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古物・我們的歷史No.36:台灣大鍬形蟲〜超人氣的甲蟲

全世界鍬形蟲(stag beetle)約有1,200種,為絕佳的科普解說教育的素材。雄蟲有美麗的大顎,其為對抗天敵與打鬥及爭奪食物、地盤或異性。雌性個體大顎較短,主要的功用是在腐木挖掘洞穴產卵。台灣地區約有54種,其中有28種為台灣特有種,台灣大鍬形蟲(Dorcus grandis formosanus)及長角大鍬形蟲(Dorcus schenklingi)已經被列為保育昆蟲類。

台灣大鍬於1929年由日籍學者三輪勇四郎所發表,模式標本產地為素木得一教授在新竹北埔所採集,首度以新種Dorcus formosanus發表,而後經由修改學名後被認為是台灣特有亞種,另外兩亞種分布於中國南部、越南、寮國、印度以及緬甸。台灣大鍬雄成蟲體長24-85公釐,雌成蟲體長33- 49公釐,在台灣50多種鍬形蟲,體型超過7公分的種類不多見,這些大型的鍬形蟲往往也是甲蟲愛好者注目的焦點。頭部大顎基部各具一突起,前胸背板前線有弧狀凹入,翅鞘具微細點刻形成之縱紋。全台從200-2,000公尺的山地,包括烏來、拉拉山、北橫、尖石、觀霧、鞍馬山、松崗、霧社、奧萬大、日月潭、六龜、藤枝、墾丁以及南橫等皆有採集記錄,但族群數量並不多。夜晚成蟲具有趨光性,偶爾會在路燈旁發現,不過以母蟲較為常見,平常白天則多躲在樹洞裡,也有在殼斗科樹上吸食樹液的紀錄。幼蟲是自然界的分解者,以森林的腐朽樹木為食物,將森林底層的朽木分解而供給土壤養份,在森林生態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因為棲息地大減,本種現已被政府列為保育類昆蟲,是研究動物地理學以及保育生物學的明星物種。(圖/文:昆蟲標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