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醫院舉辦首屆世界血栓日活動
150年前,德國病理學家魯道夫凡爾紹(Rudolph Virchow)發現血栓形成三要件和其病理成因:一為血中成份異常,二是血管壁有改變,三為血流變化,及至今日這三要素仍適用於今日的血栓臨床診斷。為了紀念Virchow的這項偉大發現,國際血栓及止血學會於今年開始將Virchow的生日10月13日訂為世界血栓日,並且呼籲世界各地舉辦活動,以提高社會大眾對於血栓的認識與重視,並且關注血栓疾病,增進人民的生命健康。臺大醫院配合首屆世界血栓日,於13日中午12點開始在醫院東址一樓大廳舉辦慶祝活動。
血栓即是血管(包括動脈或靜脈)阻塞不通。動脈血栓包括腦中風、心肌梗塞及末稍動脈阻塞等;靜脈血栓則包括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及門靜脈栓塞等。下肢深層靜脈栓塞臨床上很常見,其症狀包括下肢腫脹、疼痛以及患處皮膚變褐色等。檢查時會出現大小腿壓痛、單側水腫、發熱、皮膚變褐色以及表層靜脈擴張的現象。大腿近端的深層靜脈血栓常會脫落流入肺部,引起肺栓塞。嚴重時還會導致嚴重感染、下肢壞死。大量肺栓塞常會導致休克而死亡。今年的世界血栓日主題定為靜脈血栓。
靜脈血栓發生的原因包括受傷、開刀、懷孕生產、久坐或久臥不動、心臟衰竭、癌症、抗凝脂抗體症候群、骨髓增生等後天性原因或是先天性遺傳,但另外也有病友是完全找不出原因的。在歐美地區白種人遺傳性靜脈血栓好發症的病因最大宗的是第二、第五因子突變,但臺灣地區遺傳性靜脈血栓好發症的主要病因則是S或C蛋白缺乏和抗凝血酶缺乏,這個發現對於靜脈血栓好發症的醫療和防治有很大的助益和貢獻。根據臺大醫院內科部名譽教授及臺灣血栓暨止血學會理事長沈銘鏡醫師的研究,不明原因靜脈血栓症約有50%是先天性遺傳,另外一半則不知原因。根據研究,白種人大人年發生率大約1,000人中1-2人,45歲以後急遽增加,男人稍多於女人;我國發生率較低,大人1,000人中年發生率可能在0.5人以下。
目前血栓的治療方法是服用抗凝固劑,可以有效控制血栓惡化,今日活動中,樂觀的病友要用行動告訴社會,血栓雖然無法治癒,但經過積極的治療,除了每天服用藥物外,行動、生活與一般人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