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工程所舉辦2013第四屆全球華人工業工程與物流管理院系主任聯席會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 郭位院士專題演講提出領導人應如何產生?

工業工程歷經百年,將工程技術與管理科學融為一體,為工業發展、經濟騰飛與社會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現代工業工程是以大規模工業生產及社會經濟系統為研究物件,在製造工程學、管理科學和系統工程學等學科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門跨領域的工程學科。將人、設備、物料、資訊和環境等生產系統要素進行最佳化配置,對工業等生產過程進行系統規劃與設計、評價與創新,從而提高工業生產率和社會經濟效益專門化的綜合技術,且內容日益廣泛。楊泮池校長蒞臨開幕式致詞指出,工業工程跟物流管理帶動了臺灣經濟發展。許多跨國產業最引以為傲的,就是它的物流、管理、效率、品質,期盼未來達成更有效率管理,培養更多的人才。

為推動大中華區工業工程、物流管理及相關領域的發展、加強兩岸三地工業工程與物流管理系之間的交流,2013第四屆全球華人工業工程與物流管理院系主任聯席會於2013年7月17日在臺灣大學舉行;同時,由臺灣工業工程學會及中國機械學會工業工程分會主辦的2013第四屆工業工程與管理創新國際學術會議(IEMI’2013)亦於7月18日在臺灣大學舉辦。前三屆會議於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分別在香港科技大學、臺灣清華大學和北京清華大學召開。

郭位校長專題演講

我在工業工程很久,但我的學位其實不是工業工程,我的PHD是工程,當時橫跨工業工程還有核子工程。今天跟大家介紹一個小小的祕密:我先講一個故事,首先是關於胸花的問題,大家都在世界各地走過,這個花永遠是戴不上的(註:容易掉落)。所以工業工程有誰可以發明一個胸花,不會掉的花,那就是一個很好的專利。我在美國、香港、中國、臺灣,這一戴上都容易掉,所以這麼簡單的事情怎麼沒有人做?如果能發明一個掛上,絕對可以賺錢。而且可以造福很多人,所以說社會上有很多很多情形都可以。像我今天只有一個slide,就是說「大門雖小處,修士必可觀」。這對聯是我寫的,是有淵源的,就是跟工業工程有關。

領導人如何產生?

我今天跟大家講六個小故事,第一就是關於人才的問題。十幾年前在美國,聽人家說習近平可能會當中國的領導人,後來果然當了中國領導人,大家就想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怎麼會十幾年前就知道了?同樣,薄熙來十幾年前人家說他以後會是領導人之一,但後來在快當領導人之前,忽然又被取消了。到底是發生什麼事情?最近美國的管理高階人士、Fortune 500在研究人才的培訓,現在Fortune 500很多公司就想到用中國的模式來培養人才。我們都知道,培養人才本身沒有一定模式,有好有壞,跟時間無關的。中國的培養模式,看起來很專制,可是它從下而上,像習近平今天能夠到這種地步不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根據我非常間接、非常初步的了解,他是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畢業,中國又一個工程師當領導,臺灣可能也需要一些工程師當領導,或者醫生來當領導。

在中國譬如說在年輕的時候、20幾歲可能找出500萬個傑出人才,這是30年前。然後25年前呢,這500萬人就變成300萬人,因為大家彼此觀察、培養,然後到20年前,300萬人可能變成100萬人,到15年前這100萬人可能變成10萬人,到5年之後,可能就變成100個人,這100個人裡面他們自己推出最後有一個。它這是一種另外的培養模式,現在Fortune 500很多公司也在做同樣的事情,就是說,公司有10萬人要招募,它注意1000個人,這是我們可能培養的,這1000個人呢,10年之後,變成100個人,20年之後,變成20個人,這20個人裡面它選一個CEO。有缺點嗎?當然有缺點。有沒有優點?有優點,他是在很多人裡面慢慢慢慢淘汰下來的。但有沒有可能這100個人以外找一個人進來當CEO呢?有可能,但這可能性很低,大家都是probability的專家,所有的事情都是有probability的。所以這個人才的模式,不是隨機,是一種飽和的。

我們年齡都不小了,大家都知道,在我們社會進展之中,會發現很多人才在小時候都有跡象可尋,你看一些人才,包括中華民國兩任總統,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有跡象可尋,不是隨機的。我們是用選舉的模式選舉出來,而人才培養在中國有一層一層篩檢。這是我講的第一個故事,就是人才的篩選,不一定是要遵循某一種模式,這一種模式會不會永遠有用當然是不一定的,這種模式可能也不好,但是今天中國大陸經濟發展來講,似乎照中國的講法,起了一定的作用,這是第一個。

論文三品

第二個,就是關於發表論文,我們教授要寫論文,其實除了論文以外,還可以有一些其他的研發。最早在臺灣、中國大陸甚至於香港,都是數有多少篇,後來大家發覺篇數是不夠的,要看有沒有某種雜誌,所以就有所謂SCI等等,現在又有人發覺這個不夠,要看論文的Impact effector,要看這個雜誌有什麼影響,所以今天大家有一個討論題目,就是關於論文。那到底要怎麼寫論文呢,如果說要看Impact effector要看SCI、要看雜誌的排名,這樣論文其實已經是第二等的論文了,為什麼呢?

有三種人,一種人是什麼論文都不寫,其實這種不寫論文有種可能性是他什麼都不做,所以我們現在制度會淘汰這種人,還有一種人呢是照論文的Impact affect、SCI來寫,這種人可以寫一些還不錯的論文,因為這種人肯定是非常聰明的,那這種人裡面又有一種更尖端的,他會找些很好的SCI去適應這個SCI的趨向,譬如說在工業工程Operation Research就是一個好的,你如果知道Operation Research要出什麼論文,你照那方法去寫,你可以寫完的,但是這種論文很多是沒有用處的,有人說大部分論文都沒有用的,其實這種論文第一種或第二種都很沒有用,當然大家說沒有用是不是就可以不做,也不是的,比如說,我常常在想,我們常常喝水,我們又上廁所,喝得越多上的越多,那是不是就不要喝水了?你認為呢?對不對,很多論文是沒有用,但是呢,你還是要做,表示你表示的是一種好的,第三種論文呢,是我希望跟大家promote,這個論文應該是就事論事,他本身的論文發表應該是你研究經過成果的一種自然的成品,這種狀況,跟SCI沒什麼關係,跟Impact effector也沒什麼關係.大家都知道在工業工程裡面很有名的是TAKUCHI,TAKUCHI的論文,那些雜誌我保證你連聽都沒聽過,當TAKUCHI有名的時候大家就找TAKUCHI出了什麼論文,去找那個雜誌找不到,沒有這個雜誌,但是他的論文是有用的,TAKUCHI給talk的時候演講費是一個人兩千塊錢,他typical有兩千個人來聽演講,TAKUCHI的英文沒有人能聽得懂我曾經聽過他的演講,美國人一直寫筆記,我旁邊有一個朋友就一直問我,喂,what is ano ano(あの あの),我就說あの あの是日本話啊,日本講話講一半就要あの あの,美國人也把他照抄,抄完之後就說什麼是あの回去研究一下,因為TAKUCHI做的東西是有內容的。下等人是無所事事,什麼都不做,現在臺灣這種人非常少,中等人照章行事,就是照SCI,國科會有什麼我們就跟著寫,有什麼Impact affect我們就照那個做,上等人,創意行事,應該能夠研究一下這個對我們到底有什麼用處,(胸花)可以掛上去不掉,這簡單嘛,如果可以發明這是不是影響很大,為什麼工業工程教授、學生不去做這個創意呢?為什麼要寫那些沒有用的論文?你們認為呢,我還沒看到有這個掛上去不會掉的,一定都會掉。

我十年前提到另外一個概念現在已經有了,很多人一邊聽演講時會一邊上網,我說如果說可以發覺一個device,只要進教室你的網絡就送不出去,很簡單一定會賺錢對不對?現在已經有了,發明人賺大錢了,就是說你買一個device擺在這裡,上不了網,在這間屋子裡上不了網,你就專心聽演講,你要是不想聽演講你就不要來,所以這些就是上等人創意行事,TAKUCHI就是這種人,這種人不少。

不談學位重不重要,我舉兩個例子,諾貝爾獎物理獎跟化學獎應該是很尖端的,21世紀有兩個人得諾貝爾獎,連博士學位也沒有,碩士學位也沒有,一個是日本人化學獎得獎人45歲,他只有東北大學的學士學位,才45歲,諾貝爾頒獎給他他也嚇了一跳,第二,就是我以前的老朋友Jack Coulby,他40幾歲發明積體電路,到85歲人家頒給他諾貝爾獎,年輕人記著喔,要得成名要活得老喔,健康很重要喔,這兩個人只有學士,什麼都沒有,但是他有用,他們也沒有發表過什麼論文,這個日本人根本沒有發表什麼論文,他發表論文是日文人家也看不懂,香港的高錕得諾貝爾獎他是有物理博士,他是得到諾貝爾物理獎,他的專長不是物理,他的物理,對不起講個笑話啊,跟你們程度差不多的,但是他對於光纖有傑出貢獻,他發明了光纖對人類有傑出貢獻,這種例子很多,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上等人創意行事。

你認為,寫SCI論文有沒有用呢,可能可以升遷,對人類不會有大貢獻,這也是我跟各位介紹的第二個故事,我們對於年輕人,不要那麼計較論文的篇數,也不需要那麼計較SCI,也不一定要那麼計較Impact affect這些都很好,如果再順理成章,能夠在這裡面找到這些好的東西,講起Operation research是IE的頂尖期刊,做IE得諾貝爾獎的人有過好幾次,沒有一個論文是Operation research出來的,曾經有過never research logestic paper得諾貝爾獎,我舉這些例子只是說你的真正impact跟這些沒有很大的關係,這個是我講的第二個故事,在第二個故事裡面呢還包括李安,李安本身非常有名但是李安的卡司剛開始都不是什麼大牌的,他挖掘很多unique的演員演電影,結果變身成名這些人變成大牌,換句話說,不一定要有名的卡司才能做出好的,一個導演很重要,這種例子,非常非常多。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