的,就要把牠抓回來養,然後我們再佈置一個可以拍攝的微距攝影棚,我們研發了一些微距的攝影機,這是在攝影技巧的一個進步,所以影片中會看到有些鏡頭非常近,這是別的地方看不到的。拍攝過程中經常在深入講解與節目好看之間擺盪,講太多怕觀眾會轉台跑掉,因此講完型態、構造後,還沒吃完,就又端出下一到菜,跟著緊湊的節奏走。一些細節第一片已經講過,第二片便不再講,而著重在牠的行為,這一片主要在講昆蟲為了生存,付出的代價,例如築巢、欺騙、無所不用其極,像蚜蟲,弱不禁風,只好賄賂螞蟻來保護牠,在我們社會裡面發生的事情,在昆蟲的世界,在大自然的世界也在發生。就像珍古德說黑猩猩不知道有一隻白猩猩正在看牠們,其實把自己的地位降下來後,離生態保育的境界就不遠了。(文:農業陳列館 謝銘煇技士)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