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思記者會暨新書發表會

高雄氣爆事件發生於2014年8月1日凌晨,至今正好是事件滿一百天。政府除了提出石化專區的構想,以及認為石化產業高值化辦公室能解決石化業高耗能、高污染、低產值的問題之外,並沒有提出任何因應世界上氣候變遷、能源及產業轉型的方向與策略。臺灣的石化產業建立在政府能源補貼的獲利基礎上,創造出的產品附加價值不到4%,卻耗用了工業部門能源消耗比率的44.84%、更佔能源產業的能源消耗比率達71.9%,顯見石化產業已經面對整體經營環境的嚴峻轉型挑戰,未來,世界各國一旦啟動碳排放貿易制裁,將對於我國的經濟發展,有十分不利的影響。因此,為因應臺灣整體產業、能源、環境與民眾健康,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特別邀集學者,合力撰寫「永續之殤-從高雄氣爆解析環境正義與轉型怠惰」,並於事件發生一百天之際,舉行「記者會暨新書發表會」,以探討我國的石化業問題。

在本書推薦序言中,前中研院李遠哲院長提到,「人類社會正在急速地轉變著,台灣似乎也沈淪得更快速。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之內,由於人口暴增與人均消耗的大量增加,我們的地球已不勝負荷。溫室效應帶來的氣候變遷,尤其是極端氣候的惡化,正威脅著人類社會在地球上的永續發展,物種的快速消失也會帶給人類滅絕的可能。在這有限而已過度開發的地球上,人類社會過去發展的模式確實需要深度的檢討,台灣不能隨波逐流。我相信這本《永續之殤—從高雄氣爆解析環境正義與轉型怠惰》將會是促進台灣轉型的一股巨大的力量。謹在此對本書的作者群表示最大的敬意。」

我們的大家長,楊泮池校長也在推薦序中,提到學院應該負起社會改革的使命感。他說:「本校師生除了在學術上追求卓越精進外,我們更應該重視社會責任,希望我們能進一己之力,讓社會往正向走,這是臺大責無旁貸,必須要負起的使命。…我非常樂於接受。樂見本校的研究中心願意扮演社會關懷、社會責任的實踐,期待藉由此書來重新思考我們國家永續發展的方針。」另外還提到,「在全球劇烈氣候變遷威脅下,各國都面對排碳、能源、產業經濟轉型的高度挑戰;我們必須正視當今以經濟發展為導向,尋求各方責任間的平衡。而治理轉型是條需要互相磨合、調整,並經過不斷陣痛的必須之路;唯有此途,才可因應今日鉅變時代的各種衝擊。我們必須找出面對全球挑戰的因應之道!」

在新書發表會當天,蒞臨會場的本書作者、周桂田主任、詹長權教授、陳吉仲教授、莊秉潔教授、洪文玲教授、翁裕峰教授、歐陽瑜研究員,針對各自負責的章節進行了以下發言。

首先,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周桂田教授提出,從統計數據來看,2000年以來石化產業的耗能與碳排放數據持續升高,2007年耗能及碳排放幾乎是1999年的兩倍,但GDP的貢獻並沒有增長。更精確來說,2011年石化業佔工業部門能源消耗之44.84%,更佔能源密集產業能源消耗之71.9%,但實際上我國能源密集產業僅佔GDP總額的3.91%,石化業更只佔1.48%而已。也就是說,近十餘年來石化業消耗能源比例節節上升,但對全國GDP貢獻非常不相當。在這個社會為能源議題紛擾不休、並面對全球減碳潮流的同時,台灣應該從褐色經濟轉型至綠色經濟。

臺灣大學公衛學院副院長詹長權教授提出,這次的高雄石化管線爆炸事件,是一種或多種的液態化學物質,從劣化的管線洩漏出來後,加上人為疏失,導致有害物質濃度提升到足以爆炸的程度。詹長權教授指出,現行的法規與政策容許石化管線進入人口稠密的市區,讓居住在管線附近的民眾、負責救災的消防人員,都承受和石化工廠第一線工人一樣的健康風險。觀察災難爆發之後,不論是居民或受過專業訓練的消防人員,都不具備面對石化災害的基本知識以及公共安全訓練,而救災單位也缺乏面對石化災害的專業設備,因此才讓多位第一線的警消同仁因公殉職。詹長權教授指出,類似事件,各國政府對石化工業的原料及管線配置皆有詳細的規範,包括輸送管線的材質、管線的檢查維修程序、鄰近土地的利用規範、災害緩衝區域等等都有依循標準。我國卻沒有相關規範,讓事業單位鋪設,對市民沒有提供充足的防災教育及宣導,對第一線負責救災的消防單位也沒有提供化學災害的專業訓練。顯見,我國的石化制度及政策、石化管線配置方式、防災救災體系,都到了需要通盤檢討的時候。

中興大學陳吉仲教授提出,臺灣石化產業上中下游,2012年的產值占全國總產值的12.6%。GDP只有0.54兆,占全國GDP的3.97%,亦即整個石化產業上中下游的附加價值不到全國的4%。尤其是不能將產值和附加價值混為一談,石化產業在高度依賴政府能源補貼以及高污染、碳排放的情況下,總產值12.6%,附加價值卻只有4%,並不高,可見這個利潤是建立在政府補貼原油進口上面。這種狀況,嚴重違背2008年「永續能源政策綱領」的發展目標,以及2010年的「國家節能減碳總計畫」的發展方向。另外,石化產業就業人數,上游和中游廠商的就業人口約4萬人,目前全國有1028萬人的就業人口中,僅佔全國總勞動人口的0.3%。若包括下游就業人數則為42萬人,在創造就業少、附加價值低落的情況下,卻耗用這麼高的能源,排放這麼多的污染,確實已經到了必須檢討的地步。

中興大學莊秉潔教授提出石化產業所產生的細懸浮微粒PM2.5,對於全民健康都有一定的影響。從科學數據資料顯示,全台空氣品質從北往南,污染遞增,且主要污染源都來自能源及石化產業。例如南部之PM2.5高濃度的原因,除了受當地污染源之影響外(如中鋼佔1.8g/m3),主要額外受台北、桃園及中雲嘉之石化及電力業等中大型污染源的額外之影響。如六輕佔3g/m3、台化彰化廠佔1.4g/m3、台化新港廠佔1.2g/m3、台中電廠0.6g/m3及華亞汽電佔0.5g/m3。而目前國家之年平均標準為15g/m3,以上述六家工廠(工業區),就佔限值的一半了。在根據國外研究資料顯示,這種程度的PM2.5污染,六輕造成全民壽損44天,雲嘉南居民壽損100天。所以,石化與電力業,如何在兼顧社會正義與社會成本的情況下思考轉型,甚至存廢,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洪文玲教授從石化產業發展歷程、五輕造成的污染歷史,提出臺灣的石化產業發展,應該以開放的過程,納入討論與溝通,並提供給公民社會公開透明的資訊。更重要的是,這種跨領域互動也必須融入臺灣的工程教育、工程知識,以回饋於產業調整石化專業知識與價值,而促成工程知識與石化技術發展的方向的再思考。長遠來看,台灣學院內的工程教育、技術教育、產業經濟教育等各種專業教育,必須是以培養一個有社會責任意識的工業人為目的。有真正社會責任的產業所堅持的就會是「不會造成居民的空污困擾」的才是好設備,並創造「符合在地社區多元社會需求」的好產業。

成功大學翁裕峰教授從制度及法規面出發,高雄氣爆事件,經濟部指稱地方政府可以採用道路管理條例對石化管線進行管理的說法、條文以及業界的專業認知與慣習等可以發現,早有法令可管,也與經濟部的油料管線說法一致。因此,整個事件仍是仍應屬經濟部所轄的災害防救範圍,國家必須以其公權力進行積極監督。其次,公民團體於第一時間即指稱經濟部是主要的負責對象,並要求不得將管線經過住宅區。這種基於公眾的環境、健康、安全而提出的基本訴求,是公民團體經驗性在地知識的反思與回應,這個價值無需研究,而是他們過去多年累積的成果,更與法制規定石化管線不得經過都市計畫區一模一樣。經濟部應該被納入以事業單位主管機關的角色,運用國家災防體系,結合石油管理法、道路管理條例等,利用其在地知識,與國家監督規定,與其他災防相關部門形成兩股外部力量,以嚴格進行監督現存油料管線的維護與操作,補過去管線無法管的漏洞。

臺大社科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歐陽瑜研究員從2014年OECD的永續治理指標提出,將永續發展與治理視為一體兩面,共包含三個柱石:政策績效、民主與國家治理能力,來評估我國政府的石化產業政策。在會議中,他也提出了荷蘭過去十多年來發展的「轉型管理」的典範,他們以一種建設性的方式,來處理複雜性與不確定性的問題,也成為歐洲國家「轉型管理」的典範。荷蘭政府認為推動「轉型管理」幾乎是唯一可能且可行的方法可以達到真實的永續治理。一方面受惠於長期永續規劃,另一方面卻能維持短期的多樣性,這樣的發展路徑,非常值得作為我國目前所遭遇到邁向永續治理的轉型困境之借鏡。

聯絡人:余宣佑

電話:02-33663366分機55700,0922-350-905

Mail:yushuanyu@gmail.com

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