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跨域專業 強化學分學程 臺大學生邁向多元領域學習

記者/林承勳

臺灣大學學門多元,跨系修課的門檻不高,臺大的學生能夠輕易地接觸非本系的課程。雙主修、輔系等方式,也都是為鼓勵學生獲得兩種領域的專業而設計。如果再加上學分學程與跨域專長的課程設計,臺大學生將有更多方式接觸跨領域學習。

在臺大實施多年的學分學程(以下簡稱學程),只要修畢學程規定的學分後,就可以在畢業證書外,獲得另一張證明。若與雙主修、輔系相較,學程較能在不增加學分負擔下,鼓勵學生學習另一個專業,這是當初設立的用意。

學程的另一個目的,則是希望以學程彌補學校裡系所的不足。臺大副教務長康仕仲提到,增減一個系所都是大工程,非常不容易。在潮流變化越來越快的時代,設立系所並不是最理想的應對方法。更何況,當代許多知識已不僅止於單一領域,更可能跨系所存在,開設學程更能達到促進系所交流合作的功效。

對於學生來說,讓自己在就業市場中更有競爭力,絕對是選修學程的一大誘因。至今創立九年的創意創業學程(簡稱創創學程),每年招收五十名學生,曾經連三年吸引超過兩百人來申請。此現象反映國內創業逐漸興起的趨勢,也顯示創新人才是有相當數量的市場需求。

就創創學程主任陳炳宇的觀察,會來申請的學生的確有部分是對創業有興趣;但也有學生是覺得學程的課程內容很酷,想找機會自我挑戰。陳炳宇說,創創學程希望促進不同領域、不同想法的溝通交流,以激發創業計劃。

經過幾年的培訓,學程陸續有些成果。創創學程副主任林晉玄提到,從「宅男的形象顧問」、「大學腳踏車」還有近期流行的「密室脫逃」等,都是由創創學程的學生發展出來。至於學生未來是否真的會走向創業的道路,並不是學程最關注的部分。

「我們注重的是創業家的精神。」林晉玄表示,在發想創業點子的過程中,訓練學生不怕失敗、走出舒適圈,實踐自己的想法,這才是最重要的。「希望創創畢業的學生能為經濟發展趨緩的臺灣帶來創新的活力。」陳炳宇補充說。

與大量學生申請的創創學程不同,歐洲暨歐盟研究學程(簡稱歐盟學程)申請人數穩定,每年約莫三十人左右。歐盟學程召集人吳沃剛認為,證書是學生申請該學程的主要誘因。當學生畢業後接觸外商公司,可以證明自己在大學時,探索過歐洲的語言文化,已經具備基本認識,而不是一時興起、或是面試常用的說法。

此外,因為臺大有許多系所要求第二外語的必修學分,當語言學分修完之後,再取得政治文化等專業課程的十幾學分,便可以多一張證書,負擔不會很重。對許多文學院或喜歡第二外語的同學來說,確是不錯的選擇。

雖然目前申請人數穩定,歐盟學程師生對課程還算滿意,但吳沃剛希望未來可以跟校外的語言機構合作,幫學程的學生提出有力的語言能力證明。「不會有人懷疑我們在歷史哲學上的專業,但語言自己授課、自己認證的確有失客觀。」吳沃剛表示。

檢討調整學程 釋放人力資源

目前臺大有五十個學程,市場需求量大或是語言相關的學程都持續有學生申請,科技類的像雲端計算趨勢學程,在99學年申請人數曾經到達百人。但在熱潮消失、或是市場需求逐漸滿足後,102、103已連續兩個學年,沒有人申請。

康仕仲認為,當初因應就業需求而設立的學程,必然有其生命週期。如今二十年過去了,職場狀況不同以往,五年內平均少於五個學生申請的學程也有必要重新檢討。

根據教務處的統計資料,海洋事務學程、基因體與蛋白體學學程與生態工程學程,自101學年來,至少已有兩學年申請人數掛零。雖然各學程間的資源乍看之下沒有重疊,但一年間的幾次會議,行政人力與辦公室都需要預算。加上學程課程對授課老師造成負擔,讓老師可能沒有心力開設新課程。

對於連續幾年沒有學生申請的學程,校方會提出改進的建議。康仕仲提到,當然會尊重付出人力成本的學程方面的意見,但還是希望能夠做些調整,或是將學程解散、重組,將人力資源釋放出來;並依需求設立新的學程,讓同學來選修。

除了申請人數,取得學程的人數也可能反映出學程的狀況。傳播學程的申請人數將近一百五十人,但取得學程的學生人數則是在三十人上下;創意創業學程雖然連續三年有超過兩百人次申請,完成的學生也只有個位數。

但康仕仲認為,有關申請人數與完成人數的比例落差,不是太大的問題。學程學分未修完有許多原因,跟必修衝堂、想完成學程必須延畢等都有關係。同時,有的學生申請學程只是想修習部分課程。「沒有修完、並不代表沒有學習。」康仕仲強調。

「不是一定得修完,才是好學生。」林晉玄同樣認為,學生或許漸漸發現自己不是那麼適合,而選擇離去,但在修課的過程中應該也有收穫。陳炳宇則進一步補充說,或許在未來某一天,我們在學生心中埋下的種子,會萌芽茁壯。

學程之外的「跨域專長」方案

目前教務處正全面檢討學程,並計畫將臺大學程數目,控制在五十個上下,申請人數過少的學程則考慮退場,並由符合現今趨勢的新學程遞補。同時,在學程之外,臺大預計在九月時,推出「跨域專長」的新學習方案。未來學生在一、二年級先修過系上基礎科目後,就可以依興趣選擇進階的跨域專長課程。修完課程的同學的畢業證書上,除了印有原科系的專長外,還會加註跨域專長,不像學程是另外附上一張證明。

臺大教務長郭鴻基表示,為了彌補某些科系無法直接對應到專長的缺點,因此推出新的學習方案。跨域專長近似學分學程,但更重視各領域間、橫向的整合,讓學生畢業後能夠應付多變的世界。跨域專長已經過一年多的設計,但郭鴻基認為,配套課程才是重點所在,目前估計修習的學分在17到25中間。「會保留些彈性空間,讓開課系所老師決定。」郭鴻基說。

研擬中的跨域專長,視覺化、策展、統計、國際關係等,都是考量之一。其中,由社會科學院(以下簡稱社科院)經濟系提出的「資料科學與社會分析」,與新聞所推出的「數位新聞創作」等兩個跨域專長進度最快。社科院院長蘇國賢認為,社科院學生學習觸角廣泛,但畢業後被問到自己的專業時,卻不容易回答。因此,社科院率先提出跨域專長,是希望學生能成為具有「專業」的通才。

以即將登場的數位新聞創作為例,經濟系、政治系學生若能把自己的專業疊加在傳播的技術上,在處理相關的新聞中,絕對比傳播科系出身的擁有更大優勢。同時,蘇國賢表示,社科院學生畢業後有很大部分會進入公部門、處理公共事務。面對多面向、複雜的社會問題,必須以多種角度來評估、討論,跨域的專長能力自然特別重要。

雖然臺大將陸續推出新的課程,但康仕仲還是期待學生找到自己的定位。既有的、推陳出新的知識太多,課外活動如社團、出國經驗也同樣重要,資訊程式能力似乎也是人人必備。但時間有限,魚和熊掌想要兼得是不可能的,應該回到根本,思考自己想要做甚麼。「不要當追課族,為自己學習。」康仕仲勉勵地說。

責任編輯/楊雅棠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