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蓬萊米文化 結合農村生活文化研究 臺灣大學磯永吉學會成立

農藝系於2013年3月23舉行磯永吉學會成立大會,首先由農藝系學生表演音樂溫馨開場,賴光隆教授向與會來賓專題介紹「蓬萊米之父—磯永吉博士」,磯永吉博士1886年出生於廣島,1912年來臺任職於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專心臺灣稻作改良事業,突破日本型水稻不容易在熱帶、亞熱帶低緯度栽培的瓶頸,使日本型水稻成功地在臺灣栽培,所生產的稻米,於1926年被命名為「蓬萊米」,他在臺灣奉獻將近45年,也是農藝系最早的教授,真摯的工作態度和高潔的人格為後輩的典範,因此被尊稱為「蓬萊米之父」。

磯永吉學會名譽理事謝順景教授(總統農業和平獎得主)分享磯永吉博士前往東南亞產米國家考察心得的珍貴手稿,裏頭寫道:「日本有一諺語『二階から点眼する(從二樓往一樓点眼藥水)』」,意思是說:點眼藥水的時候,應該要到一樓對準病人的眼睛,點眼藥水才有效,從二樓往一樓點眼藥水根本點不到,是亂來不切合實際的。磯永博士寫的東西是親自到現場調查看到的東西,是「在一樓看準眼睛後點眼藥水的產物」是靠得住、值得一看的資料。他一直強調我們研究或做事不能憑空要有根有據,而且要抓住重點。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他對做事認眞的態度,值得我們效法。

臺大歷史系吳密察教授(曾擔任文建會副主委、臺灣博物館館長)致詞時指出:「1974年我進臺大,在圖書館找資料時,發現原來農學院才是臺大的大本營,從椰林大道的右邊只有農學院建物也發現這個特點,後來研究日本時代的台灣史,才知道臺北帝國大學(臺大前身)是在臺灣農林高等學校的基礎上發展,雖然我教歷史知道磯永吉博士及蓬萊米的故事,但我想進一步學習農學基本知識。磯永吉學會不僅保存磯小屋的建物及土地,對裡頭的機具、檔案也做文化性資產調查,未來磯永吉學會要做很多軟體部份的工作,也是最主要的工作,將臺灣本地知識做充份的傳承。」

國史館已將磯永吉博士的事蹟拍成記錄片,為好的歷史發揚光大。國史館歐素瑛博士致詞時表示:「日治時期許多學者研究,奠基很好的基礎,雖然農藝系不像其它系所受到社會注目,但從郭華仁主任致力烏山頭水庫成為世界遺產,謝兆樞主任、彭雲明主任及廖振鐸主任保存磯永吉文庫及相關建物,很有心,讓人很感動,如今磯永吉學會成立,凝聚社會更多力量,相信未來有很好的成果。」

磯永吉博士在臺大的研究工作場所---育種準備室(磯小屋)原要被學校拆除,化危機為轉機,在許多人努力下,2009年7月台北市政府核定為文化古蹟,並於2012年招募志工開放解說導覽。

磯永吉學會成立緣起於2012 年5月農藝系廖振鐸主任領隊拜訪奇美董事長許文龍,感謝他捐贈「蓬萊米之父」磯永吉教授與「蓬萊米之母」末永仁先生兩座銅像給磯小屋,許文龍董事長因感念當年磯永吉教授與末永仁先生對蓬來米研究推廣的貢獻,特別親手製作。回程時,廖主任構思成立磯永吉學會,促進磯永吉教授時期蓬萊米相關文獻與歷史的整理與研究,以及活化試驗場所古蹟,並提升國人對稻米文化的認識與珍惜。

由系友、當年蓬來米原種田的竹子湖社區代表人、關心磯小屋社會人士共46位學會發起人,以及許多非農藝界人士的指導及協助,在2012年12月內政部核准磯永吉學會並頒發籌備許可,經過兩次籌備會議完成會員審查、章程及年度工作計畫等草案。

郭華仁教授當選首屆磯永吉學會理事長,發現社會對稻米文化的需求十分殷切,為有效執行會務,成立「北部蓬萊米走廊委員會」、「文史與出版委員會」、「作物科普教育委員會」、「志工事務委員會」、「古蹟建物事務委員會」共五個委員會,任務有:磯永吉教授相關文獻研究、舉辦演講及研討會、出版雜誌書刊、古蹟活化,致力臺灣北部蓬萊米走廊展現,推廣稻米文化科普教育。大會成立後,將檢具相關文件呈報內政部,完成學會立案,並向地方法院申請社團法人登記。

磯永吉博士回到日本後寫了一本有關臺灣蓬萊米的回憶錄,當年曾針對水稻的改良要以「日本稻」或「臺灣稻」為優先一事,兩派人員對立爭論不休,他最後以「日本稻」為優先,做了方向性的決定。事後想來他的決定是對的,否則臺灣不會有「蓬萊米」產生。他認為蓬萊米育成及推廣成功歸功於 (1)研究方向正確:大家集中同一目標努力;(2) 育種理論基礎正確;(3)研究團隊的合作敬業精神很好;(4)臺灣農民的全力配合種植育成的新品種;(5)加上日本國內消費者及臺灣島內消費者的認同及捧場,才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地推廣在臺灣全島種植。

如今磯永吉學會不僅傳承蓬萊米文化事蹟,研究及學習磯永吉博士作事的認真態度為標竿。希望擴大研究層面,把較柔性的農村生活及農村文化等也包括進去,如此可以吸引更多的社會人士參加這個很特別的學會。「促進全民的合作精神」共同開展農業新前景,奉獻社會的需求,更是磯永吉學會努力的目標。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