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妖怪的眼睛 認識在地文化 臺大畢業校友的異想世界

(記者劉又榛/報導)「透過妖怪的眼睛,認識在地文化」是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貫徹的理念。地方亦指在地,異聞則是指妖怪,將在地的歷史元素與妖怪傳說結合,活靈活現去刻繪當地特有的名俗風情。

這是一群來自臺大、政大奇幻社成員努力的方向。這群人突發奇想,想藉由推動實境遊戲、創作妖怪傳說,重新連結人們與城市之間的關係。

學運啟發關心本土文化

談到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簡稱北地異)的起源,成員們只是彼此對看,默契十足地哄堂大笑。他們完全沒有想到,起初只因興趣聚在一塊,後來卻能發展成小有規模的工作室。

北地異工作室在大學社團時,常藉著世界歷史為背景,進行自由創作、或是設計遊戲腳本。又由於當時一名成員、臺灣大學哲學所碩士羅傳樵(筆名「瀟湘神」),想像出一個日本並未參與二戰,所以沒有成為戰敗國的時空背景。因此臺灣仍處於被日本統治的狀態。畢業於臺灣大學土木工程所碩士的成員阮宗憲(筆名「NL」)坦言,在學時,較偏重於日治風情時的臺灣與妖怪,比較沒有在地意識。

直到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時,成員們才漸漸重視與本土有關的事物。北地異工作室成員、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的楊海彥(筆名「小波」)提到:「畢竟,我們在做和臺灣有關的故事,若脫離臺灣脈絡不是很好。」因緣際會之下,北地異工作室之前出版的原創作品《中元劫鬼記》受到奇異果出版社青睞,邀約北地異工作室寫一本有關臺灣妖怪的書。

因此,成員們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收集有關臺灣妖怪的文史資料,並實際到當地走訪,調查紀錄關於臺灣妖怪的傳說。這本收錄了臺灣49隻妖怪的書《唯妖論》,於去(2016)年10月問世。

「當時在選擇要收錄哪些妖怪時,我們不希望只有漢人的妖怪,所以也選了有關原住民的妖怪。」阮宗憲解釋。此外,在這兩年撰寫《唯妖論》期間,北地異工作成員、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的楊昀(筆名「清翔」)認為,收集文獻花費了不少時間,其中又遇到語言翻譯的問題。由於不少關於臺灣妖怪的記載是以日文書寫,當時臺灣被日本統治時,不少日本民俗學家和人類學者到臺灣蒐集各地的妖怪資料,留下不少記錄。「這有點像是帝國要統治某個地方,需要先派人調查當地的風俗。」楊海彥補充道。克服了文獻資料收集的挑戰後,成員們緊接著面臨創作的瓶頸。為了讓妖怪貼近讀者的生活,北地異工作室的成員們,不希望《唯妖論》僅是一本臺灣妖怪文獻資料整理的書籍,他們希望能加上故事型式,描述這隻妖怪到了現代後發生的情節,好引起讀者的共鳴與興趣。

遊戲賦予眷村新活水

北地異工作除了出版創作書籍外,同時也推廣實況角色扮演遊戲(Live-action Role Playing, LARP),LARP有點類似即興表演,每個玩家必須全程扮演指定的角色、與其他角色互動,並且完成任務目標。

2016時,北地異工作室曾與臺北眷村文化節合作,於北投中心新村舉辦連續八場的《歸鄉:惡魔潛伏之村》LARP。故事背景定位於1986年解嚴前,以眷村第二代為主體,並且融入北投當地第一間國內設有精神科的醫院為素材。這款遊戲中也加入了兩隻妖怪,分別是「奚囊」和「獏」。

對於為何選用這兩隻妖怪,楊海彥解釋道,奚囊是一隻中國妖怪,記載於《神異經》。關於奚囊的傳說是曾有個人看到一個白白胖胖的小孩,那名小孩伸出手希望那個人牽他。一旦牽了他後,他就會帶那個人回到出生的地方,並且死在那裡。這是一隻歸鄉的妖怪,好比眷村思鄉的隱喻。

楊海彥又說,另一隻妖怪獏,則是一個會吃人腦的中國妖怪。但與奚囊不同之處在於,這隻妖怪並不想回故鄉,只想留在當地深耕。這兩種個性截然不同的妖怪,皆恰到好處的描繪出眷村老兵的經驗歷程。

而在《歸鄉》LARP進行時,恰逢碰到市政府正在整修中心新村,並將原本眷村居民遷移。而歸鄉LARP遊戲駐紮中心新村時,剛好眷村居民還在陸續搬家,這些居民便與玩家一同解謎、搭話聊天。

「我們希望透過這個遊戲方式,讓大家知道眷村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讓玩家能體驗到不同的生活型態。」阮宗憲表示。在市政府未來重新規劃中心新村時,若做出去文化脈絡的舉措時,會能夠引起大眾反思。

整個城市都是玩家遊樂場

今年,對北地異工作室成員是個意義非凡的一年,他們將此稱作為「妖怪年」。他們將在這一年內,嘗試與過往不同的敘事類型。

其中一項,就是目前與募資平臺SOSreader合作,推出一本類似旅遊文學的作品《尋妖誌》。阮宗憲提到,他們為了撰寫《唯妖論》時,閱讀不少文獻資料,發現妖怪和在地連結的關聯性非常強。再經過成員去實地訪問後,進而發想出舉辦一個旅遊找妖怪的活動。並且每個月都會有工作室成員到不同的地方實際去找妖怪,並把這趟旅程紀錄下來,供讀者參考、走訪一趟。

以一個位於埔里噶哈巫族的妖怪為例,傳說中番婆鬼會於夜晚時與貓咪交換眼睛,並用芭蕉葉飛在天上,且專門吃小孩的心臟。這其實是噶哈巫族所流傳的黑巫術,稱作「煞魔仔」或「散毛仔」,學會這個能力的人就會被稱為是番婆鬼。

利用當地的妖怪傳說吸引讀者目光,再介紹故事背後當地的文化脈絡,將妖怪故事與當地景點成功結合。楊海彥說:「我們真心希望讀者能再看完書後,親自拜訪當地一趟。」

另外一個新挑戰的計畫,則是北地異工作室會與新創團隊Urban Baker合作,預計推出一款「城市導覽App」。阮宗憲解釋道,Urban Baker會負責設計App程式架構,北地異工作室主要是想寫出讓玩家可以使用動機的城市導覽腳本。北地異工作室決定沿用之前於西門町舉辦的「西門町的四月笨蛋」,把這遊戲故事改編成App。玩家只要下載App,到指定的景點區破解謎題,每破解一題,就能再到下個地方,類似於城市解謎遊戲。這個城市導覽App的「闖關地點」,會比之前於西門町舉辦的地點多出許多。那時候僅有西門町內五、六個景點。但北地異工作室認為,單在臺北城裡面,城中、艋舺和西門等地方都是非常值得拜訪的歷史景點。因而預計提供五十幾個導覽地點,讓玩家可以有更充裕的時間認識臺北城。

值得一提的是,當玩家走到指定景點時,App會跳出解密提示與景點介紹,不像一般去博物館導覽員的解說。「我們會用故事性方式,有人物跳出來和你對話,透過遊戲方式,營造出玩家對景點的親切感。」阮宗憲說道。

甚至當玩家走到被拆遷的歷史景點或建築物時,會有角色跳出來詢問:「你是不是看不到呢?」並回答:「啊,因為被遷走了!」以這種帶有幽默、嘲諷的方式,讓人們不要忘掉即便建築物的實體消失,但其背後的文化歷史脈絡卻未從消逝。

讓世人不要遺忘妖怪

對於工作室未來的期許,阮宗憲希望能在《唯妖論》、《尋妖誌》等著作中,都能讓妖怪出沒於現代,讓妖怪不要被世人所遺忘,同時也希望可以讓個多讀者體悟到,民俗傳說並不是獨立於我們人生之外,而是融入於人的生活當中。

「當然,當務之急還是希望未來能夠營利。」阮宗憲笑著說,畢竟工作室成員都是無支薪的情況下投入,用對妖怪傳說、民俗文化的熱情,堅持在這裡付出;同時也希望藉由不一樣的敘述方式,推廣人民對臺灣在地歷史文化的認識。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