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泮池校長:期許高等教育回歸臺灣本土特色 以創意 進取 利他 為社會作出貢獻

8月14日總圖國際會議廳舉辦高等教育理念與大學國際化論壇,楊泮池校長專題演講提出回歸臺灣本土特色、優勢,培養全球化時代的未來人才,以創意、進取、利他的精神,為社會作出有意義的貢獻。全文如下:

臺大責無旁貸的責任

到底在全球化的時代臺大應該怎麼做,其實非常明顯,臺大有最好的學生,也有最好的老師,所以我們絕對有能力面對未來全球化的挑戰。但是,臺大最重要應該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就是要培養社會需要的,我們所謂社會的公民,幫忙臺灣或是全世界永續和諧地發展,這是臺大責無旁貸的責任。很多事情是很清楚的,什麼應該做?未來應該要考慮什麼?有沒有社會影響性?解決我們社會的問題、全世界面臨的問題等等,這些就是臺大應該努力的目標–這就是我今天要說的主題也是結論。

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怎麼做比較好?其實很多事情,包括廈門大學要去吉隆坡建分校,我們都想過,臺大的校友好幾年前就希望我們去檳城建分校,但好像有一些政治的問題,所以中間就停下來,有時政府管得越多,很多事情就不是那麼容易推動。其實我們很多事情都想過,包括工程認證,在2000-2002所有的工程國際認證是由臺大、教育部顧問室開始,所以馬來西亞才會承認臺大工學院的畢業生。這些事情有時候管制少一點,可能會更容易。

全球化也要在地化

我們必須要面對著全球化的挑戰。全球化是用一個標準,不管是在學術上,不管是物流、人流、金流、資訊,全世界彼此的相互流通是高等教育的趨勢,特別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所有的國家為了讓未來更有競爭力,特別投入高教資源來發展人力資源。很多學校重視排名,例如上海交大的評比,亞洲地區很多學校已經進入前五百大,由此可見,在亞洲地區,大家非常重視高等教育,也很重視大學排行。

確實很多學校的品質相當不錯,很多學校也能夠擠進所謂的百大、五百大。這些大學的品質,確實是跟未來國力發展息息相關,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國家,特別是韓國、日本、甚至中國,都用相當多的資源,利用高等教育厚植國力。大陸很多的教育計畫投入相當多的經費,韓國更是野心勃勃,還有日本。

臺灣也有,臺灣做的事情是頂大計劃,但是最近教育部又說,階段性的任務達到了,希望把經費稍微減下來,但是我們認為這樣做對不對?現在人才的競爭非常激烈,臺灣很多學校面臨的是大陸和東南亞地區學校把我們的老師挖角過去,學生也被優厚的獎學金吸引到香港、新加坡、甚至到對岸去。專業知識現在越來越全球化,好像在哪邊學都不是問題,要學什麼應該都可以學得到。但是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我們培養學生是完全全球化就好了嗎?或是,這些學生畢業以後可以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可以幫忙解決社會的問題?

每個國家的問題不太一樣,特別是我們在這裡製造的問題,需要我們的下一代能解決。臺大絕對是責無旁貸的,當然在國際化的過程中一定要被考量到,我們的學生如何能幫忙解決我們自己社會發生的問題,讓我們的社會能夠更和諧發展。所以整個專業素養培育除了必須要考慮全球化,也要考慮在地化。

善盡社會責任

除了排名之外,還有知識道德,還有社會責任等等,可能還有一些其他的需要考量。特別是臺大的學生備受社會的期待,社會很多事情做不好,或者未來發展碰到了瓶頸,都會希望臺大的學生、臺大的畢業生能夠善盡責任,讓我們的社會走得更好。身為臺大的一份子,師生都有壓力。我們要讓學生知道,取之於社會要回饋社會,因此社會責任變得非常重要。正如美國天普大學學術資深副校長暨教務長戴海龍教授剛才提到,常春藤名校對美國社會到底有沒有影響力,其實是最近大家一直在反省的事情。我們一直看研究績效來做大學排名,對不對?是不是走偏了?其實,假如畢業生真的能夠幫忙社會弱勢,在UN-serve area(聯合國服務區域)來服務,然後幫忙解決社會面臨的問題,如果用這個標準來做大學排名,也許很多名次很前面的,以科學研究論文取勝的學校,可能排名不再那麼前面。臺大應該責無旁貸的注重這兩邊的平衡,在學術以外我們也要培養學生必須知道自己的社會責任。

其實在很久很久以前,1982年哈佛很著名的校長Derek Bok就提到,我們不能躲在象牙塔裏面。所有的學校、所有的大學,除了學術自由應該要讓其中的學生也重視社會責任,兩者之間必須取得平衡。我希望臺大的老師和學生,應該在心裡對於社會責任有深入的了解;應該在DNA裡深植這樣的想法:有同理心,利他助人。

特別是在沒有什麼自然資源的臺灣,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人力的資源,這是永續發展很重要的資產。臺大應該要善盡這個責任,希望我們的畢業生,確實能夠符合社會的期待與要求。在未來多元化、全球化的社會,我們希望學生表現更多元,更有同理心。在多元的環境能夠更有創意更進取,然後有利他助人的精神,心中也想要做一些事情,對社會做一點貢獻。新一代必須了解,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回饋社會,社會責任很重要。

讓臺大成為學習中華文化平臺

另外,為了有國際有競爭力,核心能力的加強變得非常重要。那我們也希望學生更能夠勇於接受挑戰,有一些理想,有一份熱情,更有創造力,這些是大的方向。

在全球化競爭下臺大的定位到底是怎樣?以現在臺大的表現,在學術的競爭力方面,跟全世界一流大學相比,我們要有信心,我們有能力可以做得更好。臺大應該更開放、更國際化,讓更多的國際學生有機會在這邊學習。目前我們已經跟四百五十幾所的學校合作,我們有雙聯學位,我們建立了很多國際的、頂尖的中心,進行國際交流、學術交流,引進更多國際的專家學者和學生。那麼,臺大的優勢到底在哪裡?仔細想想,臺灣是保留中華文化最完整的地方,而臺大充滿自由的學風,我們在這裡研究華人的儒家思想,歷史、政治、經濟的演變以及文化傳統的精髓等等,臺大此一利基是非常獨特的,所以我們應該讓臺大成為學習中華文化的入門平臺。

我們有最獨特的地方,應該把這些課程放在網路上,讓全世界所有的學生來學習,讓他們在對中華文化儒家思想有興趣的時候,到這裡來上我們的課程,我們應該提供這樣的環境。這也是我一直跟葉教授講,我們最大的優勢應該要把它做好,而且應該跟臺灣其他的學校一起合作,讓整個臺灣成為全世界的菁英要進到大東亞市場時的學習平臺。

一所國際化的大學,我們常常會看國際生有多少、出國留學的人數、英文授課的數目、英文化的程度,這些並不完全正確。我們要評估一所大學是不是真的世界一流,要看訓練的學生人家要不要、研究的成果是不是有領導性、研究產出是不是能夠成功應用到社會、業界。所以,必須要有足夠的人才、充沛的資源,還有比較彈性的制度。雖然這些我們都很清楚,但很多外界的考量和制度,對教授的研究、教學、升遷並不是很友善,甚至影響到很多國外優秀的老師來臺灣任教或研究,那這些問題必須克服,我們也希望政府方面可以盡量鬆綁,讓學校有更多一些空間可以進步。

找到自己的優勢

我們該如何達到世界一流?假如我們都一直把哈佛大學、東京大學、劍橋大學當成我們追隨的對象,其實並不是最好,應該走出我們自己的一條路。我們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裡,臺大要走出臺大的一條路。我們也清楚,應該讓臺灣的亞洲特色兼容西方的優點,讓臺大變成一所理想的、世界一流的大學,並且對全世界人類有所貢獻。所以我們希望能夠成為華人社會教學研究的重鎮,特別是大東亞文化經濟體入門的平臺,有很多課程,我們同仁非常努力,已經逐漸把這些課程變成開放式課程。我們的長處是,臺灣擁有相對自由的環境,這是香港也不一定辦得到的,新加坡也辦不到。你知道這個優勢,你就更應該去把這個優勢提升;知道我們社會的問題癥結,就要用我們的優勢去解決他。

學生的核心能力也是我們應該提升的,特別是知識、創造力、執行力和探索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他的精神,能夠關懷、助人。在整個課程架構中我們要融入這樣的精神,透過很多作法,例如多元的管道、課程的革新等,雖然才剛開始,但其實已經討論相當多,如何讓多元招生管道學生可以入學,鼓勵國外優秀菁英學生來學習華人文化,甚至讓這些學生可以留在臺灣繼續學習。目前很多課程也在推動國際化,不用等到高年級才做出國留學的安排,其實大一的課程就會做這些改變。最重要的還是要讓畢業的學生可以成為一個社會人,不會成為社會的負擔,能夠幫忙社會永續發展。

培養永續發展人才

最後的總結,在我開始的時候就已經提到,臺大有最好的學生、有最好的老師,面臨全世界的國際化,我們必須走出我們的一條路。我們知道我們的優勢在哪裡,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學生在培養實力的過程當中,需要讓他們知道取之於社會要回饋社會,社會責任極為重要。他們也要有足夠的核心能力,能夠跟全世界所有的學生競爭,讓他們有更強的信心,讓他們能夠更有創意、更有熱情,臺灣才有機會繼續往前走,培養永續發展的人才。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