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人的故事

黃邦彥簡介:國立臺灣大學園藝系畢業,康乃爾大學研究德州農工大學園藝系研究助理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廣東省園藝學會副理事長國際園藝學會會員

學生時代

黃邦彥原籍福建省沙縣城關,1949夏畢業於省立福建中學,即隨國民政府撤退到臺灣並報考臺大,錄取歷史系。當時臺大在傅斯年校長領導下大力革新,歷史系教授都是來自中研院史語所及北京清華等地的名教授。傅校長強調大一課程必由教授親自授課,因此在一年級就能接觸到勞榦的中國通史、李濟的考古人類學、劉崇鋐的西洋史,以及凌純聲的地學通論等。雖然教室都是臨時搭建的,名教授的薰陶讓他對人類、世界、中國的過去有了深刻的體會。正如李濟教授在授課一年後說的:把大一學生的認識延長不只五千年,而是到一百萬年。西洋史的教授使我們接觸到古埃及、希臘、羅馬的文明,地學通論把宇宙地球做為一個整體來認識。他們的授課至今仍深刻地印在黃邦彥腦海裡。

一年級授課完後,劉崇鋐教授建議他轉系以謀發展。農學院園藝系師資整齊,設備更是國內各校之冠,但學生不多,黃本身也對園藝感興趣便轉入該系。在系主任胡昌熾教授指導下,三年完成全部課程並寫好畢業論文,1953年夏天畢業。當時傅斯年校長提出的「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的校訓深深的銘刻在那代臺大學子心中,時刻難忘,也成為黃邦彥的原動力。

畢業後黃邦彥接受一年軍訓,當時他的父親在臺灣經商,支持兒子繼續出國求學。在園藝系老師們的支持下,他申請到美國康乃爾大學果樹系繼續進修,跟著名的水果保鮮教授R.M.Smock學習控制氣體儲藏的理論及其應用。

重返故土

1955年,中美完成交換留學生回國的協議,康乃爾的年邁中國學者如郭永懷(力學系)、屠善澄(電機系)等紛紛舉家返回大陸。黃邦彥也在福州鄉下家人的說服下萌生返鄉的念頭,並轉學到德州農工大學園藝系當研究助理,等候國內的消息。1956年初申請獲得批准,便中斷學業和研究,至舊金山乘船返鄉,從香港進廣州。抵達中國不久,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所所長──著名的植物分類學家陳煥鏞即派遣同樣自美歸國的郭俊彥博士迎接黃,邀請他到廣州參與華南植物園的建設。爾後依照黃的志願,當局將他分發到廣州服務。

篳路藍縷

華南植物園當時只是廣州市東北郊的一片荒地,面積一萬兩千坪,號稱是世界最大的植物園。如何在這塊地上畫出最美最好的立體圖畫,誠為前無古人的事業。

過去黃邦彥只在臺大蔣明南教授的造園學課程中有一些粗淺的認識,面對難得的機緣,他決定作中學。他先將人在上海的母親等家眷安置在廣州,草創期還在郊區過著親自挑井水、點油燈的艱苦日子。工作要從地形測量、徵收土地、土地規劃、綠化種樹等從頭開始,另一方面蒐集世界各國相關資料加以翻譯、比較、吸收,並徵求全國專家的意見,協助植物所主持三次建園規劃會議,最後才落實到大家比較滿意的規劃園,再按圖施工。這個園經過將近一代的努力,如今已綠樹成蔭,成為廣州市新八景之一「龍洞琪琳」,每年接待上百萬的中外遊客。

學術成就

1960年華南植物所在廣東新發現一種野生油科植物稱油瓜,又名豬油果。瓜內種子大如鴨蛋,胚乳內含豐富植物油。為了馴化油瓜,黃邦彥在野外對它的生長習性和繁殖特性進行了詳細的觀察,並引進植物園內栽培成功。前後進行了三年,並發表論文兩篇,獲得園藝學報刊登。1973年8月黃邦彥從植物園調職至植物所生理生化研究室,從事水果蔬菜採後生理和保鮮技術的研究。他在廣東東莞水果生產基地從事香蕉、柑橘、荔枝等水果採後保鮮技術的試驗及應用推廣長達六年,並結合工作需要翻譯國外有關果蔬保鮮資料,如香蕉的生理生化,柑橘的生理生化以及熱帶、亞熱帶果蔬採後生理與處理技術等,約有百萬餘字,大多由農業出版社出版,供園藝界人士參考。改革開放後,這些多年累積的水果保鮮技術有了交流合作的機會,黃邦彥先後到過義大利、紐西蘭、澳大利亞和美國各地先進實驗室與冷藏加工進行參訪。1990年他在廣州主持國際柑桔學術討論會,與會代表來自20多個國家以及中國南方14省區共250人,會後並出版論文集(英文版)行銷世界。

豬羊變色

正當植物園建設、經濟植物引種馴化研究工作有所進展時,一場始料未及的政治事件撲面而來,知識份子皆蒙受其害,首先是政治上不信任,自由被剝奪。掌權者認定知識份子都是資產階級,要接受勞動改造;以體會勞動人民生活的名義,要求他們到農村甚至是少數民族地區與勞動人民「三同四同」:一同出工勞動、一同三餐、一同休息,像是下水田插秧、挑穀、打禾、赤腳走路等,都是以體力勞動為主。

五七幹校

到了文革期間,黃邦彥除了蒙受許多不人道待遇外,還要每天寫檢討。最後被送到監獄達兩個多月,發放廣州分院的牛棚學習班,接受群眾「審查」。學習班一結束,一家四口從原單位(植物所)被趕到五七幹校,實際上依然是勞動。大家自己種菜、種水稻、花生、養豬、養雞、養鴨等。過著日出而作、日沒而息的生活。大家過著戰戰兢兢的日子長達四年。

重新起身

1972年風向轉變,一夜之間黃邦彥又奉命回到原單位。全家一無所有,住在植物園火爐山邊工人宿舍,人人避之唯恐不及,他無事可做只好申請回到植物所的生理生化研究室從事本業水果保鮮研究,當時生產部門也有如此需求。他一個人從室內小型實驗開始,再到各生產基地從事科普研究及推廣指導。在指導生產處理,提高技術前提下,他得以閱讀國外書刊、雜誌並加以翻譯,因此獲得眾人的尊重,時常請教也時常聽取他的意見,每有結果必多加讚揚,讓黃邦彥逐漸恢復自信。過往累積的豐富經驗和資料更使得他在改革開放後能立刻與國外進行學術交流在個人領域快速銜接現代化的水準,並招收學生培養後進。

美國團圓

黃邦彥在廣州實現家庭團聚,為新中國創造科研基地,雖然起初過著艱苦的創業生活,他仍甘之如飴。一共渡過34載春秋,直到1990年從華南植物所退休。他的兒孫輩也和他們一起成長,體會過父執輩的榮辱,自己發奮圖強,先後考取大學、公費選派赴美學習,並在美國完成博士學位定居加州。1991年黃接受在戴維斯加州大學的臺大老同學楊祥發教授之邀請,以訪問學者身分赴美,從事合作研究二年。在中國已退休,2000年遂正式入籍為美國公民。他在中國招收的弟子也先後在美國、德國等國完成學業,青出於藍者所在多有。黃邦彥和夫人也就安居美國,但心仍懷念著家鄉,也關心母校臺大。

1999年他得知中國園藝會成立70週年學術研討會在雲南昆明召開,乃聯繫人在北美的退休臺大園藝系老師、同學10人,共同贈送一牌匾內書「群策群力,造福人群」以資紀念,為祝詞「21世紀園藝學研究的展望」供開會代表們借鑒,並向國內的園藝同行們致以敬意,祝福華人園藝事業未來有更加美麗長遠的開展。

回顧與祝福

回首前程,黃邦彥自覺不是成功的臺大人,但頗以行動實踐校訓「敦品勵學,愛國愛人」為傲。他相信未來的臺大人定是長江後浪推前浪,發出更大的光輝,實現傅校長寄託於校訊的厚望與期許。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是一個堂堂正正的「臺大人」。

注:本文係筆者西礁子承美國漢世紀數位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薛麗珍委託整理撰寫。原文「我的道路」發表於臺大北美早期校友會主編之「我們的那個年代」。作者自述在臺求學經歷以及在大陸工作經過,親手籌畫的廣州華南植物園如今已列入世界植物園事業的前十位。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