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數位時代系列 50: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的衝擊與教育轉機

(文/圖:許炳堅教授)

A. 社交距離決定顧客密度,加速電腦化與自動化

2020年1月起,新冠肺炎病毒(Coronavirus, COVID-19)的疫情在全世界廣泛地漫延開來,對於人們的工作與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慘烈程度可以比擬為不用火藥、相對文明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在許多個月之後,等到有效的疫苗與治療方法被開發出來,疫情會逐漸和緩,但是人們的工作與生活型態將徹底地改變,無法回復到以前的熱鬧與擁擠狀態啦!

在疫情緊張期間,人們除了要戴口罩與勤洗手之外,很重要的新要求就是人與人之間保持足夠的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譬如,在室外通風良好的情況下是一公尺的距離,在室內則是一公尺半。

(A.1) 顧客密集的服務業走入歷史,需要浴火重生

保持社交距離的要求,直接衝擊到各行各業的服務業,幾乎沒有幸免的。

因為飛機內是密閉空間,只要有一位乘客、或者機上工作人員確診或者帶有病毒,病毒就會經由機內的空氣循環造成許多人先後被感染。在疫情傳染期間大家選擇留在原來的國內,不敢搭乘國際航班。即使是國內的短程航班,也是少搭乘為妙。如果要維持社交距離,以後飛機上經濟艙的座位只能採取「梅花座」,每一個座位的前後左右都會留下一個空位。這樣子真正可以使用的座位數目只有原來的一半,機票的價格自然會變成兩倍啦。另外,飛航時段裡的飲料與餐點服務也會大量縮水、甚至於全部停止,以減少服務人員與乘客接觸的機會。不少航空公司把客機改裝成貨機,尋找新的生意機會。

電影院的情形也一樣,只能銷售「梅花座」,因此電影票價也會變成原來的兩倍。電影院的主要收入之一,就是販賣爆米花與飲料、還有零食,在防疫期間會全部停止銷售。

餐廳的情形也大受影響。大學裡的學生餐廳,本來兩兩相對的四人座餐桌,也拆掉或者移除了三張椅子,只留下孤伶伶的一張座椅。有些咖啡店甚至於把店內的座椅全部移除,只販賣外帶的咖啡。

餐飲業進一步往外賣模式傾斜與靠攏。「Uber Eats」與「Food Panda空腹熊貓」等食物外送平台的使用率更加地頻繁。許多餐廳歇業了,苦撐下來的也把店內的空間改裝成適合單獨的顧客,或者利用空間改賣蔬菜與水果。

保持社交距離的要求會長期地改變服務業的消費模式,各個店家都竭盡全力在摸索,希望能夠找出新的經營方式來。

(A.2) 遠距教學流行,地區授課教師需求大減

因為新冠肺炎病毒的影響,遠距教學(Distance Learning)盛行起來。學生不被允許親自到學校的教室上課,而是留在家裡、或者是在宿舍的寢室裡,這樣子可以避免六十人以上、或者一百多人以上擠在大班教室一起上課的情形。遠距教學的方式至少有兩種,一種是線上即時 (online real-time)教學,學生可以同步提問,教師能夠即時答覆。另一種是預先錄影完成然後存放在學校的電腦系統上,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觀看的時間,缺點就是沒有即時問答的功能。

大家習慣於遠距教學之後,特別是採用先錄影的方式,並不限於原來班級的學生可以觀看。只要學校的電腦系統設定好,那麼同一學校的其他班級學生,甚至於外校的學生也有機會可以觀看。到時候,大學裡基本的共同科目例如微積分課、生物學、經濟學、電子學、計算機概論課等,只要全臺灣有三套錄影內容分為甲、乙、丙三個等級就足夠了,分別針對深入、普通、容易的學生程度。就像高中數學分為甲版、乙版一樣。屆時,其他大學不需要聘任該課程的授課教師,只要雇用助教來協助學生們學習、以及幫忙評分即可。長期以來的教師課堂授課方式,將受到電腦輔助教學、與機器自動化的衝擊而產生巨大的變革。

(A.3) 追求人多不再是福,反而會成為負擔

全球人口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二十多億人迅速增加到七十多億人,增長速率大約是3.5倍。中國大陸人口也從四億多增加到十四億人,也是將近3.5倍。臺灣的人口從原來的六百萬,加上大陸移入的兩百多萬軍民同胞成為八百萬人,然後增加到現在的兩千三百多萬人。

21世紀起,少子化來襲,人口結構迅速地老化。日本的總人口數已經逐年在降低,臺灣也會很快地步其後塵。在20世紀裡,代工業在亞洲盛行,科技工廠需要很多技術純熟的作業員。但是到了21世紀,先進的半導體晶片促成了高科技工廠自動化的全面提升,對於人力的需求反而大為降低。

加上廣設大學的影響,年輕人並不怎麼努力也能夠擠進大學去就讀。四年下來,許多年輕人對於專業知識不甚瞭解,習慣於生吞活剝地記住了片段的知識,並沒有真正的融會貫通,也就不知道如何去靈活運用。即使接著再念兩年的碩士學位,畢業之後老闆還是會優先採用電腦系統、或者靈巧的機器人,於是大部份年輕人只能屈就於接近最低工資的基層工作。

B. 現代教育的新契機,觀念上打掉重練,擁抱新未來

既然保持社交距離與遠距教學帶來了教育的大衝擊,有挑戰就有新機會,是危機也是轉機。我們要善於把握,乘機而起。

首先,我們要調整心態來認識清楚,寶貴的地球資源屬於各種動物與植物所共有。人類要與萬物和平共存,千萬別再唯我獨尊、獨行其是。

(B.1) 視界(Vision)與洞察力(Insights),價值:評估、掌握、創造

年輕人想增強全球化競爭力,就需要在視界(Vision)與洞察力(Insights)兩個方面下功夫。視界就是要比別人看得遠、看得廣、更早看出來,這是在增加可用訊號(signal)強度的方面。洞察力就是要比別人看得更仔細,看出字裡行間並沒有直接寫出來、卻隱含了的意思,也就是英文的成語「Read between the lines.」,能夠聽出弦外之音來。這是在減少雜訊(noise)的方面。可用訊號除以雜訊大小,即可獲得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一個人做事時如果他的動態範圍比競爭者大,那麼進可攻、退可守,自然是無往不利,而且手到擒來了!

有競爭力的年輕人對於一件重要事情的前因與後果要瞭如指掌,不要只限於知其然,還要能夠知其所以然。這樣子就可以學到寶貴的經驗與教訓,下一次遇到類似的情形,就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千萬不可以渾渾噩噩地、敷衍了事,凡事只求過關就好。

(B.2) (生動學習) 現代教育三部曲:知識吸收、融會貫通、靈活運用

在少子化的風潮下,每一位年輕人都是家庭與社會的珍寶。然而在高度電腦自動化與人工智慧日新月異的進逼下,年輕人的就業機會不斷地被壓縮。許多已知的工作被電腦或者智能機器所取代,新產生的工作數量很有限、又要求新技能。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已經不能夠滿足新時代的需求,以「教師為中心」(faculty-centric)的教學必須轉換為以個別「學生為中心」(student-centric)的學習。

生動學習是新的課堂學習方式。「生動」就是「學生們動起來」。生動教學法將教室的講台,由教授與學生們共用共享。讓學生們在課堂裡由被動的安靜聽講,轉換為主動的上台參與,能夠即時地回饋他們的學習效果。

具體的作為就是,理論的部分由教授來講解,書本有敘述的例題則由學生上台嘗試著演算一遍,然後再做口頭詳細說明每一個步驟。如果學生在台上遇到困難,就由教授出手協助。也就是說,師生同心協力來一起完成。

這個方式和專業球隊訓練營的集訓一樣,先由教練講解策略與運球技巧,然後由球員們輪流上場練習,務必要做到精益求精。成果驗收的重點不是考驗教授/教練的能力好不好,而是在於學生/球員的競爭力表現如何?

學生的出列參與採取自動自發的方式,自己舉手搶著站出來,而不是由教授來指定。因為教授指定的方式,容易集中在某幾位經常表現的學生,而漏掉了其他有心進步的人。除了寫例題之外,學生也可以上台分享心得、看法,或者提問。有些學生特別喜歡上台擦黑板,因為這一項動作他們最有把握,信心十足而且不會失誤。

(B.3) 協助每一位年輕人:培養專長與找出自己的人生舞台

成語說得好:「給年輕人魚吃,還不如教他怎麼釣魚」,可以學得到有用的謀生技能。在現代,空有釣魚的技能還不夠,必須找得到魚場才行。所以要進一步教導年輕人養魚的本領,這樣子一年四季都吃得到魚。

在21世紀裡,持續進步的大學應該教導學生們整套的本事,來應付未來人生歷程將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讓每一位學生:
•發掘自己與職場上謀生有關的興趣;
•培養與磨利自己的專長;
•尋找或者搭建適合自己的人生舞台,去發光發亮。

在此,專長可能是口才、繪畫(包括電腦繪圖、卡通漫畫)、音樂(唱歌、彈奏樂器)、運動細胞發達、推銷能力等。教科書雖然很重要,專業知識卻只是未來職場所需能力的一部份,而非全部。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