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臺灣人才競爭力:21世紀新挑戰系列4 老子 孔子 西遊記一脈相承 現代版的深入 淺出 旁通 忘我 無我

提升臺灣人才競爭力:21世紀新挑戰系列4  許炳堅博士

老子 孔子 西遊記一脈相承 現代版的深入 淺出 旁通 忘我 無我

編按:一篇鞭辟入裡、深入淺出又觸類旁通,進入忘我甚至無我之境,為當前教育沈痾提出良藥。全文貫穿東西上下五千年,呼應時代需求,苦口婆心,企盼臺灣從毛毛蟲經由蛹的階段成功地轉化成美麗蝴蝶。字字珠璣節錄不易,全文轉載如下: A.語言文字(language)、民族的文化(culture)、人類的文明(civilization)

人類是萬物之靈。世界各地的先民們,為了相互溝通,也為了累積經驗與知識流傳後代,發展出具有當地風土民情特色的語言與文字。幾千年前,不僅海、空交通不發達;即使陸上交通,有效距離亦受到巨大的限制。因為山川地理環境隔閡,世界上就有成千上萬種不同的語言與文字。維基百科(Wikipedia) 排名普遍被使用的語言,依序是:

漢語,有九億多人使用;西班牙語、英語、印地語,分別有三億多人使用;孟加拉語、阿拉伯語、俄語、葡萄牙語、日語,分別有一億多人使用;再來就是德語,有九千多萬人使用;以及法語,有八千多萬人使用等等。

至於單一語言被最多國家使用的,首推英語,在一百多個國家裡使用。然後是法語,在三十多個國家裡使用。接著是阿拉伯語與西班牙語,分別在二十多個國家裡使用。

在現代社會裡,筆記型電腦 (notebook computer)、平板電腦(tablet)、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等電子產品廣為流行。電腦與電子裝置的內碼是0101的布寧代碼 (Boolean code)。對於原有的語言與文字,並不會加以取代。

為了説清楚事情的深一層意義,特別是有時候需要扭轉一般人先入為主的觀念時,就必須借用特定文字的微言大義,也許會讓有些讀者覺得我們好像是在「咬文嚼字」。其實,不是在玩「咬文嚼字」的遊戲,也不是在做現代的「說文解字」,而是借用不朽的「文字演員」,來達到文以載道的效果。進而揉合東西文化的精髓,以應付21世紀高科技與先進管理社會的嶄新挑戰。

文化(culture),是使用語言與文字來描述、記載一個民族經過長期鍛鍊所保存下來的共同經驗與寶貴的智慧,也就是經過轉「化」之後的精華。即使是同樣的語言,在不同的地方也會造就不同的文化。同樣採用英語的幾個國家,英國文化、美國文化、澳洲文化和紐西蘭文化,就有很顯著的差異。

再往上提昇整個地球的全體人類,經過千千萬萬年共同累積的知識、經驗、與智慧,是屬於全體人類的瑰寶,叫做文明(civilization)。「明」這個字,不僅是照亮人類的前程,也有與日月同輝的意思。

(A.1)「儒家」強調實用、經世濟民積極入世

幾千年來,儒、釋、道是華人社會的三大顯學,慣稱「三教」。

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是春秋時期的孔子、與戰國時期的孟子。孔子曾經在魯國任職、擔任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孟子與梁惠王論政,並且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儒家思想深深地影響了歷代的執政者,強調實用與經世濟民的積極入世學說。

在20世紀「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大陸極力倡導「打倒孔家店、打倒孔老二」,想要徹底鏟除儒家思想的影響。改革開放以後,人們越來越重視恢復及發展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華文化。

(A.2) 釋代表「佛家」,積極出世

釋迦牟尼在西元前六世紀,於印度東北的恆河流域創立了佛教,向東傳入中國以及日本。數千年來,華人生活圈深受佛教的薰陶與影響。這是強調皈依佛門的出世學說。

唐太宗時期的玄奘法師、號三藏,前往西方天竺國取經。由明朝的吳承恩寫成「西遊記」小說,是後代膾炙人口的故事。

《西遊記》與《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共列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明朝文學家、戲曲家馮夢龍將《西遊記》與《水滸傳》、《三國演義》、《金瓶梅》定為「四大奇書」。

(A.3) 「道家」是哲學家,既入世、又出世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的韓愈 (世稱韓文公),主張與倡導:「文以載道」。

「道」這個字,在淵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裡,被廣泛地使用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含義。我們都知道:「道家」與「道教」是涇渭分明、沒有直接的關聯。

「道家」指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與戰國時期的莊子等哲學家,提倡「無為而治」。老子的《道德經.觀玅章第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說盡了「道」這個字的妙用。

根據維基百科 (Wikipedia),老子是西方人最感興趣的哲學家之一。從16世紀開始,西方人把《道德經》翻譯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根據西方學者統計,從1816年至今,各種外文版的《道德經》已經有兩百多種。根據聯

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至於「道教」,則是東漢時期張道陵所創的宗教,奉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為教祖。

韓愈所著的〈師說〉裡提到:「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這裡的道,指的又是另外一層意思。

在道家的代表人物裡,莊子偏向超脫於物外「無為而治」,屬於出世的看法。至於老子的學說,則是「兼容並蓄」的入世、出世,屬於非常高深的哲學。

B. 老子、孔子、西遊記一脈相承,華人被「不惑、淺出」的悟淨角色所卡住

(B.1) 如何有效地尋找每個人的內「心」(mind)?

國民中學與高級中學的數學課本教導年輕的學生們,找出三角形的五個心的系統化方法。分別是:

內心:三個內角的角平分線的交點,也就是三角形內切圓的圓心;

外心:三條邊的垂直平分線的交點,也就是三角形外接圓的圓心;

垂心:三條高的交點;

重心:又稱形心,三條中線的交點;

旁心:外角的角平分線的交點,有三個,為三角形某一邊上的旁切圓的圓心。我們可以使用三角形的方法當作基礎,衍生出找尋多邊形的內心、與重心的方法。

人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多邊形,仍然可以找出形體的重心來,當然要加上質量密度的考量。例如,一個人走路時,如果重心不穩,就會跌倒。但是,人的「內心」(mind),就是非常抽象,並不是形體的「各個內角的角平分線的交點」,更不是「心臟」(heart)。當然,如果一個人對於一件事情充滿了熱情(passion)與滿腔熱血時,則指向「心臟」是可以的,因為心臟是掌管全身血液流動的幫浦。

至於在平常的時候,「內心」(mind) 應該與「頭腦」(brain)的深層思考有關。但是,「內心」不直接等同於「頭腦」;mind 不直接等同於 brain。綜合來說,「內心」是人在「精神層面」與「智慧層面」的凝聚點。例如,在吃下午茶時如果也加上一些糕餅「點心」,就可以有效地把心「點」一下。

(B.2) 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是中華文化輝煌燦爛的時代。當時的大思想家,首

推老子。根據歷史的記載,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

(B.2.1) 跑第一棒:老子的《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的創始人的老子(西元前604年至531年),在尋找「心」的接力賽中跑第一

棒。《道德經.混成第二十五章》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清楚地點出了五個代表性的「人物角色」(characters):人、地、天、道、自然。

(B.2.2) 跑第二棒:孔子的《論語》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六十、七十

儒家的創始人的孔子(西元前551年至479年),跑接力賽的第二棒。他的言論所集合而成的《論語.為政第二》提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把五個代表性的「人物角色」(characters)更深刻地強化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再加上:「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在此,「吾」字與從「志」拿掉重複的士而得的「心」合併,就成了「悟」字。(為什麼是重複?因為「士」指的就是士人自己的「吾」。)

(B.3) 跑第三棒:《西遊記》悟能、悟淨、悟空、三藏、如來佛

明朝的吳承恩(西元1506年至1582年)跑接力賽的第三棒,他寫的《西遊記》銜接了三教九流裡的三大家:儒家(第二棒的孔子)、釋家(唐僧與如來佛)、道家(第一棒的老子)。吳承恩把五個代表性的「人物角色」(characters)更擬人化地轉換成:「悟能」、「悟淨」、「悟空」、「三藏」、「如來佛」。

(B.3.1) 三十而立的「悟能」

要在個人的職業或者事業上站穩腳跟,當然要依靠充分的「能力」。所以「悟」字加上「能」字,就是「悟能」了,也是俗稱的「豬八戒」。

這個對應於物質四態裡,溫度最低的「固態」。(老子所說的)「人」強調能力的緣故,做起事情來,容易受到眼前利益的誘惑,而一頭栽進陷阱的框架裡,是屬於「深入」的境界。

(B.3.2) 四十而不惑的「悟淨」

從三十歲到四十歲,在職場上經過了十年左右的歷練,所遇到的各種場面也多了。經常看見了「豬八戒」一類強調能力的人物掉入對方誘惑的陷阱裡。而自己想要從不同角度去獨立思考,必須要「靜下心、淨下心」,著眼於未來,才能「不惑」不被誘惑、不會疑惑。所以「悟」字加上「淨」字,就是「悟淨」了,也是俗稱流沙河來的「沙僧」。

這個對應於物質四態裡,溫度高一些的「液態」,「淨」字從水部。(老子所說的)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的大「地」,有淨化人心的作用。做起事情來,樂意跳脫框架,是屬於「淺出」的境界。

可惜,《西遊記》沒有指明是何種水怪。究竟是鱷魚呢?還是犀牛?大概不是水蛇。因為,蛇為小龍,而唐僧的坐騎白龍馬就是蛇、龍一類。

(B.3.3) 五十而知天命的「悟空」

能夠翱翔在「天」空的,對於「空」會有很深的領「悟」。所以「悟」字加上「空」字,就是「悟空」了,也是俗稱的「齊天大聖.孫行者」。對應於物質四態裡,溫度又高很多的「氣態」(空氣就是)。(老子所說的)「天」最是寬廣,做起事情來天馬行空、自由自在,早就在框架外面、不受羈絆,是屬於「旁通」的境界。

(B.3.4) 六十而耳順的「三藏」

在職場上工作了三十多年,進入六十歲一甲子的年齡,修煉到家了。一切得心應手,五星連珠的「順」境。角色上,由動物(三十而立的豬八戒,四十不惑的流沙河妖,五十知天命的孫猴子)要經由哲人的修為,往下一階段的神佛。誠心念經的「三藏」法師,最能體現出「耳順」的「道」來。

這個對應於物質四態裡,溫度又更高的「電漿態」(就是原子裡的質子與電子被分開,成為離子狀態)。老子說道,是哲人修為的極致,早就忘記框架,是屬於「忘我」的境界。

(B.3.5) 七十而從心所欲的「如來佛」

離開了爾虞我詐的職場競爭,退休之後回歸到本心。一切與世無爭,就像「如來佛」一樣。「如」果,並「沒有」結果。「如」來,也「沒有」來過。

「天圓地方」,矩是在地上測量方形的工具。在天上,一切是「旋轉作用」的圓滿,自然無所謂踰越「平移作用」的方形矩了。這個已經超越物質的四態,達到溫度最高的「光」。(老子所說的)「自然」,就是宇宙和諧,沒有外力斧鑿的痕跡。早就沒有框架的存在,是屬於「無我」的境界。

整個歸結起來,困擾我們的框架,其實就是「吾」我們自己。如果可以把「吾」從「悟」拿掉,就剩下最真誠的本「心」了。

(B.4) 跑第四棒:21世紀的「現代版」深入、淺出、旁通、忘我、無我

在21世紀裡,人類的工作正快速地被智慧型機器所取代,謀生更是困難。在臺灣,目前有不少年輕人苦惱於每月只有22K新臺幣的微薄薪水。我會利用好幾篇文章來為這一個重大的議題解惑。

C. 人生的五個黃金十年:三悟(深入、淺出、旁通)、三藏(忘我)、如來佛(無我)

綿延兩千多年歷史的偉大接力賽,由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開跑第一棒,傳給孔子的第二棒,再傳給明朝《西遊記》的第三棒。現在傳到第四棒在21世紀「現代版」的我們。

(C.1) 老子交棒給孔子,再交棒給西遊記,最後交棒給「現代版」的我們

「老子」─「孔子」─ 「西遊記」─「現代版」的我們,貫穿時間軸:

「人」對應於「三十而立」的「悟能」,是固態,屬於「深入」的境界;

「地」對應於「四十而不惑」的「悟淨」,是液態,屬於「淺出」的境界;

「天」對應於「五十而知天命」的「悟空」,是氣態,屬於「旁通」的境界;

「道」對應於 「六十而耳順」的「三藏」,是電漿態,屬於「忘我」的境界;

「自然」對應於「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如來佛」,是「光」,屬於「無我」的境界。

陪同三藏法師前往西方天竺國取經的三個「悟字輩」徒弟們的法號,可以用白話文來解讀為:做為二徒弟的「悟能」,表示「我的心充滿了能力」;做為三徒弟的「悟淨」,表示「我的心洗滌得很乾淨」(歸璞返真);做為大徒弟的「悟空」,表示「我的心很開敞」(open-minded)。

換一個角度來看人生的這五個階段:

三十而立的悟能,做起事情來「一心一意」,專心注意於眼前的事物;

四十而不惑的悟淨,做起事情來可以「二心二意」,眼看四面、耳聽八方而不至於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的悟空,做起事情來可以「多心多意」,就像先進的智慧型手機晶片擁有四核心、八核心等多核心,還可以根據需要分出大核心、小核心(Big.LITTLE)來;

六十而耳順的唐僧三藏,念起經來是「順心如意」;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如來佛,就達到了「真心真意」的境界。

從21世紀職場的眼光來看人生的這五個階段,分別是:

悟能的一心一意做好自己本份(administration)的工作,就像是「誠實記帳」(book-keeping);

悟淨的二心二意也要做好管理(management)的工作,亦即有所為、有所不為(Do’s & Don’ts);

悟空的多心多意來發揮領導才能(leadership),找出新方向(direction)、以及決定何時採用加速與何時踩煞車(acceleration);

三藏的順心如意地在適當的時候轉彎,善於使用角加速度(angular acceleration);

如來佛的跳躍式行徑(跳 tone),就像在「華人跳棋」遊戲的通行無阻。

(C.2) 華人最不熟悉的悟淨角色,是逆.轉.勝的轉折關鍵

經過幾千年歷史的磨練、與數百場大小戰役的洗禮,中華民族能夠屹立於東亞,也是達爾文「物競天擇」優勝劣敗下的佼佼者。華人普遍說來,相當地聰明。

但是在中華大地上生存,畢竟太辛苦了。無論是中國大陸、或者海島的臺灣,平原相對於山嶽、丘陵的比例偏低,每個人能夠分配到的天然資源,少得可憐。看看中歐大平原,法國的葡萄園是沃野千里、一望無際。再看北歐的挪威、瑞典,地廣人稀,每個人可以分配到的農、林、牧、礦產資源極為豐盛。

就拿全國土地大小相接近的美國與中國來比較,先不論美國的平原比例高出很多。美國要容納三億多人口,而中國要容納十三、四億人口。所以美國人平均分配到的活動空間是中國人的四倍之多。因為天然環境的因素,造成華人的生存競爭非常地激烈。對多數人來說,謀生並不容易。

臺灣的大專院校,專注於灌輸學生們已知的知識;學生們也認真地增強能力,為畢業後進入職場可以勝任「悟能」的角色而努力。但是學生們卻沒有學習如何當一位「不惑」的「悟淨」。在大學裡,老師沒有機會教,學生們也沒有動機去學習以後如何去深入淺出而「不惑」。所以,很多年輕人就長期陷入「悟能」的框架裡掙扎,無法提昇到更高的境界去。

因為謀生不易,所以大部分華人特別務實,只著眼於眼前看得到、摸得到的事物,心無旁騖。對於《西遊記》裡的悟能豬八戒擅長於天罡數的三十六種變化,在盤絲洞、火焰山等地奮戰不敵而被俘虜,觀眾們都可以心領神會。

但是對於《西遊記》裡的悟淨沙和尚,平常挑著擔子跟在取經的隊伍後面晃來晃去,遇到前方有妖精阻礙,拔腿就跑,引不起觀眾們心裡的共鳴。讀者們很納悶,總以為《西遊記》作者吳承恩太不小心了,加進了這麼一個多餘的人物。如果說,悟能代表的是被地心引力拉下去的「深入」境界;那麼,悟淨代表的就是對抗地心引力的「淺出」境界。

2013年12月21日,聯合報報導〈中文少贅字,不擔心斷層〉一文指出國立中山大學余光中講座教授題字「曲高未必和寡、深入何妨淺出」贈給「陸生發展社」,期勉多聽、多看、多思考。由此可見,相較於大家所熟悉的「深入」,我們對於「淺出」真的是太陌生了。相反地,「淺出」正是歐美人士的強項之一。

(C.3)「淺出」的悟淨角色,決定了人生五個階段的「順或不順」

在〈電子新智慧、啟發21世紀人腦創新〉一文的(C.4)節「GGlobal Optimization全面最佳化」我們探討了在「非線性系統」(nonlinear system)問題要找尋最好的答案。在〈21世紀全球競爭力、創新與合作模式優先〉一文的(B.4)節「創新的第一步為什麼這麼難?」我們又探討了「非線性系統」問題的三種有效的解法,分別是:

採行最陡斜率 (gradient descent) 的「深入」法,能夠快速地獲得「局部最佳」結果;

翻越能量井 (hill climbing)的「淺出」法,可以慢速地獲得「全面最佳」結果;

穿透(tunneling) 的「旁通」法,可以快速地獲得「全面最佳」結果。

因此,在目標非常明確的時候,採用悟能的「深入」法,是最好的選擇。反之,在目標不明確的時候,採用悟淨的「淺出」法,才能夠找出預先不預期的更好結果。

在職場就業經過將近十年悟能的生涯、又經過第二個十年悟淨生涯的修煉之後,等到自己進入悟空的境界,對於「非線性系統」的困難問題,就能夠使用「旁通」的方法來快速地找出全面最佳的答案。

(C.4) 將毛毛蟲轉化成美麗蝴蝶是悟淨階段的任務

2013年在臺灣最夯的空拍電影記錄片,就是齊柏林導演的「看見臺灣」。本來是美麗的臺灣寶島,卻成了破碎的山河。

老子給我們的智慧,開頭一句就是:「人法地」。對於大地的人類共同母親,我們應該加以呵護,把地球的資源,妥善地與世世代代的子孫們共享。21世紀的臺灣人,不能緊抓著眼前的利益不放、而永遠在「悟能」的階段打轉。我們要學會如何進入「悟淨」的階段,表現謙卑,適時地放下。

人生不要像「一窩蜂」地,只是盲目地跟隨。我們可以生活得像五彩繽紛的蝴蝶,遨翔於天地之間,令人稱羨。從「毛毛蟲」、經過「蛹」、成為美麗的「蝴蝶」,就像是從「悟能」、經過「悟淨」、成為「悟空」的轉換。如果不能夠完成階段性的轉換,那麼拼命吃的「毛毛蟲」,拒絕成為被繭包裹住的「蛹」,就永遠成為不了美麗的「蝴蝶」。

結語:

我們將以整篇的文章來詳細地闡述「不惑淺出的悟淨,探求根本與兼顧未來」。

附錄一:〈提升臺灣人才競爭力:21世紀新挑戰〉系列文章導讀

〈提升臺灣人才競爭力:21世紀新挑戰〉 系列文章,能夠有機會經由臺大校訊提供給廣大的讀者群,我們由衷地感佩臺大團隊的恢宏眼光與寬廣氣度。秉承臺大楊泮池校長的卓越領導,再加上陳良基副校長、林達德主任秘書的大力支持,擔任臺大校訊主編的郭書紳先生積極地協助規劃這一系列文章與大家見面。文章作者的我,對於大力贊助的諸位要表達誠摯的謝意。

這些文章的內容,並不是「一加一等於二」可以像數學定理一樣推導出來、一定對的講法。面對目前已經遇到的、以及未來即將來臨的世紀性多項挑戰與巨大問題,這幾篇文章包含了不少的論述,也就是有很多的「爭論點」。在此,我們嘗試著「拋磚引玉」,希望能夠引起大家的重視與探討。一起找出更好的答案來引導、並且造福年輕的一代。

本系列文章,只是提出一連串相互關連的想法與看法,供讀者們參考。有很多是作者的自由心證,並沒有期望讀者們直接照單全收。因為作者所接受的基礎教育著重於理、工學門,在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s)與文學、藝術方面,並沒有科班的紮實訓練。對於觀念的描述,如果有突兀、失敬之處,尚請諸位先進多多包涵與不吝指正。

(1.1) 見仁見智,各取所需

在〈21世紀全球競爭力、創新與合作模式優先〉一文的第一節:「人生何所求?因人而異」,我們探討了「個人的定位」。人活在世上,短短數十年、或者上百年,究竟應該追求什麼?或者是不要追求什麼?這個牽涉到每一個人的價值體系、以及信仰問題,並沒有特定的答案。

在〈面對21世紀『人機競逐』的挑戰〉一文的開頭「每個人要做的選擇:如何活得很有意義?」一節裡,我們再一次問到:「人生究竟要追求什麼?」追求名呢?追求利呢?還是兩個都要兼顧?或者兩個都不重要?

「鐘鼎山林、各有天性。」很明顯地,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議題。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並不適合分出來誰「對」或者誰「錯」。

(1.2) 呼應時代的需要

每個人出生的家庭並不相同,成長的環境也不一樣。所以大家對於事情的反應也不相同。有不少人會選擇比較省力氣的「靠運氣、聽天由命」,希望自己能夠遇到幸運的狀況,而不會倒楣地碰到最糟糕的情況。又有些人喜歡為最壞的狀況做最好的準備,平時就會進行「系統化的努力」。本系列文章對於後者的效用會比較大一些。

就以籃球隊伍來說,比賽規則確定之後,每一位教練會帶領球隊發展出一套打法。某一種打法,並不是絕對的比另一種打法好;完全要看球員們的運用與相互配合而定。同樣地,我們要一起幫年輕的一代找出最適合「時代需要」的方法來。

參考資料:許炳堅,〈21世紀全球競爭力、創新與合作模式優先〉,《奇普士的異想世界》(編輯群:吳重雨、陳良基、柯明道、陳巍仁、許炳堅),pp. 550 – 595,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ISBN 978-986-6301-19-3。

許炳堅,〈面對21世紀人機競逐的挑戰〉,國立臺灣大學,校訊,第1156期,2013年11月13日。http://host.cc.ntu.edu.tw/sec/schinfo/schinfo_asp/ShowContent.asp?num=1156&sn=12028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