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林管理處鳳凰山天文臺 臺大團隊首度觀測到超新星

臺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所轄溪頭鳳凰山天文臺,於臺灣時間2014年1月19日凌晨觀測到編號2014J的超新星,比該星被正式提報發現及命名早了三天,它是自從1972年來被發現離我們最近的Ia型超新星。

鳳凰山天文臺位於溪頭鳳凰山山頂,海拔約一千八百公尺,其建置構想始自於森林系王亞男教授及物理系黃偉彥教授,王教授兼任臺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處長,當年運用九二一地震災後重建經費與黃教授共同規劃建造這座教育觀光天文臺,並由物理系吳俊輝教授負責口徑63公分之主望遠鏡的規劃,在2003年8月完成驗收,並於2005年初完成第一階段的缺失改進,成為國內第一座的自製大口徑望遠鏡。

此次珍貴資料的取得,是吳俊輝教授在帶領與甫獲金鼎獎的《BBC知識》月刊所合辦的天文冬令營時,於夜間觀測時的斬獲。負責拍攝操作的是吳俊輝教授在臺大天文物理研究所的博士生張文軒,曾任天文社長,具有多年的觀星經驗。該超新星位於梅西爾天體M82中(如附圖標示處),距離我們約有一千一百萬光年,觀測時間為世界時間(UT)2014年1月18日19時38分(臺灣時間1月19日3時38分),該超新星在三天後(世界時間1月21日)由倫敦大學天文臺正式提報國際天文組織(IAU)註冊發現,並由IAU編號命名為2014J,此後引起國際間的密集觀測及研究。

該星屬於Ia型超新星,正是2011年諾貝爾物理獎中被用以測定「宇宙加速膨脹」的超新星種類,該星也是自1972年以來被發現離我們最近的該類型超新星。

臺大團隊成為全世界在該星爆發前期即觀測到它的極少數單位之一,目前已知的其它單位包括美國的里克(Lick)天文臺及日本的板垣(Itagaki)天文臺。這些超新星爆發的前期資料非常珍貴稀少,因為通常超新星在被正式發現命名、引起國際觀測時,都已進入極亮的中期。這是溪頭鳳凰山天文臺多年來第一次的重大成果,為該天文臺立下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