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歐洲文化論壇12:歐洲青少年兒童文學

  第12屆「臺灣歐洲文化論壇」於3月23日於國立臺灣大學博雅教學館盛大舉行。此次為2019年的首場論壇,以「歐洲青少年兒童文學」為題,揭開今年臺灣歐洲文化論壇的序幕。

   臺灣歐洲文化論壇總召集人──國立臺灣大學外文學系張淑英教授──於致詞時表示:論壇至今已經走過五個寒暑,已經培養出許多忠實聽眾,代表著論壇活動已經漸漸推廣至校外,和民眾交流。未來,論壇仍會持續與臺歐文化交流提供平臺,不僅僅是歐洲文學,更包含歐洲的藝術、建築、音樂、觀光等等。

  論壇主持人為輔仁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李素卿副教授。李副教授認為:隨著科技發展、教育普及、出版發達,青少年兒童文學在質與量方面皆達到前所未見的興盛。而全球化的時代來臨,讓青少年兒童文學的題材愈來愈多元。也因此論壇主題選做「歐洲青少年兒童文學」,藉此來一窺歐洲青少年兒童文學的發展脈絡,並且藉由文學來喚起人們對孩子童年的重視。

輔仁大學德文系王美玲教授為論壇的第一位主講者。王教授在論壇中概述了德國青少年兒童文學的主題與趨勢。她強調:隨著大量移民湧入德國柏林,形成了多元的跨國文化,提供最佳的小說背景。南斯拉夫裔德籍作家Zoran Drvenkar的自傳體青年小說《沒有人像我們如此強勢》,敘述著南斯拉夫男孩Zoran及其他三位青年的年少時光。小說蓄意導入柏林多景,讓不同文化很自然地交集、融入,沒有所謂的「外國的」,所以也沒有區別德國人或是南斯拉夫人。

  文藻外語大學法國語文系王秀文主任將焦點轉移至法國。王主任透過大眾耳熟能詳的《鵝媽媽故事集》與《小王子》,來說明法國兒童文學的發展脈絡。佩羅於1697年所出版的《鵝媽媽故事集》,開啟了法國兒童文學的新篇章。故事集以兒童為讀者,並且具有道德勸說的教育作用。有別於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將兒童視為調皮無理、有待教化的負面形象。隨著時間遞嬗,二十世紀以來,兒童文學發展至鼎盛,內容更為多元。從聖修伯里的《小王子》中便可見一斑。

最後則由主持人李素卿副教授接棒,介紹西班牙青少年兒童文學的流變。與德法兩國不一樣的地方在於:1920至80年代,受到西班牙內戰與佛朗哥專政時期審查制度的影響,此時期的文學創作質量並不如同時期的德法多元。直到80年代,後佛朗哥時代來臨,社會自由開放,文學創作才得以興盛。1994年當代女作家艾爾維拉.林多創作的《四眼田雞小馬諾琳》,它的成功便足以彰顯西班牙兒童文學在80年代以降的蓬勃發展。《四眼田雞小馬諾琳》一書中跨越了千禧年前後,為20世紀末期西班牙社會的最佳寫照。故事中的庶民人物、生動活潑的童言童語,貼近大眾的生活而引起共鳴,也因此廣受歡迎。

三位講者結束後,臺下觀眾回應熱烈。不只對於講者所敘述的青少年兒童文學提問,也拋出自身對於兒童文學的看法。內容提及了社會如何影響文學、青少年兒童文學的定義、兒童文學與成長文學、政府與兒童文學間的關係、現代科技下童年及兒童文學將如何轉變等等,為論壇更添聲色。

最後,論壇總召集人張淑英教授再次總結,除了感謝主講者精采的分享,也感謝聽眾們的長期支持。希望知音們能再來參加第十三屆臺灣歐洲文化論壇,第將於 五月底六月初,以「歐洲在亞洲的文化遺產」為題,歡迎一同共襄盛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