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B學生邀請講者活動紀實

文/基因體與系統生物學學位學程 林頌雅/陳彥劦

九月九日的週六早晨,一群學生興致勃勃的前往桃園機場,不是為了一場旅行,也不是因為要迎接多年不見的友人,而是懷著雀躍的心情,迎接一位特別的訪客——「GSB[1]學生邀請講者」麥可・史奈德 (Michael Snyder)博士。在接機大廳等候的我們,遠遠就認出了史奈德博士並用力向他揮手,終於見到面了!史奈德博士親切地和我們每個人握手、打招呼,我們也興奮地向他自我介紹。策劃籌備了將近一年的活動終於展開,這讓所有人既開心又覺身負重任。

一切的源頭,始於學程必修的「基因體與系統生物學專題討論」課程,這門課給了學生一個任務——邀請系統生物學領域的國外講者來臺。從提名、投票、寄信邀請,到聯絡、任務分組、尋找經費,到最後的安排行程與接待講者,所有都由學生在老師的協助之下進行。也許是因過去學長姊的經驗傳承,和幾次對講者的盛情相邀,我們很幸運地邀請到目前於美國史丹佛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任教的史奈德博士。他曾在ENCODE計畫[2]中擔任主要參與者,開發許多基因體學和蛋白體學技術,現在則身兼HUPO[3]會長和多間生技公司的創辦人,近幾年來也致力於整合不同「體學」[4]資料以進行個人化醫療相關研究,並推廣以這些資料監控人類健康,期望能對人類社會有更直接的貢獻。

他這次來臺的旅程,便是帶著這份熱忱,期望介紹給更多人知道他近年來個人化醫療的研究成果。本次演講在中研院分生所舉辦,題目為「 Using omics and big data to manage health and disease 」,以整合眾多體學為出發點,探討如何結合市面上的可穿戴式裝置,進而探究個人化醫療的潛力。演講開場時,他以自己最著名的例子說明整合體學的實用性。在沒有家族病史的狀況下,史奈德博士整合體學資料後發現自己其實是第二型糖尿病的高危險族群,並開始提早做飲食控制,避免病情惡化。

另外隨著科技進步,健康手環等可穿戴式裝置的敏感度有顯著提升,而且取得容易。史奈德博士便以此長期收集心率、體溫、皮膚生物電位等生理參數來監控自己健康走向。演講中他再度以自己作為例子,說到在某次初到挪威渡假時,他整理數據發現心搏與血氧含量呈現異常,並伴隨著發熱的臨床症狀。他懷疑是在兩週前在鄉間被蜱蟲叮咬而感染上萊姆病,而且萊姆病初期狀況與感冒發燒非常相像,不易檢測到病原而且容易誤判。有了這些資料與推論,他更進一步說服當地醫生趕在後續確診前先針對萊姆病進行抗生素投藥,以避免錯失治療時機。有趣的是,多虧了這些可穿戴式裝置提供的歷史資料,史奈德博士得以了解在不同狀況下(例如: 改變飲食、運動前後、一般發燒感冒等)的數據基線(baseline),進而能在像這個萊姆病的例子當中,在第一時間發現異常而迅速求診。演講的最後他提到,這些個人化資料形成的大數據,除了有實現個人化醫療的潛力外,也可與社區醫療網或家庭醫師合作,用於事前評估與診斷應用。當然,健康參數等隱密且私人的資料暴露,要如何避免誤/濫用,這些道德議題還有待後續深入探討。

整個活動順利落幕後,仔細回想,像邀請史奈德博士這樣的國際學者來臺的GSB傳統,在各種面向都為我們學生帶來很大的震撼,每個環節隨時在訓練著我們的抗壓性、橫/縱向聯繫、機動與整合能力。但其實最重要的是,透過這次活動,我們有機會與國際學者直接交流,討論學術問題、未來規劃和科學觀點。對我們學生來說,這也正是開拓國際視野的最佳管道了。

[1] GSB: 基因體與系統生物學學位學程 (Genome and Systems Biology Degree Program),是由臺灣大學與中央研究院合作設立的學程。

[2] ENCODE計畫: DNA元件百科全書 (Encyclopedia of DNA Elements),旨在找出人類基因體中所有功能元件。

[3] HUPO: 人類蛋白體組織 (Human Proteome Organization)。

[4] 體學: Omics,包括基因體 (genome)、轉錄體 (transcriptome)、表觀基因體 (epigenome)、蛋白體 (proteome)、代謝體 (metabolome)等。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