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臺灣人才競爭力:21世紀新挑戰系列(5)四十不惑 淺出的悟淨是華人最弱的一項卻是歐美的強項
編按:一篇一篇的醍醐灌頂令人驚嘆。許炳堅博士親筆撰述「提升臺灣人才競爭力:21世紀新挑戰系列」迄今已5篇。本期「四十不惑 淺出的悟淨是華人最弱的一項,卻是歐美的強項」直指當前教育弊端及困境之所在,有如暗夜明燈,細細品嚐如甘泉之回味無窮,全文轉載如下:
透視悟能:受限於眼前的利益,見樹不見林
華人社會圈,特別是21世紀的臺灣人,大部份具備了勤勞工作的美德。在〈21世紀,臺灣的教育與產業在制度面的困境〉一文(A)節「這一代與上一代的全球大環境,非常不一樣」,我們探討了一百多年來影響臺灣的歷史因素。在〈面對21世紀人機競逐的挑戰〉一文(B.4)節「臺灣徬徨在21 世紀的全球化競爭洪流之中」,我們探討了臺灣的地理因素與貧乏的天然資源。
由於這一些因素造就了臺灣人的特性。在20世紀的下半葉,臺灣現代化工商業開始起飛。這些特性協助臺灣引進電子業還有各式各樣的代工生產業。然而到了21世紀「知識經濟」、甚至進入「智慧型經濟」的時代,這一些以前有利的特性卻成為想進一步成功的阻礙。讓我們系統性地逐一檢視。
(A.1) 按照「論資排輩」的框架在排隊,缺乏全面競爭的實戰經驗
(A.1.1) 學術界的國內部分由政府作莊分配,沒有提供實戰競爭的磨練
臺灣普遍存在著「論資排輩」的習性。以高等教育的學術界來說,在臺灣內部不論是由教育部提供的大型補助或者由國科會提供的大型計劃,大都是臺大、成功、清華、交通四所研究型大學優先獲得,然後再次一輪的中央大學、中山大學、陽明大學、中興大學,接著是長庚大學、政治大學、與臺灣科技大學。教育部主導的五年五百億第一期第二梯次就是根據這樣的安排。
經費到了學校之後,校內再一次進行「論資排輩」的分配到達學院與系所。然後在系所內部,又一次「論資排輩」來進行教授之間的分配。這種作法的特點是,大家心裡都預先有數,每一位可以猜得出來自己應該會分到多少百分比。缺點就是,沒有真正各憑本事、精心設計來競爭。所以臺灣的學者們,平均而言比起香港、新加坡、澳門的學者們,不習慣於公開競爭。
就像打獵一樣,香港、新加坡、澳門的學者們可以在原野上追逐大型獵物,英勇地與之搏鬥。而臺灣的一般學者們,需要把獵物的手腳綑綁起來、或者預先打了麻醉劑,確定會成功,才願意上場比劃一下。也難怪香港、新加坡、澳門學者們的薪水待遇,比起臺灣教授的薪水高出了一大截,當然還有其他的因素。
(A.1.2) 國際部分的情況更慘,掌握不到主動權、甚至於摸不到邊
這種習性表現在國際學術學會上,以「國際電機電子學會」(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為例。重要的職位,如學術會總裁、副總裁、諮議委員會(Board of Governors or Administrative Committee)委員、期刊總編輯等,經常由歐美學者優先搶去擔任。一小部分機會,才會分配給遠東地區的學者。
到了遠東地區,日本學者又拿走比較高的百分比。韓國學者們奮勇搶先爭取出頭,相當地剽悍,競爭力與香港、新加坡、澳門旗鼓相當。剩下來的一些機會,才輪到臺灣與中國大陸的學者。中國大陸近些年來,已躋身為世界第二大貿易國。大陸學者們的國際競爭力也愈來愈強。最後剩下來的一點點機會,才輪到臺灣的學者們手中。又採用臺大、成功、清華、交通等大學的「論資排輩」模式來往下分配。
這樣的情況造成臺灣的很多學者們,對於國際學術學會的重要職位不但拿不到,甚至於連靠到核心去幫忙抬轎、接著排隊的機會都沒有,只能在旁邊鼓掌、湊熱鬧。臺灣年輕的學者們,望穿秋水,吞自己的口水解渴。希望能夠在國際學術學會裡「等待多年媳婦熬成婆」。可是屆時,還是沒有正式地排進等待的名單上,白忙了二、三十年的光陰。當然臺灣也有好幾位靈活地冒出頭、在國際上已經被認可的領導型學者;只是比例仍然太低了。
一般說來,香港、新加坡、澳門的學者們,大約有一半左右具有全球競爭力或者是愈戰愈勇的競爭意識與勇氣。而臺灣的學者們願意挺身而出去積極逆轉與競爭的,大概只有百分之五左右。絕大多數的屬於「聽天由命、隨遇而安」型。對於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臺灣的學者們比較重視一般性質的參與,也就是投稿到開放的場次去。至於內部新設的特殊場次就拱手讓給歐美或者日本學者。臺灣的學者們經常避免競爭、害怕失敗,所以就談不上「競爭力」大小的問題了。
(A.2) 一板一眼、老實、苦勞,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香港、新加坡與澳門的共同特點就是:土地狹小、人口密度高。所以當地即使有製造業,在整個經貿總額所占的比例並不高,還是依靠國際貿易與金融業(包括澳門的博奕、觀光業)的大量流通為主。至於臺灣,主要以製造業,特別是代工業為主。只有少數品牌能夠成功地投入適量的研究發展資金不斷地創新。大部分臺灣年輕人被教育成:忠厚、老實、溫和、保守,缺少競爭。做起事來一板一眼,所提供的是忠心耿耿的苦勞,心裡念念不忘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比較習慣於面對實體的東西來勞動,就好比是籠中的鳥,溫順地生活在舒適圈裡。
依靠勞動力的苦勞,就像電子電路的共通版本(common mode)缺乏特色,所以貢獻度就很低。如果是功勞,就像電子電路的特殊版本(differential mode),大家搶著要,價值就跟著水漲船高了。一般說來,功勞是持續發揮領導力(leadership)結果,也就是說,世界因為你的表現,而有顯著的改變,變得更美好。反觀香港、新加坡與澳門,他們的年輕人,個個是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可以臨機應變、見風轉舵,具備了靈活的商業頭腦,行動生龍活虎,善於處理抽象的事物,像是金融、保險、貿易等。他們就像在空中翱翔的飛鷹,只要見到地面的獵物就會俯衝搏擊。
臺灣的年輕人低著頭、一步一腳印地跟隨著前人的腳步前進,無論是各個大學之間的相對排名,或者個人之間的排隊都是如此。反之,香港、新加坡與澳門的年輕人,抬頭遠眺,只要逮到機會或者縫隙,就會努力地往前鑽。他們最樂意的是踏著別人的頭頂跳躍式前進,像是利用某種形式的槓桿作用 (leverage),就如同玩「華人跳棋」一樣。
(A.3) 臺灣教育太簡化問題、太專注於標準答案,只想把其他人比下去
臺灣教育為了有標準答案方便老師給統一的分數,只好簡化問題,剔除很多重要的因素、參數,只留下一個數學上很容易解的樣式。
就拿「非線性系統」(nonlinear system)的問題來說:其對應的「費用函數」(cost function)經常包含有好幾個能量井(energy well),每一個能量井裡有一個局部的最佳解答;臺灣的教育就會把原來的問題限縮,改變成只有一個能量井而已。如此一來,使用「牛頓與拉夫森法」(Newton - Raphson method)來計算「最陡降梯度」(gradient descent)就可以很快地把唯一的答案找出來。所以在臺灣學校裡的考試,經常出現是非題與選擇題。全班同學就被拿來做比較:哪一位學生寫錯的題數最少?哪一位寫錯的題數最多?從小學、中學一直到大學,在臺灣的學習並不是用來幫助學生自我成長,而是要用成績把別人比下去。搞得大家都痛苦萬分。2014年即將開始實施的「十二年國教」志願序來說,就是換湯不換藥地想要把其他人比下去。
原來「斤斤計較」的優點協助臺灣的工商業在20世紀起飛,但是到了21世紀,卻成為「墨守成規」的大缺點,專門在做局部的最佳化,自以為不吃虧,卻也不會得到大好處。這樣子貪小便宜、只顧眼前的利益,長期上反被小聰明所耽誤。
反觀,盛產哲學家並且熱愛藝術文化的法國,他們的學生從小到大從來沒考過選擇題。所強調的是:如何培養思考以及邏輯的能力?這是西歐教育的核心。(A.4) 在空間上見樹不見林,在時間上陶醉於過去;抓緊了現在,忽視了未來臺灣的教育自我限縮到了具有標準答案的簡單問題上,學生在求學階段自我感覺良好,然而出社會後,這樣的培育使得我們的年輕人不敢帶頭在新的領域衝鋒陷陣,只願打有十成把握的仗。在這樣的教育之下,臺灣人得不到機會,僅能在代工事業裡吃第三輪的中碎屑,甚至是第四輪的小碎屑,在發展上就當然就受限了,只能專注於節省成本(cost-down)及小幅度的修改、調整。
在空間上,這是依循著前行者的腳後跟,拼了命在追趕。見樹不見林。在時間上,只看到過去與現在,而看不到未來。所以在「已知」上打轉,比較「近視」、「短視」,不太敢接觸到不久將來的「不知」或者是長遠將來的「未知」,也就是說,我們的年輕人缺乏高瞻遠矚。
(A.5) 老師當榜樣,一代不如一代 vs. 老師當推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學校教育上,如果我們繼續沿用舊有的方法,讓學生們把「老師當榜樣」來學習,就會發生「一代不如一代」的保守、退步情況。
在〈21世紀,臺灣的教育與產業在制度面的困境〉一文的(A.4)節「臺灣現有的教育遇到了天敵與剋星」,我們探討了積體電路技術的發展所遵循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造成了智慧型電子產品每兩年就會進步一代。因為資訊以及新知識的迅速累積,在學校教育上我們有必要改弦更張,改採「老師當推手」的方式來協助學生們去充分發揮理想與創意,才能達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的效果。
(A.6) 第四次工業革命:人與「智慧型機器」的競爭,人正在節節敗退
21世紀的高科技社會充斥著智慧型手機與行動裝置,學生們不能只靠20世紀的傳統思維來應付畢業之後的職場需求與挑戰。
座落於新北市的新漢電腦股份有限公司(Nexcom)是由1978年臺大電機系畢業的校友林茂昌董事長所創立,他與大家分享「第四次工業革命」(Industry 4.0)的時代已經正式蒞臨。這是結合「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與「雲端架構」,將製造技術導入智能化的生產模式;必須倚靠智慧工廠、智慧機械、智慧產品三者相串聯。由此衍生出來的「智慧系統」會引領全面的生活自動化浪潮,以新的面貌伸展到食、衣、住、行、育、樂等應用場域。2013年7月1日,《CTIMES》報導<智慧工廠興起,工業4.0蓄勢待發>一文指出:
第一次工業革命1.0,以水力與蒸氣驅動的機械生產設備問世為基礎,在1784年出現第一臺紡織機。
第二次工業革命2.0,以人力分工概念及使用電力達成量產為基礎,1870年在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Cincinnati)的屠宰場產生第一個輸送帶。
第三次工業革命3.0,以使用電力與資訊科技達到更進一步的自動化生產為基礎,代表作是1969年引入第一個可程式邏輯控制器。
近來,德國政府提出了「第四次工業革命」(Industry 4.0)的概念,強調第四次工業革命會由結合「資訊物理系統」(cyber- physical systems),也就是結合虛擬規畫及實體生產來推動,以物聯網及智慧工廠引發第四次的工業革命。工業革命4.0在2020年後才有可能完整地實現。
例如,歐洲最近出現的新款「智慧咖啡販賣機」,可以依照顧客的喜好,酌量添加牛奶或糖,現場煮出個人專屬尊榮的特別味道,讓顧客品嘗到與門市一模一樣的濃醇咖啡。林茂昌董事長進一步指出,其他應用如智慧衣櫃等也開始普及。可見生活自動化趨勢儼然成形,嵌入式電腦已經走出以往工業化場域,開始面向普羅大眾,成為生活應用服務的供應樞紐。
典範轉移,看樣子不僅是旅行社裡的機票販售員被顧客自行上網購票所取代,臺灣的高速公路收費站的收費員被遠通公司的eTag自動計程、收費系統所取代。在未來,24小時超商裡服務的銷售員,也很快地會被「智能型販賣機/系統」(intelligent machine / system)所取代。人與「智慧型機器」在職場上的競爭,正在節節地敗退之中。
B. 透視悟淨:空間上探索根本的解決之道,時間上兼顧過去、現在、未來只會三十六變的悟能,遲早會被盤絲洞裡的蜘蛛精所擒獲。我們需要想出更好的方法來升級,由能夠快速地獲得「局部最佳結果」的悟能,升級成可以慢速地獲得「全面最佳結果」的悟淨。也就是由「毛毛蟲」的悟能,升級成「被繭包裹住的蛹」的悟淨。
(B.1) 三悟與「三山:是山、不是山、又是山」、「三水:是水、不是水、又是水」
三悟,包括了悟能、悟淨到悟空的三階段,像極了由毛毛蟲、蛹到蝴蝶的三個階段。
也很像是「三山」與「三水」的三個階段,分別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升級為.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再升級為.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對於這一個重要的議題,我們在以前發表的幾篇文章裡已經分別闡述過,包括:在〈環環相扣、工程學術的金鑰匙在哪裡?〉一文的(A)節「需要建立內部準確的模型」;在〈21世紀年輕人看到未來、擁抱未來、戰勝未來一文的(B.3)節「通訊、與信號處理課程在活化人腦的應用」;在〈電子新智慧、啟發21世紀人腦創新〉一文的(C.1)節「頻率與時間」。
對於「是水、不是水、又是水」,可以拿普通的水來做譬喻,在室溫下是液態的水;加熱到沸點以後,就會成為氣態的水蒸氣,而非液態的水。沸騰的水蒸氣用大容器收集之後再加以冷卻到室溫下,又會回復到液態的水,而且是不含雜質的、更純潔的「蒸餾水」。
(B.2) 數系的啟發
人類文明的表達媒介有三大類,分別是:數字、語言/文字與藝術。
(1) 數字:需要很準確的部分,就使用數字來表達。例如物理學、化學、數學的內容或者銀行帳號的存款金額。
(2) 語言/文字:具有相當的彈性,可以讓讀者們去自我體會的,就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例如,小說、詩詞、或者法律條文。
(3) 藝術:沒有特定的形式,對於精神與心靈的刺激,每個人的感受都大不相同的。包含繪畫、音樂、舞蹈、戲劇、攝影、雕塑、電影、電玩等等。
其中,語言/文字一項,在〈老子、孔子、西遊記一脈相承,到現代版的深入、淺出、旁通、忘我、無我〉一文的(A)節「語言文字、民族的文化、人類的文明」,我們已經探討過了。
(B.2.1) 正數、負數
在〈電子新智慧、啟發21世紀人腦創新〉一文的(B)節「電子學的內容在活化人腦的應用」,我們探討過有了正實數,為什麼需要負實數?負數,可以用來描述「借貸」關係,促成社會經濟的活絡與蓬勃發展。數學上,大家都知道「負數乘以負數,可以得出正數」。然而,兩個正數相乘,卻得不出負數來。
對於東西向(亦即由左至右的水平線畫法) 的實數軸,以中間的「零」為「原點」,當作分隔。往左(往西)是負數,往右(往東)是正數。英文裡經常聽到的 You are right,指的就是由原點往右邊的正數。英國的右派,指的就是保守派。
(B.2.2) 「對」與偶數,「不對」與奇數
數系的發展,是從整數(integer number)開始的。整數可以區分為偶數(even number)與奇數(odd number)。偶數可以被二除得盡,例如,2、4、6、8…等等,也就是「成雙作對」的。在中文裡常說的「答對了」,指的是學生所提供的答案與老師預先準備的參考答案「一模一樣」,所以成了一對。
反之,奇數就是用二來除會有餘數的,例如,1、3、5、7…等等。有餘數,代表落單。讓觀眾感覺很突兀、很奇怪;所以叫做「奇」(odd)數。在中文裡所說的「不對」,就是和老師預先準備的參考答案「不一樣」。
創新的事物,是打破傳統已知的規則,當然「不對」,所以對應於奇數。一個人在產業界,如果不積極地創新,只想做已知的「對」的事情,很可能是模仿、抄襲,容易被競爭對手提告。
一個小笑話:「六對」就有十二個,也就是「一打」。連續「對」了六次,就要打一下,為什麼不積極地去改變與創新呢?
(B.2.3) 質數是最特殊的整數;品質、本質、氣質
在整數系裡,還有一種數非常地特別,叫做質數(prime number)。維基百科 (Wikipedia)的描述如下:大於1的整數中,除了1和此整數自身外,無法被其他自然數整除的數(也可以定義為只有1和本身兩個因數的數),就是質數。例如,2、3、5、7、11…等等。
在1至10的十個數字裡,7是最孤獨的數。因為,4、6、8、10是2的倍數,並不孤單;9可以表示為3與3的相乘,所以3與9並不孤單;10可以表示為2與5的相乘,所以5也不孤單。只有7是最孤獨的數、也最特別。七與奇的發音最接近。流行了五十多年的007電影系列,就是選用7的。
質數,有很多特殊的用途。在密碼學裡,經常使用很大的質數當作解碼的鑰匙(key)。相對於數量(quantity)而言,質量(quality)更為重要。一個物品的品質要好,看一件事物要看其本質等等,都說明了質的重要性。至於說,一個人的「氣質」要好,就包含了「氣」與「質」兩項。「氣」的部分,在往後闡述「悟空」的文章,再詳細加以說明。
在數字的運算上,一個合成數可以分解成不同質數的相乘。例如,24 = 23.3,66 = 2.3.11,84 = 22.3.7。碰到了質數,就無法再分解下去。
在語言/文字方面,情況也一樣。一個比較複雜的詞語,需要被「解釋」,也就是一路分解直到「釋」為止。「釋」字代表宗教,無法再切割、分解下去。就好比數學裡的幾何學有「公設、公理」(axiom),因式分解到此為止。
另一個小笑話:有人問:「左手與右手,哪一隻手屬於偶數?哪一隻手屬於奇數?質數又在哪裡?」
這個像是腦筋急轉彎的題目。解答是:英文的You are right(右邊)對應於中文的「答對了」(兩個是一「對」。所以右手屬於偶數,左手屬於奇數。心臟偏左邊,因為「好奇心」。至於質數(prime number)與首相(prime minister),有prime 相連結。一個人的「首級」就是頭腦,也就是質數的歸屬地方。
(B.2.4) 獨立思考,五個重要的角度:360 / 0、180、120、90、72度
大學的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所培育出來的學生特質,很重要的一項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是深入批判的能力。
在臺灣的大學裡進行演講時,我會問學生聽眾的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臺灣的「臺大、清華、交通、成功」四個研究型大學的大學部與美國的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學院(M.I.T.)使用同樣的教科書。如果美國的教育有優點的話,其不同點在哪裡?
根據我的瞭解,臺灣的學生比較會把課堂裡所談論的內容照單全收,學起來、或者背起來。而美國名校的學生們被要求執行「批判性的審視」 (critical review),也就是舉出如何做得不一樣、換一個角度去想。
到底有多少個不同的重要角度?東亞的學生(包括華人、日本、韓國)比較習慣的是:
0度的「同意」與180度的「反對」。兩者都是在實數軸上。
歐美的學生花樣就非常多了。他們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牽扯。系統化地說來,極座標(polar coordinate)是360度繞了圓的一圈。有五個角度很特別:「除以一」得到360度、等同於0度,代表同意,對應於「悟能」;「除以二」得到180度,代表反對,對應於「悟淨」;「除以三」得到120度,代表「重新搶球」(剪刀、石頭、布的機會均等),對應於「悟空」;「除以四」得到90度,代表「純虛數/陰數」(投影到實數軸為0),對應於「三藏」;「除以五」得到72度,比三藏的90度更有彈性,對應於「如來佛」。
根據《西遊記》的描述,唐僧三藏必須念咒語才能啟動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而如來佛只要把手掌一攤,孫悟空就算是十萬八千里的跟斗,也翻不出其手掌心。所以,如來佛不需要像三藏的90度那麼的準確,可以容許18度左右的誤差、擁有比較大的彈性。似乎,孫悟空的72變,也是由360除以五而得出來的。這幾個重要的角度,代表著說話的藝術。如何去交互運用來達到最好的效果?就看每一個人的功力了。獨立思考的意思,就是不要「人云亦云」。否則,就失去「獨立」的意義了。
(B.3) 華人追求穩定 vs. 歐美人士樂於擁抱具有爭議或矛盾的議題
六千多年來的華夏歷史,戰亂頻仍。所以,大部分的華人們喜歡追求穩定,不希望變化。反觀西歐,近幾百年來海權發達,巨型輪船航遍世界各地。他們移民到美洲新大陸,歷經三百多年來的大開發,人民充滿了冒險犯難的精神。
(B.3.1) 論文的含金量,由爭議點的數目與深度來決定
大學的研究所頒授的博士學位,必須要繳交學位論文。論文與一般文章究竟有何不同?
平常由老師指定的家庭作業,可以按部就班地推導出來。至於發表在大型國際會議的專業論文,一定包含了不少論點,也就是作者有與眾不同的獨特看法。舉電腦的數值來說,如果是「全黑」的一系列的000000…或者是「全白」的一系列的111111…大家對於其內容都可以預測到,沒有什麼稀奇。只有像01.01.10之類的不規則變化,才會蘊藏著額外的訊息。
一篇非常有水準的論文,其內容並不可以像家庭作業一樣,按部就班地推導出來。為什麼呢?因為一篇有份量的論文,必然探討了不少的爭論點,也就是分歧點或者是分叉點。如果一篇論文探討了十個分叉點,也就會有210 = 1,024種組合,當然無法全部列舉出來。所以說,對於論文內容的體會,要靠辯證、而非推導。在每一個爭論點、也就是分歧點,必須妥善地利用設計來處理。採用優質化的原則,來做出最佳的選擇。還要超越「見樹不見林」的限制,來達成全面性的最佳化。這就需要適當的宏觀目標 (KPI,Key Performance Index) 來引導了。
對於可以直接推導出答案來的問題,華人特別地有興趣。反之,對於似是而非、模稜兩可,甚至於充滿了矛.盾的議題,歐美人士最喜歡;他們會觸發靈感,天南地北地搜尋(search)一番,樂於參與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的討論會議。所以一篇論文所處理的爭議點的數目與深度,就代表該論文的「含金量」。
在學校裡,所強調的是「學問」、追求的是學術的「大是大非」。也就是要會「發問」、點出重要的問題,並且詳細地加以分析優劣。至於產業界,則擅長於擁抱問題,找到所對應的最合適的解決方案;絕對不可以被問題所淹沒。
(B.3.2) 「非」即「不是普通」經過不同朝代,被斷章取義成「不是」、「錯誤」
在春秋戰國時期,「非」字具有當時的時代意義,就是「非常」。「常」的意思為「普通」。「非常」合起來,就解釋為「不是普通」。或者說:特別的、特出的,突出的。在英文裡,所對應的字是out,譬如outstanding(傑出的、突出的),也就是excellent(卓越的、優秀的)的意思。
當時的文獻裡,廣泛地使用「非」,包括:非常、非凡、(道德經的)非常道、(佛家語的)想入非非,白馬非馬、堅石非石。還有,墨子提倡的兼愛非攻,法家代表思想家人物韓非的論著《韓非子》等。「白馬非馬、堅石非石」應該解釋為「白馬不是普通的馬、鑽石不是普通的石頭」。(堅石,最堅硬的石頭就是鑽石。)
到了後世的朝代,「非」字被斷章取義成「不是」而已,也就轉換成「錯誤」的意思,完全變了調。譬如,是非題、覺今是而昨非、為非作歹、文過飾非。如果用後代所賦與「非」字的負面意思,亦即「不是」、或者「錯誤」,去解讀春秋戰國時期的「非」字文獻,真的是反方向而行、愈差愈遠、越搞越糊塗了。
(B.4) 超越「黑、白」分明與超越靜態的絕對
時代的巨輪永遠向前行,一時的「最好」並不可以長期地依恃,為什麼?就像每一年都有年度最好的新車、最好的智慧型手機,但是到了第二年,總會有更好的機種上市。所以,研發人員要不斷地追求「更好」。
(B.4.1) 超越已知的最好結果
「最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指的是從已知的條件來判斷。這經常是一種局部性最佳化 (local optimum),對應於「悟能」。在現實的社會裡,總可以加入新的元素,造成更全面的競爭,也就是進一步追求全面性最佳化(global optimum)。從抽象數學來看,永遠可以再增加一度空間。舉例來說,對於他人的看法,不表示意見、不吭聲,這是守在數線上的原點。表達贊同的意思,這是守在實數軸的0度方向;表達反對的意思,這是站在實數軸的180度方向。還有一種很特殊的,就是站在90度的方向、也就是純虛數軸/陰數軸的方向。這是屬於創新的作法,利用多增加一度空間。幾年前,我們看過國立臺灣大學李嗣涔前校長放映的有關「特異功能」的影片,描繪的場景是藥瓶子的口蓋不打開,藥丸卻能從瓶中穿越出來。當時的說法是,需要多增加一度空間,也就是穿越第四度空間。
成語說得好:「白馬非馬,堅石非石」。硬度最強的石頭,就是鑚石了!一顆漂亮的鑚石,有幾個面向?哪一面向最好看呢?其實,鑚石的特色不在於某一特定的面向,而是一個不特定數目的多面體。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反射任何入射角的光線,才能夠絢爛奪目、引人入勝!
在此,我們要剖視中文的「對」與「錯」兩種判斷。現代人在提到「對」的時候,比較著眼於「和已知的答案一模一樣」,這是相當靜態的行為。反之,古人使用「對」的時候,著眼於「銜接」;譬如,「對聯」、或者「作對」,採用「反、倒」手法。這是相當動態的行為。要想成為「對手、對頭」,必須有足夠的份量才行。對聯有「左右對,或者上下對」。
由「對聯」,可以衍生出「聯想」。自然界的物種種類,能夠千變萬化,靠的是基因重組、突變,也就是「聯想」。
至於「錯」,就是指出哪裡是可以「下刀砍」的地方;「攻錯」的意思。如此看來,決定「對與「錯」,並不是一件隨隨便便的事。而英文就表現出比較大的寬容,只是籠統地說:「你站在右半部」(You are right),或者「你站在左半部」(You are left)。
(B.4.2) 讀活書,弄通現實社會的「無字天書」
《孟子‧盡心下篇》提醒我們:「盡信書,不如無書」。強調的是,不能「讀死書」,因為書上所寫的只是根據以前的經驗。
反之,我們要「讀活書」。例如,二十世紀的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先生,只有小學三年級的學歷,卻能夠由賣米發跡,成就了臺塑王國。因為他把現實社會的「無字天書」讀通了!蘋果公司的共同創始人賈伯斯認為:休學是這輩子做過最好的決定之一,微軟公司的創辦人比爾.蓋茲也是從哈佛大學休學的,而戴爾電腦公司的創辦人麥可.戴爾則是從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休學的。他們都積極地追求「讀活書」。
(B.5) 法律的基本精神,就是巧妙地處理中間的模糊地帶
法律是規範人類行為的準則,包括了:.自然人之間的民法,政府與個人之間的刑法;.政府與社團、公司、法人之間的法律;.跨國糾紛(如邊界糾紛、領海糾紛、領空糾紛)的法律等等。在人類文明表達的三大媒介(數字、語言/文字、與藝術)裡,法律是依靠文字來描述的。文字的運用,本身就具有相當的彈性。還有,法律條文要適用到未來才會發生的狀況,也必須包含有適度的彈性。因此,一個法律案件,可能是:.「白」的狀況,有一方很明顯的沒有錯;.「黑」的狀況,有一方很明顯地犯了錯;.「灰」的狀況,犯錯的部分屬於「見仁見智」的爭議,需要雙方的辯護律師唇槍舌劍一番。
在〈從工程、跨越管理、到卓越領導力〉一文的(附錄三)節「連環扣可以強過單招」,我們舉出了大律師如何扳倒對手的連環問話。在同一篇文章的(E)節「對21世紀現實社會殺戮戰場的挑戰,有多少瞭解?」,我們也點出了只是陳述當時發生的情況並不足夠,必須掌握事理的根本最有力的論述。
(B.5.1) 智慧型的辯護:前進是正面攻擊,後退是迂迴攻擊
對於屬於「灰」的狀況的法律案件,就像是籃球比賽裡使用雙方跳球來搶球一樣,贏與輸都可能發生,千萬不要一廂情願地自我感覺良好來認定只有某一種固定的答案。
就拿美國的法律系統來說(我們不談臺灣的法律系統,因為臺灣法官的自由心證無跡可循,而且又有扯不清楚的關說與否的疑雲),面對著要保持中立的十二人「陪審團」(jury),辯護律師必須發揮理性與感性,一方面扣人心弦、產生共振,另一方面要引起深度的柔性共鳴。其中的兩招最有效,前進正面攻擊、後退迂迴攻擊:.前進正面攻擊,找出對方的破綻,加以痛擊。《孫子兵法》描述的一個原則是:勝兵先勝而後求戰。.後退迂迴攻擊,萬一對方防守嚴密,一下子找不出破綻,就要用第二招。(動態上)示弱、佯敗,讓對方輕敵躁進,露出深藏的破綻來,再加以反包圍。《孫子兵法》描述的另一個原則是: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B.5.2) 把人生一手爛牌,打到逆.轉.勝
一個醫術高明的醫生,遇到外傷重症的緊急病患,應該怎麼處理?一個法律見解高超的律師,遇到棘手的大案件,有什麼良好的處理辦法?
他們會先釐清狀況,然後再做果斷的拿捏:「何者必須割捨?何者有機會守得住?」首先要面對現實、迅速地清理戰場,才能因勢利導,設計出讓人眼睛一亮的妙招來。在自然界裡,蜥蝪遇到危險,必要時會斷尾來求生。蟑螂被困住時,會吃自己的腳來維持生命好幾個月。
所以,一個醫術高明的醫生,會判斷病患的哪些是已經壞死的部位,必須立即切除,以免細菌感染與蔓延。另外,哪些受傷不重的部位,還有51%的機會,可以全力地搶救!同樣地,一位法律見解高超的律師,必須根據相關的証據來具體掌握案情、冷靜地判斷:能夠有51%機會的決戰點在那裡?再利用設計去引導對方的律師貪進、犯錯,以便伺機說服陪審團來達陣。
(B.5.3) 依法行政,立法、司法必須分權,所以三權分立
「依法」、「行政」的政府,為何是三權分立、而非二權分立?也就是說,法的部分,為什麼要把立法權、與司法權切割開來?
反過來看,如果把立法權、與司法權合併在同一單位;那麼「法權」獨大,行政權一切要依法,也就會被「法權」牽著走。為了讓行政權有足夠的揮灑空間、提高施政效率,就必須把「法權」一分為二,互相牽制。整個體系,就成了「一大」(行政權、有錢)、「二小」(立法權、與司法權)的三權分立了。
(B.5) 四季的啟發:固態(冬季)、液態(春季)、氣態(秋季)、光(夏季)
生命成長的四大要素為:陽光、空氣、水、與固態的土壤。一付撲克牌有五十二張,對應了一年之中的五十二個星期。撲克牌有四組、每組十三張,分別對應了一年的四季:.紅鑽石(diamond) 對應於春季、以及液態的春雨甘霖,.紅心(heart) 對應於夏季、以及陽光形式的夏天烈日,.黑梅花(club) 對應於秋季、以及氣態的秋高氣爽,.黑桃(spade) 對應於冬季、以及固態的冬天瑞雪。這些都是上天賜給我們的各種不同形式的恩典與驚喜。
《西遊記》的五大人物角色(characters),正好可以對應於逐步加溫的五個境界:.「悟能」對應於「固態」;.「悟淨」對應於「液態」;.「悟空」對應於「氣態」;.「三藏」對應於「電漿態」;.「如來佛」對應於「光」。
(B.6) 人生
軒尼詩酒(Hennessy)的廣告詞:「人生不是過得怎樣?而是,懂得怎樣去過!」
生命、生活是一個無法重覆的過程,從出生、在學校受教育、長大、在社會上工作與貢獻到衰老、死亡。無法回頭,不能夠再重新來一次。有些不幸的人,甚至會中途夭折,無法順利地走完整個人生過程,一直到自然的壽終正寢。就像體操表演的漂亮結尾,我們要過得乾淨俐落。中間過程要優雅、要高潮疊起、要感動群眾,讓他們全體起立、鼓掌、歡呼!可能的話,讓我們努力地代表其他人,做到他們沒有機會達成的崇高心願。
無論是「出世」或者「入世」,我們的一生不斷地在修行、犧牲與悟道。耶穌基督在兩千多年前,替世人被釘在十字架上。佛教強調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悟」是「我的心」,也就是必須向「心裡去求」。要把眾人的事,擺在一己之前!華人傳統音樂有「宫、商、角、徵、羽」五音。人生的樂章,則是由「喜、怒、哀、樂、愛、恨…」的相互交織。
人生的滋味,「酸、甜、苦、辣、鹹」五味。每個人的口味不同,組合也不一樣。最重要的是,個人的體驗、經歷(experience)。不是蜻蜓點水式,也不是一條線或是一個平面而已,而是三度空間的體驗。如果可以把時間軸加進來,那樣子的豐盛體驗就有四度的效果,真是美極了。
(B.7) 科學真理與定律
在人類已累積的知識裡,有基本的真理(fundamental laws)必須遵守。在數學上,是「公理、公設」(axiom);在實體科學(physical sciences)上,是原理(principle)與定律(rule,law)。例如,.物理學上的「測不準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通訊理論上的「夏隆定律」(Shannon Theorem),.編碼理論上的「霍夫曼編碼」(Huffman Coding)。還有高中教科書教我們的,自然界的變化傾向於「最低能量與最大亂度」。達到平衡狀態是代表最大亂度與最低能量傾向的相互調整。
當然,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的相對論以及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等等也是我們需要好好掌握的。
在此,舉出幾個平易近人的例子。首先,演藝人員的生涯,強烈地受到大尺度(macro-scale)的「測不準原理」影響。演藝人員必須在媒體上經常亮相、曝光、或者炒作知名度。長期下來,出了名的演員習慣於電影、媒體上的虛擬角色,卻無法調適回到正常人的平日生活,也就是說受到「測不準原理」的制約而「回不去了」!
「霍夫曼編碼」在人事部門裡,非常有用。例如,一所大學裡各個學系的人員編制大小不一,使用「霍夫曼編碼」的原理,就可以找出最佳的解答。同樣地,政府部門的編制大小,也可以運用「霍夫曼編碼」的原理來找到最佳的解答。還有,私人公司決定每一位員工的年度薪酬時,蠻多時候也是使用「霍夫曼編碼」原理來進行。
牛頓第三運動定律(Newton’s Third Law),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在同一直線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自從牛頓以後,工程師們想出了「善用90度的方法」,也就是增加一度空間來應付。
.在土木領域的力學方面,採用「槓桿原理」可以省力,有物點、支點、力點;.在機械領域的力學方面,採用「齒輪原理」的大小齒輪銜接,有物點、支點、力點,可以做力與速度的比例轉換;.在半導體領域,採用「電晶體」的三隻接腳,訊號由閘極(gate terminal)加入,反應則由源極(source terminal)與汲極(drain terminal)之間導通;.在地面交通領域,採用「三叉路口、十字路口」最適合;.在電腦數值領域,A與B兩個暫存器(register)的內容要交換,則借用另外一個 C暫存器當緩衝作用。
綜合以上的經驗,兩點形成的直線不是最佳的工作方法時,加入第三點所提供的轉折造成額外的多一度空間,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轉折的重要,包括動手去執行的「折」,或者動腦去想,然後動口去指揮的「哲」,都要妥善地加以利用。
(B.8) 時空的統合:知識與技藝(已知)、哲學(不知、未知)、宗教(無知)
相對於已經存在了幾十億年的浩瀚宇宙,每個人的壽命只有一百年左右,真的是非常地短暫!在空間上,我們的直接經驗僅止於在地球上,間接的經驗則靠著有限的太空船與天文望遠鏡;在範圍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幸好,利用「數字、語言/文字、與藝術」等等表達媒介,我們可以把經驗、知識與技藝、想法、認知,代代相傳與累積。
人類幾千年、幾萬年以來所累積的,可以分為三大部分:(A) 第一部分是「已知」(known),就是知識與技藝的累積:臺灣教育體系裡大學的各個學系與相關的研究所很重視與專注於這一塊。(B) 另一部分是「不久的將來」的「不知」(near-future unknown)與「長遠的將來」的「未知」(far-future unknown):這是牽涉到「哲學」的範疇,臺灣的教育體系刻意地避開這一塊,而歐美著名的大學卻特別地重視這一塊。例如,臺灣的大學會頒授「電機博士學位」;而歐美的大學會頒授「在電機領域的哲學博士學位」(Ph.D. degree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兩個的味道與內涵相差很遠。
其中,「不知」就是有幾個可能的選項(multiple choices)、還不確定哪一個會勝出。至於「未知」,就是只有一些模糊的初步瞭解,而且還不是很具體。(C) 第三部分是包含最廣的「無知」(unknown unknown,totally no idea):也就是我們不清楚自己究竟有哪些不知道的東西。這一塊只好依賴「宗教」先幫助我們把它包裹起來 (place holder)。人類對於浩瀚的宇宙,還有太多沒有什麼概念的事項。這一塊是在所有的三部分裡最大、最廣的。
幸好在幾千年前,人類的先知們,如基督教與天主教的耶穌、佛教的釋迦牟尼、回教的真主阿拉,創立了普世的宗教來安撫不安的人心。在宗教裡,我們有不少的假設(hypothesis),卻無法系統化地去驗證。例如,人死後靈魂是否存在?靈魂的存在是否有年限、然後再消失?動物是否也有靈魂?
在2007年,熱情的觀眾追問港、臺、大陸的知名影星林青霞,影響她最深的是哪一本書?她的答案是:克里希那穆提 (Jiddu Krishnamurti)的《從已知中解脫》,這本書是智慧之旅。
附錄一: 以21世紀視野,讓我們客觀地重新檢驗知識與技藝、與整個價值體系
我獲得電機領域的哲學博士學位之後,很幸運地在美國的研究型大學任教了十多年、作育英才。由助理教授開始,先後升任了副教授與正教授。接著又因緣際會地轉換職場到高科技業界從事了十多年,分別任職於美國加州聖荷西的矽谷地區與臺灣的新竹科學園區。有機會親身先後浸淫於學術界與產業界,是上天給我的特殊安排,讓我能夠由內部去深入觀察與體驗在學術界與在高科技業界所遭遇到特定的時代挑戰以及領悟出可能的解決方法、竅門與奧秘。
(1.1) 國際電機電子學會 (IEEE) 的持續參加和貢獻
幫助我貫穿職業生涯的利器,就是在國際專業學會的持續參加和貢獻,特別是在「國際電機電子學會」(IEEE)方面,我獲選為1996年的「國際電機電子學會」會士(IEEE Fellow),又擔任了1997年與1998年的《超大型積體電路與系統學術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VLSI Systems) SCI-index的總編輯,以及1998年與1999年的《多媒體學術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SCI-index的創刊總編輯。接著,於2000年擔任「線路與系統學術會」(IEEE Circuits and Systems Society)的總裁。
後來,我又於2005年至2008年、還有2008年至2011年連續擔任兩個任期的學會總部《旗艦專刊》(Proceedings of the IEEE)的編輯委員。目前是2013年新成立《開放性學術期刊》(IEEE Access)的編輯委員。
在大型國際會議方面,我目前擔任了三個在半導體晶片設計領域的技術委員會,分別是在「國際半導體電路大會」(International Solid-State Circuits Conference)、「超大型積體電路大會」(VLSI Circuits Symposium)、以及「電路設計自動化大會」(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
(1.2) 與臺灣學術界的緊密互動
我很榮幸地於2003年獲得當時國立交通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吳重雨院長(後來接任校長)、與管理學院黎漢林院長的共同推薦,經由林振德教務長擔任主席的校級教師評審委員會同意,從當年的張俊彥校長手中接獲榮譽教授的中、英文聘書。於2006年經由國立交通大學推薦,獲得教育部頒發的第一屆「教育奉獻獎」。
2011年獲得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的李三良教授(先後擔任過教務長、研發長、副校長等職位)、陳伯奇教授(擔任過研究中心主任)等主管的共同推薦,從當年的陳希舜校長手中接獲榮譽講座教授的聘書。
我於2013年獲得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的黃育賢教授(系主任)、孫卓勳教授(電資學院院長)等主管的共同推薦,從姚立德校長手中接獲榮譽講座教授的聘書。
如此與臺灣的高等教育學術界密切地結緣,引導我經常去思考:如何協助臺灣的年輕人找出21世紀裡,更好、更有效(效果與效率)的方法來共同面對日益嚴峻的「人機競爭」挑戰?
(1.3) 驚覺到:臺灣年輕人的想法,並沒有緊密地跟上時代的腳步
我們發現臺灣大部分年輕人的想法並沒有緊密地跟上21世紀的時代腳步,很明顯地落後新加坡與香港甚多。
幾年前,我開始深入思考這個大問題。當時的動機其實蠻簡單的,我想要系統化地找出來:為什麼在臺灣的大學部、或者研究所求學時期學業時成績很好的學生,畢業後在產業界成就卻不見得最亮眼?
接著我發現,21世紀的臺灣年輕人,全球化競爭力相對地在倒退(媒體經常報導與指出,臺灣的薪資水準倒退了大約十五年左右)。說真的,臺灣的大學裡的教授們很認真地教「書本上的知識」,學生們也很認真地在學,可是整體效果並沒有起色。由此可見,一定還有教科書之外的因素在主導、影響!
後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最大科系:電機電腦系的系頭(Department Head比系主任Department Chair有更大的主導權力)強德卡森教授(Anantha Chandrakasan)以及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電機系麼門教授 (Boris Murmann)先後邀請我到該系去演講有關「21世紀現代職場求生術」。我才恍然大悟,清楚地認知這是現在最迫切需要的議題。
從此,我把專注的方向,由成績好的少數幾位學生,擴大到全體學生,也擴大到不同的學院。(我雖然答應了美方著名大學的邀請,仍未立即成行。首先,何必急著為他人作嫁?其次,想把中文的大智慧,如老子、孔子、《西遊記》裡連貫的智慧,翻譯成英文且不失原味,實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樣子要改用西方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的金玉良言來舉例,工程極為浩大。)
當然啦,發表幾篇系列文章並無法全盤改變臺灣年輕人的想法。不過,至少可以讓年輕人們知道:1.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2. 可以系統化地找到更好方法;3. 不同學科的知識與智慧,可以跨領域地統合起來;4. 未來並不可怕,反而提供了許多嶄新的機會給積極的年輕人。
附錄二: 「系列文章」的起、承、轉、合;三悟、三藏、如來佛針對〈21世紀全球化競爭力挑戰,年輕人如何做得不一樣?〉這一重要議題,我們預定寫成十多篇文章,來對應於五個環節,分別是:第一環節悟能(深入)、第二環節悟淨(淺出)、第三環節悟空(旁通)、第四環節三藏(忘我)及第五環節如來佛(無我)。
首二篇詳述21世紀裡年輕人所面臨的重大問題與挑戰,就像是悟能的豬八戒,雖然力戰、總是敗北被擒。
接著數篇對應於悟淨的沙僧(其實是流沙河裡的妖怪轉變的),挑著佛門的擔子反方向跑給敵人追。表面上,不怎麼討喜。《西遊記》的悟淨對應於《道德經》「人法地」的大地,可以用「大眾」來代表。那篇文章,廣納現代成功者的經驗分享與妙招。主要是收集社會上賢達人士還有成功事業家的苦口婆心的見解與方法。資料來自網際網路報導的報章雜誌內容 (跳脫出目前年輕學子們在學校裡,從教科書所學習的框架之外),然後加以歸類與整理,可以作為往後各篇的引導與對照。如此可以達成旁徵博引的效果,讓讀者們清楚地瞭解:筆者在各篇文章裡的極為獨特論點,並非「空穴來風」、「無病呻吟」、「危言聳聽」、或者「譁眾取寵」。實際上是,許多成功者所殷切囑咐、期望大家能夠做到的境界,由筆者來指出中間的可能連接路徑。
我的出發點是,有如此的文章,根據整理、引用大家的作法與論點,才不至於全部十多篇都是我在自吹自唱。這樣子,可以增加整個系列的說服力。
還有重要的兩篇文章,點出「悟淨」是華人圈裡最弱的一項、卻是歐美的強項。讀者們的心思如果可以一路跟隨上來、過了最難的悟淨這一關;那麼往後各個環節的悟空、三藏、與如來佛,自然得心應手、輕舟已過萬重山了。參考資料:
許炳堅,〈21世紀全球競爭力、創新與合作模式優先〉,《奇普士的異想世界》,(編輯群:吳重雨、陳良基、柯明道、陳巍仁、許炳堅),pp. 550 – 595,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ISBN 978-986-6301-19-3。
許炳堅,〈環環相扣、工程學術的金鑰匙在哪裡?〉國立臺灣大學.校友雙月刊52期,2007年7月,E論壇2, http://www.alum.ntu.edu.tw/wordpress/?p=674
許炳堅,〈21世紀年輕人看清未來、擁抱未來、戰勝未來〉,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校友季刊, 36期、37期與38期,2010年5月、8月與12月。
許炳堅,〈電子新智慧、啟發21世紀人腦創新〉,pp. 596 – 623,《奇普士的異想世界》,(編輯群:吳重雨、陳良基、柯明道、陳巍仁、許炳堅) 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4月。
許炳堅,〈老子、孔子、西遊記一脈相承,到現代版的深入、淺出、旁通、忘我、無我〉,國立臺灣大學,臺大校訊,第1166期,2014年1月22日。http://host.cc.ntu.edu.tw/sec/schinfo/schinfo_asp/ShowContent.asp?num=1166&sn=1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