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小說大師柯姆‧托賓現身外文系

創作等身、獲獎無數的當代愛爾蘭重量級小說家柯姆‧托賓(Colm Tóibín)於十二月中旬首次訪臺,十六日上午受臺大外文系與臺灣愛爾蘭研究學會邀請,在時報出版公司的安排下,於文學院演講廳與師生進行對談交流,這也是托賓抵臺的第一個公開活動。托賓著有八部長篇小說,兩本短篇小說集,三度入圍英國曼.布克獎決選,包括處女作《黑水燈塔船》(The Blackwater Lighthouse)、《大師》(The Master)、《馬利亞的泣訴》(The Testament of Mary),其中《大師》更榮獲IMAPC國際都柏林文學獎。《布魯克林》榮獲柯斯達文學獎,為英語文學世界裡舉足輕重的小說家。現任紐約「頂尖國際作家論壇」(Pen World Voices)主席,也是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英語暨比較文學系教授。

活動以問答的方式進行,期間外文系師生踴躍發問,舉凡愛爾蘭國族認同,美國文學的流變、歐美小說的發展、移民生活、角色塑造、性別認同,以及作家對自身作品的看法,托賓皆娓娓道來。尤其是外文系小說課的同學正好研讀到美國十九世紀小說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作品《黛絲.米勒》(Daisy Miller);作家詹姆斯正好是《大師》這部小說的男主角,托賓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解釋兩本小說中既寫實又模稜兩可的呈現手法,以及他個人對於詹姆斯的看法。同學們會後反映,能聽到當代著名小說家解析另一位經典小說家,小說課跳脫了平面的閱讀,兩位不同世代的小說家彷彿穿越時空,小說中的人物也頓時活靈活現。托賓談笑風生,有問必答,也足證愛爾蘭人說故事的能力真不是蓋的。

托賓小說《布魯克林》所改編的電影「愛在他鄉」一月也將在臺灣上映。該作品呈現一九五○年代愛爾蘭女子移民到紐約的大時代故事。有同學詢問托賓對於小說改編成電影是否滿意,他回答說有些人總覺得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後,就沒有原著小說精采,但他認為至少他的作品沒有這個問題,因為電影與平面文字本來就是完全是不一樣的藝術形式,不應該互相干擾。他也不覺得在網路世代,紛雜的視覺素材會干擾創作者刻劃角色內心的深度,他反而高度讚賞「愛在他鄉」女主角席爾莎.羅南(Saoirse Ronan)能用幾十秒眼神的轉換,將三四十頁的內心世界精準呈現,說明視覺藝術和文字創作,本身並無扞格之處。也因為這部戲,羅南將問鼎二○一六年的金球獎最佳女主角。

托賓演講快結束時,跟觀眾介紹身上所披深藏青色圍巾所印的字,是出自臺灣小說家王文興的手稿,因為十分典雅,他非常喜歡。他聽說王文興寫小說時苦心孤詣,一天常只寫三十五個字,覺得很有意思。當我們告知他王文興正是本系的退休教授,他覺得十分驚喜,彷彿來到臺大外文系是冥冥中的緣份。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