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教學科技論壇為資訊世代下的高等教育提供新方向

臺大教學發展中心教學科技組於9月29日正式更名,同時與科技部所推動的i.EDU創新教育平台計畫合辦「教學科技論壇-資訊世代下的高等教育」,邀請各方學者針對當前資訊世代下的高等教育,分享當前的潮流及分析可能的未來方向。

活動一開始,由陳良基副校長、莊榮輝教務長、教發中心周瑞仁主任、iEDU計畫主持人康仕仲老師、教發中心教學科技組黃尹男組長一同為教學科技組舉行更名儀式,期待以各種創新教學科技的應用和推廣,為台大師生未來的教與學帶來更多新氣象。

接下來的「教學科技論壇-資訊世代下的高等教育」論壇,由葉丙成老師精彩的「如何用科技幫助教學」演講拉開序幕。葉老師分享了他在實際課堂中施行的各種經驗,從一開始面對學生不願主動學習的普遍情況,接著開始思考如何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以及主動學習的可能性,利用學生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網路社群、同儕壓力以及遊戲式學習的設計,使得教與學皆獲得極大成效。

緊接著的論壇則請到六位專家學者,分別針對「環境創新」及「科技運用」二個面向進行探討。

在「環境創新」部分,首先由周瑞仁老師提出「海角實驗室」,利用雲端整合及機器人控制,讓實驗者就算人不在現場,也可以操作遠端實驗室,同時監控當地各種環境條件,透過雲端來調整各種數據,讓實驗可以不受空間限制,藉以達到跨區、跨域性的實驗及合作。

接著則由康仕仲老師以「天涯教室─跨國也能小組學習」為題,以土木工程會上遇到的跨國合作為例,試圖找出一個跨國學習的可能模式。他所分享的例子是以橫跨美洲、歐洲、亞洲共五個國家、六間大學的跨國合作學習案例,這些分散各地的教授及學生藉由科技的協助,在網路上針對遠在幾千公里外的工程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彼此雖然有國籍、時間、空間的隔閡,但仍能有效溝通,彼此分工合作跨國工程。這樣的合作模式讓科技打破學習疆界,不只提高學生的永續學習力,也是結合數位及實體學習環境的最佳範例。

而石美倫老師則以臺大博雅教學館的優學空間U-Learning為例,為大家講解如何讓「教」、「學」資訊若比鄰、讓知識快遞零距離。目前博雅館的U-Learning將是電影、電視、個人電腦、手機之外的「第五螢幕」正式引入校園空間,希望能夠擺脫傳統電子看板的被動性,以系統性及策略性的手法,以學生有興趣的學習內容低涉入性模式拋出,讓學生主動去尋求這些問題的解答,使資訊得以化被動為主動。這樣的方式不只改變了空間氛圍,同時也可以內化為學生主動學習的力量。

在「科技運用」部分,一開始由王秀槐老師的「ET世代的教與學」分析當前E世代學生的特質,同時提出了未來核心能力,需具備跨領域的廣度以及專業的深度,也就是所謂的T型人才。而她也建議老師們可以透過多元跨域、交流互動、實作接軌的3D作法,去培養T型人才的4C,也就是溝通、創造、批判性思考、合作等能力。

而余育蘋老師的「平台下的體育教學新面貌」則是讓大家看到如何透過學校教學平台CEIBA,讓同學回家也能上體育課。余老師把同學的上課動作拍攝下來放在CEIBA上,讓同學回家可以觀摩自己和同學上課的情況及動作正確性,在家想運動時,也可以利用影片持續練習,不必擔心忘記所學的動作。余老師提到,體認學生需求,同時調整課程內容,才能使學生投入學習,讓運動不只是一堂課,而是養成終身運動的好習慣,而這也是身為體育老師最希望帶給學生的禮物。

論壇最後由教發中心許元嘉先生,以教學科技組負責的「台大開放式課程」為例,講解目前新型態網路教學可能碰到的智慧財產權問題及解決方案。針對想嘗試各種新型態網路教學或數位製作課程的老師們,提出了「不集中引用同一本教材」以及「自創教材」二大建議,並且介紹了目前台大開放式課程所採用的「創用CC」標準。同時,未來教發中心也將舉辦更多智財相關工作坊及演講,提供有需要的老師們更多相關重要智財資訊。

本次論壇不但舉行教發中心教學科技組的正式更名儀式,也請到包括從葉丙成老師在內的專家學者,共同為「環境創新」及「科技運用」進行分享,期望在激盪出「教學」及「科技」結合的各種新創意之外,也能同時提升「教」與「學」的全面成效,為台大師生未來的教學環境和學習方法帶來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