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古物.我們的歷史】No.16 校園裡的包浩斯現代極簡風格建築——農業陳列館

從校門口進來,左手邊第一棟建築,便是農業陳列館。該館從民國53年成立至今已有50年,除了見證臺灣農業的發展軌跡外,同時也在現代建築發展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農業陳列館為名建築師張肇康先生的代表作品,結合傳統、鄉土與現代的因子於一身,不僅具中國建築的特色,亦反映現代主義的風格,曾被喻為「現代中國建築的胚胎」。日本建築界名人西澤文隆1965年訪臺時,更盛讚此棟建築是「臺灣現代建築中設計密度較高的一例」。

建築特色在外觀上,保留中國建築的三大元素(龐大屋頂、迴廊以及挑高的底座),改以新穎的抽象方式呈現。挑高的底座以抬升四階簡化而成;迴廊的廊柱消失了,改以二三樓牆上所鑲之紅色壓克力長條來象徵;外牆則以琉璃筒瓦花式帷幕來表示。除建築樣式的創新外,帷幕上色彩的選擇,也有其特殊巧思,琉璃筒瓦採橘綠兩色,橘色象徵麥穗、綠色象徵稻葉,用以傳達臺灣的農業景象。

內部空間則結合中國傳統獨棟建築的特徵與密斯式(Mies)的三段式佈局,再配合現代精神所要求的一體空間,於是將農業陳列館的主要入口設於中軸線上,佐以左方右圓兩座樓梯來區隔內部空間,使其成為均質的三段空間組織。

建築體屬包浩斯(Bauhaus)現代極簡風格,包浩斯的知名口號─「型隨機能」(Form follows the function),所有的設計型式,都是為了執行某項機能,沒有為裝飾而添加的多餘設計。

因此全棟整體以清水模作工,沒有多餘的粉飾。正因為不做修飾,每一道施工的手續都會留下痕跡,也因此從作工的開始到結束都不能有絲毫馬虎;好比模板時不能留下釘痕、孔洞,否則外觀就會不平整;灌注水泥時除了注意水泥色澤的統一度,避免發生成色不均的問題外,也必須留心是否均勻分佈在模版中,以避免最後產生蜂巢現象。雖然有人說清水模的建築方式看起來過於樸素,好似未完成的建築,但是也正因為這種不倚賴裝飾的作風,使品質得以獲得肯定,同時吻合包浩斯「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概念。圖/文:農業陳列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