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古物.我們的歷史】No24蓋格計數器與記功公文

科幻片中經常可以見到科學家或政府官員手持一支會發出「嗶嗶」聲的儀器進行偵測,這支儀器就是「蓋格計數器(Geiger Counter)」,用以偵測放射性粒子如α粒子或β粒子,最早是由德國物理學者蓋格(Johannes [Hans] Wilhelm Geiger)於1908年設計,1928年完成進一步的改良。臺灣最早的蓋格計數器,則是由臺大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實驗室自製,玻璃零件由許玉釧技師吹製,固定在邊長約50公分、高約30公分的鋁盒上面,鋁盒內置有與喇叭連結的放大器,每當偵測到放射性粒子時,就會響一聲,因此聲響頻率越密集,輻射的強度也就越高。

臺大物理系的蓋格計數器,還曾幫臺大醫院尋回遺失的放射性醫療器材:1953年物理系技師林松雲先生在臺大醫院開刀住院,某天發現醫院裡忙著在尋找醫療用鐳管,隨即通知物理系戴運軌系主任,由原子核物理實驗室的許雲基、許玉釧、周木春等人帶著計數器前往協尋。當年的計數器體積龐大,而且必須外接電源,因此只能以擔架抬著計數器,在電線長度範圍內,從二樓開始逐間逐層掃瞄,最後發現輻射量最高的地方竟是一樓廁所的天花板──原來是因為病患身上的鐳管在二樓如廁時掉入馬桶,並被沖到一樓廁所上方的彎管內。鐳管直徑僅有1公釐,長約5公分,若非以蓋格計數器協尋,很難憑人力找到,因此除了臺大醫院院長出面親自感謝外,參與協尋的物理系教職員均記功一次,林松雲甚至得到病房升等、醫療費用全免的優待!為了紀念這個有趣的插曲,物理文物廳除了展出自製蓋格計數器的玻璃零件及許玉釧技師的記功公文原件外,還特別製作看板簡介全案經過,讓遊客一探究竟。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