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之母系列講座第11場 一心.一藝 張毅、楊惠姍的琉璃創作之路
日期: 2017年11月9日(星期四)
時間: 19:00~21:00(18:30開始入場)
地點: 由原臺灣大學博雅館移至『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校區) 綜合大樓202演藝廳』舉辦
主講人:「琉璃工房」創辦人張毅、楊惠姍
臺大、臺師大、臺科大報名網址https://goo.gl/vMtUor
(活動報名代號:20172102_26)
校外人士報名網址:https://goo.gl/yV14fS
失敗為成功之母,成功榮耀的光環來自之前無數次的挑戰與挫折、困境正面迎戰!為引領年輕學子與社會大眾學習失敗、探索成功之道,國立臺灣大學系統與中國時報聯合主辦系列「成功之母講座」,第十一場邀請到「琉璃工房」創辦人張毅與楊惠姍,闡釋「一心.一藝 張毅、楊惠姍的琉璃創作之路」,分享與「琉璃工房」相伴30年的歷程,精彩的主題,絕對不容錯過!
全球公認的華人琉璃藝術第一品牌「琉璃工房」,在全球各大城市設有70餘據點、作品多次受邀至日、美、英、義、德、法等國展出;更有超過20件創作,獲北京故宮、敦煌研究院、香港徐氏藝術館、上海美術館、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美國康寧玻璃博物館與日本奈良藥師寺等數十家世界著名博物館典藏。2005年獲香港設計中心頒「DFAA亞洲設計大獎--最具影響力總體設計品牌」殊榮。2011年更獲選為「臺灣百大企業品牌」,並贏得「臺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文創精品獎」的肯定。
「琉璃工房」最獨特的魅力,在每一件晶瑩剔透的琉璃作品裡,散發的藝術與文化神采,自然打動所有欣賞者的心靈。而這股力量的背後,正是張毅、楊惠姍兩位創辦人,30年來不畏挑戰與艱辛,日夜不停的心血澆灌。1987年「琉璃工房」成立,張毅與楊惠姍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艱辛而困難的路,決定挑戰藝術難度高、工序繁複的「脫蠟鑄造工法 (Pâte-de-verre)」,做為創作表現的媒介。據信,「脫蠟鑄造工法」早在漢朝即有使用,到了明朝基本上已失傳。「琉璃工房」成立之際,全球僅有法國一處工坊持有這項技術,其源頭來自古埃及。張毅與楊惠姍一切從零開始學,原以為半年可以上軌道,卻發現原料、技術、色地及窯火控制等問題接踵而來,3年半還燒不出太多滿意的作品,兩人卻已經為「琉璃工房」負債7500萬臺幣。「面對失傳的民族工藝,幾千萬算什麼呢。」面對這段經歷,張毅在央視《天涯共此時》訪談中,曾淡淡地下了這麼一個註腳。
琉璃製作成本高、技藝複雜,不僅耗時耗力,燒製成功率又低,為了完美掌控色澤變化、膨脹係數及液態流動性,琉璃工房不惜工本,重頭開始研發自己的原料配方,張毅與楊惠姍不諱言,他們花了10年的時間,才完整嫻熟關鍵技術。
「琉璃,不僅是一種材質,一種創作的媒介,而是一種精神,一種生命。」第一個10年讓琉璃工房在技術與市場上站穩腳步後,張毅與楊惠姍兩位創辦人與藝術家,開始透過更大的挑戰,完整生命的淬鍊。2011年他們接下星雲大師指定的任務,楊惠姍挑戰材質、尺寸與時間等無數的「不可能」,不眠不休地在38天內,完成一尊高達4公尺88公分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目前這尊全世界最大的琉璃觀音,供奉在高雄佛光山,感動、撫慰了無數參觀與朝拜的信徒。另一個結合不鏽鋼鐵網與琉璃兩種異材質的「更見菩提」系列,更是楊惠姍克服、轉化了單耳耳鳴失聰之苦,所開出的絢麗藝術之花。
「琉璃是脆弱的,用無常的材質來呈現無常的生命,是太貼切不過的比喻。我是貪心的,希望不斷將新的生命體悟融入創作中,這個過程充滿了幸福與感恩。」這是楊惠姍對自己創作歷程的自述。您是否好奇張毅與楊惠姍創立「琉璃工房」的初心與30年持續不斷的創作歷程?您想了解兩位創辦人如何克服重重挑戰,將其經營成世界知名、華人第一的琉璃藝術品牌嗎?您想知道兩位創辦人更多傳奇的生命故事嗎?不要錯過11月9日的成功之母講座!講座後半段特別安排國立臺灣大學系統的臺灣大學、臺灣科技大學、臺灣師範大學學生代表上臺,與張毅及楊惠姍兩位主講人對談,激盪出跨世代的智慧火花。
歡迎關心此議題的教職員工生一起來參與、聆聽第一手分享。公務人員可登錄學習時數2小時。
時間 活動流程
18:30-19:00 聽眾開始入場
19:00-19:10 主持人開場引言、介紹主講人
19:10-20:00 「琉璃工房」創辦人張毅、楊惠姍專題演講
20:00-20:50 「琉璃工房」創辦人張毅、楊惠姍與臺大、臺師大、臺科大學生代表對談
20:50-21:00 主持人結語、活動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