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胃癌預防治療共識暨世界保胃日 記者會

胃癌目前是全球癌症死亡排名第三及發生率排名第五的癌症,世界衛生組織所屬的國際癌症研究署(IARC)估計到2040年之前,全球罹患胃癌的人口將持續增加,每年有77萬名胃癌可歸因於幽門桿菌感染,醫學界已證實胃幽門螺旋桿菌是消化性潰瘍及胃癌的重要致病原因,臺大醫院副院長吳明賢、臺大醫院內科部教授劉志銘,也進行了多項大型的臨床試驗,開發幽門螺旋桿菌族群與個人最佳療法,探討除菌治療對於腸道菌叢抗藥性及腸道外疾病與健康之長期影響,並刊登於「The Lancet」(刺胳針)及「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刺胳針感染病學)等國際頂尖期刊上。

除了先前證實含「14天的序列性療法」以及「10天鉍劑四合一的療法」治療效果更勝於傳統的「三合一療法」之外,研究團隊最近更進一步發現幽門螺旋桿菌除菌治療後,人體腸道菌相的失衡是短暫的,在治療後2個月至1年後,會逐漸恢復,而腸道菌抗藥性的增加也是短暫的,會在治療後2個月恢復至除菌前的狀態,此外也發現人體的胰島素抗性在發除菌治療後也會顯著的下降等創新研究,這些研究不僅引領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方向,並因此改變了幽門螺旋桿菌治療。

全球消化性潰瘍的發生率由於幽門桿菌的除菌治療大幅減少。而有超過八成的胃癌是幽門桿菌感染所引起的,亦即這些胃癌可以透過幽門桿菌之除菌加以預防,臺灣消化醫學界過去20年來,在幽門螺旋桿菌及胃癌領域的研究有多項卓越之成果,20多年前,臺大醫學院榮譽教授林肇堂與副總統陳建仁先生開啟臺灣在幽門桿菌的研究,發現當時臺灣成年人幽門桿菌的盛行率為55%左右,也發現幽門桿菌是胃癌的重要危險因子。

當時馬祖胃癌的發生率為臺灣本島的3到5倍之高,因此與臺大公衛學院陳秀熙副院長、臺大醫院副院長吳明賢、臺大醫院內科部教授李宜家、連江縣縣長劉增應等人,開啟了一系列的胃癌防治研究及計畫,馬祖的胃癌防治計畫在大家的努力下,也有重大的進展,目前胃癌的發生率已經減少了五成以上。臺灣也因此受邀在隸屬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發表演說,讓臺灣經驗對世界胃癌防治有所貢獻。

這些亮麗的成果,不僅讓臺灣消化醫學界於日前成功主辦2019亞太消化系醫學會單一主題會議--「篩檢及根除幽門桿菌以預防胃癌之現有證據及亟待解決之議題」,於會議結束之後,吳明賢副院長與臺大醫院內科部教授劉志銘更進一步籌劃胃癌預防的全球共識會議,共有國內外共30名學者於今(2019)年9月30及10月01日在臺大醫學院參與此次共識會議。

與會專家們除深入探討相關議題,更以實證醫學的方法,研擬出30點專家共識,會議結論將有助於為全球胃幽門螺旋桿菌治療及胃癌防治政策提供更深入且完整的依據。此外,共識會議也擬定了多項重要的跨國合作研究計畫,並簽訂合作研究備忘錄,以期能為根除幽門桿菌預防胃癌的政策,提供更嚴謹且完整的研究證據,共同守護全民之健康。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