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本土社會科學 減緩大學倒閉危機

今(2014)年九月26-28日,第六屆亞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學會國際會議、2014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年會、2014年世界課程與教學學會台灣分會研討會以及第三屆海峽心理論壇在台灣大學霖澤館舉行聯合會議,有來自歐美及東南亞各國的外籍學者100餘人,大陸學者30餘人,及本地學者200餘人參加。

在大會開幕式及各場研討會上,亞洲本土及文化心理學會會長黃光國教授一再從各種不同角度闡述:台灣地區的本土心理學者經過三十幾年的反思、批判辯證與積澱,已經清楚認識到:本土心理學發展的正當途徑是以西方的科學哲學作為基礎,用「多重哲學典範」,建構「含攝文化的理論」,來解決本土社會中人們在生活世界中所遭遇的問題。

任何一個學術運動,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哲學基礎,便是找到了自己的「道」,這個學術運動便已邁向成熟階段,而逐漸脫離其「運動」的性格,除非有人能找出更強而有力的哲學來取代它。

華人心理學本土化運動邁向成熟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總結其成功經驗,繼續推展社會科學本土化運動。其最終目標則是以儒家文化作為基底,吸納西方近代文明的菁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擺脫西方學術的宰制,建立「儒家人文主義」的自主學術傳統。

社會科學本土化對海峽兩岸自主學術傳統的建立,均有其積極的意義。  2012年三月,南京大學心理學系的翟學偉教授,在世新大學舉辦的一項研討會上,發表了的一篇論文,將中國社會心理學的發展分成三個不同的三十年。第一個三十年是少數學成歸來的中國心理學家將西方心理學帶入中國學界,並從事實證研究的過程。第二個三十年大約從1949年至1978年,社會心理學在內地相對處於停滯狀態。從1978至今的第三個三十年,則是「海歸派」再度大量引入西方理論及研究典範,呈現出三大斷裂的格局:

他說,「今天發展起來的社會心理學同初創時期的30年幾乎沒有關係。」「一些當年留美的學者已經故去或進入髦耋之年,他們經歷了從西方引進知識,重學蘇聯與再回到自我否定的起點」,「這點很容易導致中國社會心理學沒有傳統,沒有發展線索,沒有傳幫帶,甚至沒有帶頭人。而從頭起步的研究者缺少積累,往往是個人只顧做個人的研究,外加個人興趣也在不停地轉移,持續性的研究則更少。」

社會心理學如此,社會科學其他領域亦莫不皆然。在這種情況下,大陸學術界普遍存在著「本體論的焦慮」和「知識論的困惑」,他們認為盛行於社會科學界的理論,不足以反映自身文化的特色,卻不知道如何建構替代性的理論,來跟西方理論進行對抗。

建構嚴謹的社會科學理論是西方近代文明的產物,必須以科學哲學做為基礎。在中國崛起之後,大陸學者急於想要建立自己的學術傳統。可是,因為過去有文化大革命的摧殘,現在有馬克思主義的框限,目前縱然有人想努力「補課」,一時之間,還不容易找到出路。

也正因為如此,推動社會科學本土化將可緩解台灣地區的大學倒閉危機。在過去二十年間,由於「廣設高中大學」荒謬政策的誤導,台灣將其大學由23所盲目擴增至160餘所。在少子化的衝擊下,最近教育部長已公開表示:五年內將有60餘所大學關門「退場」。如果我們把台灣打造成「本土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教導研究生如何以科學哲學作為基礎,建構本土社會科學理論,應當可以吸引相當數字的陸生來台就讀,減緩台灣的大學倒閉危機。

在中國崛起之後,未來二十年,中國學術界必然會致力於建立自主的學術傳統。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召開這次研討會,一方面是要向國際學術社群昭告台灣推動本土心理學的成就,一方面是要向諮商輔導學界說明本土理論的適用性,希望將來能透過課程與教學的設計,在海峽兩岸持續推廣本土社會科學,以建立華人自主的學術傳統。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