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古物.我們的歷史】No11骨董卡片資料櫃

臺大校史館除了展示校務正史之外,最能打動人心,令校友找到認同與歸屬感的,就是歷年來校園生活各層面的常民史,「校園生活」展區即表現臺大人過去至現在的食、衣、住、行、育、樂。

照片中的這座古董卡片資料櫃,陳列於校園生活展區中「育」的位置,它原為臺北帝大熱帶農學第二講座田中長三郎教授使用,推測為1930年代的大學家具,是早期教授研究室必有的設備;光復後由本校園藝系接收,最後由果樹學研究室康有德教授使用至1995年退休。田中教授為研究柑橘的著名學者,康教授可謂早期臺灣葡萄研究的權威,該資料櫃蒐羅匯聚果樹研究精髓半個多世紀後,功成身退,從四號館園藝系轉移至校史館頤養天年。許多訪賓表示,手動翻撥一張張泛黃的小卡片,細讀著數十年來記載著教授、研究生恭恭敬敬寫下的研究資訊,不禁令人對臺大學術研究的嚴謹度肅然起敬。

卡片資料櫃除了充滿果樹研究的書目資訊之外,也暗藏著研究者的心聲。有一天,校史館館員在櫃子裡摸出一張1963年的卡片手稿,儼然是個受了委屈的研究人員給自己打氣、勉勵的話,上面寫著:「一件研究工作,也許作過一千次實驗都是失敗的。但是祇要一千○一次的實驗成功了的話,從前那一千次所費的金錢和時間,還是值得的──我深深地相信。」我們推測字卡主人就是康有德名譽教授,於是前往四號館探訪已經高齡八十六歲的老教授。

康教授說這是他的字跡沒錯,那時的他是副教授,現在則想不起來究竟為了何事寫下這張字卡;他說,八成是被師長級的資深教授責備實驗太多次,太花錢吧?接著就開始跟校史館館員閒聊許多臺大往事。

康教授非常風趣,告辭時館員唐突地追問,還記得實驗結果怎樣嗎?老教授重重擊掌、兩手一攤,幽默地說:「我在想,最後那第一千○一次、一千○二次的實驗,很有可能依舊沒有成功!」(圖/文:臺大校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