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芯菱獲頒臺大學生社會奉獻 特別獎 致詞

校長、副校長,還有各位傑出校友、張董事長,還有在座的各位貴賓同學,大家午安、大家好。

非常榮幸獲得這麼重要的獎項,對我而言,不只是份肯定,更是一份責任。其實從11歲開始投入這一條人文志業以來,每當有人說我有愛心在做公益,我都很汗顏。為甚麼?或許各位發現,我做公益的方式很不一樣,並不是把多少錢投入某個組織,也不是到哪個單位累積多少的服務時數,我的方式是透過不斷地「發現問題」、「覺察問題」,再去「解決問題」。

怎麼發現問題呢?好好的用心生活、體會和了解。但是解決問題會不會很難?說實在的,我會的都是簡單的工具,而且都是在座每個人都會的工具,好比一枝筆、一臺電腦、一臺相機、一個滑鼠。的確,我透過「以小搏大」的方式,沒有資源、沒有背景,一路上不斷不斷地跌倒,但我總是告訴自己「沒有關係,只要站起來比跌倒多一次,就值得了」。

其實,就是透過不斷地全力以赴,你會發現夢想會很慷慨,你如果沒有得到它,那麼一定會學習到它。此時或許有些同學心裡想著自己沒有目標和夢想怎麼辦,說實在這沒有問題、很正常,因為我十年前根本沒有想過今天有榮幸站在這,更何況二十年前在擺路邊攤的時候,我唯一的希望也只有「能夠有一份溫飽」而已。

所有的目標都不是靜態,而是動態的,真正重要的是要記得「如何有方向地活在當下」。「有方向地活在當下」,那到底要如何去創造出有意義的生命?我自己會常常問兩個問題,第一:我該如何去開創自己的道路?第二:我該如何在這條道路上再幫別人開路?讓每一個遇見自己的人,都可以變得更美好。該如何去找到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呢?在講我的方法之前,想要先考大家一個問題,各位覺得這個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什麼?有人說:「是我站在你身邊,可是你……在用iPhone。」WOW,科技讓人疏離。也有人說:「可能是禮拜一到禮拜五的距離吧。」上班上課很累。可是,我發現有一個又長、又遠卻又短的距離,其實是「從知道到做到」的距離。行動吧,行動是所有問題的解答,如果你願意去行動,相信我,你一定會非常的沮喪。為甚麼?因為當你開始去觀察、發現問題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真的是充滿許多的問題,可是請記得告訴自己「So What?有什麼關係?」,儘管有這麼多的問題,關鍵是,該如何讓我們每一個人成為答案。

最後呢,想要提醒在座所有臺大學生們,其實每年國家在每位同學身上投注了36萬左右的教育經費,在座將近一千多位就佔了三四千萬;全臺大三萬多位就佔了每年一百億預算。我常常會在想這些經費來自哪裡?有多少正是來自此時此刻正在外頭、不分晴雨彎腰勞動而流汗的人?所以記得提醒自己一件事,「菁英」和「知識分子」有甚麼樣的不同?我想,菁英是用社會的資源讓自己變得更好;而知識分子是讓自己的所學,把這個社會變得更好。祝福各位成為真正的知識分子,成為改變,讓行動看得見,謝謝大家!

沈芯菱簡介

沈芯菱同學自小即從事公益,運用科技與創新理念助己助人,足堪為臺大學生之楷模,特頒發「臺大學生社會奉獻特別獎」,冀望本校學生效法其關懷利他精神,貢獻社會。

沈芯菱1989年11月出生於貧困流動路邊攤販,父母為小學、補校程度,5歲前隨雙親奔波全臺擺攤、生活不濟,時常邊吆喝生意、邊趴跪地上練習二手書,失去幼稚園等學前教育。直到7歲定居於雲林縣,以鐵皮屋為家,11歲在小學接觸電腦,母親得知她電腦天份,遍向親友借貸,飽受「散赤人肖想學電腦?」嘲諷,最後變賣僅存的玉飾,籌措一部中古電腦。從此自我苦學,12歲自行學會架設網站等技能,幫雙親成立服裝網站,逐漸穩定家計,她同時成立個人工作室,收入全數致力於慈善志業。十二年公益事蹟,獲編入高中、國中、國小十本教科書,每位學子必讀的教科書人物。

2012青年社會調查:沈芯菱與孫中山、蔣經國、王永慶等,同列十位最具代表臺灣精神商業週刊譽為「臺灣版諾貝爾和平獎MuhammadYunus」天下雜誌譽為「臺灣百年史官」Time for students譽為「天堂掉落凡間的天使」獲十大傑出青年、中華民國總統教育獎聖嚴法師評為「21世紀臺灣的新希望」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