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特色課程系列報導—理學院「人權、創傷與轉型正義」

「人權、創傷與轉型正義」是理學院葉素玲副院長牽線,由心理系邀請在美國從事轉型正義多年的法律學博士Camilo Perez Bustillo與心理系李怡青教授合開的特色課程。

當擅長質化研究、文化間比較的律師,遇上擅長量化研究、關心文化影響的社會心理學者,會有怎樣的對話?當參與轉型正義多年的實務工作者,遇上關心弱勢族群議題的學者,會激盪出怎樣的火花?這堂課的起源就來自於這樣的好奇與期待。

Camilo Perez Bustillo法學博士藉著多年實務參與轉型正義的經驗,提供了這堂課的骨幹,從多國歷史中爬梳、介紹著諸多人權受到侵害的證據,這些事件對人們造成傷害,促使後代人們嘗試修復-轉型正義。人們被消失、被殺害、被剝奪基本權利,這些人的哀鳴並未被載入當時的官方史書中,等到改朝換代,強勢政治權力的空窗期,歷史終有些被改寫或挖掘的可能性。我們彷彿在亂草堆中,尋找著那已經灰飛煙滅的亂葬崗中留下的痕跡,有些已被挖掘,有些則仍靜靜地躺著,等待訴說的機會。

擅長量化研究的李怡青博士則以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探問,嘗試提供另一個視角,帶領著學生們思考人類社會何以一再發生這樣的事?而轉型正義可以如何修復人們的傷害?這些機制或因果關係的探問看似抽象、沒有溫度,但卻能跳脫個人經驗,提供跨社會、歷史脈絡的觀點,回答不同故事經驗中的異與同。

參與的學生們來自不同領域,學生們帶著「學習如何運用所學以改善與解決社會困境」的期盼來到這門課,逐步學習到轉型正義過程中許多關鍵待解之難題,學生們不斷思考自己所熟知的領域知識如何應用於理解與回應這些議題。這門課質與量並存、理論與實務兼具的視角、不同學科的獨特觀點,使學生經歷一個令人振奮的過程,我們實際看見知識如何走出書本文章,為社會所用;也同時理解到,學者所產製的知識與實際的社會可能非常遙遠。

這堂課除了講授與影片剖析外,也充滿著師生、同儕間的討論,包含對新聞時事、對實徵研究文章、對不同歷史現象與現況的分享與討論,我們可以在這些豐富多元的討論中,從彼此學習不同學科的思考特性、關懷視角、與各自的長處。學生們帶著不同的關心(如藝術如何紀念這些違反人權的過往?臺、韓慰安婦如何獲得她們希冀的正義、臺灣原民的訴求與聲音何以始終未歇、白色恐怖時期留下了什麼讓我們可以不再重蹈覆轍)豐富了這堂課。

「人權、創傷與轉型正義」是顆種子,不只讓我們從學術研究回首臺灣經歷過的白色恐怖時期,也讓我們看見不同國家的經驗。它讓我們理解到人們在轉型正義中,一邊面對原有政治權力結構的束縛,一邊尋求可能的正義、修復與不再重蹈覆轍之間的困境,也讓我們明白為何不同國家基於其原有的限制在轉型正義上能夠做的也不同。而這堂課所談的許多問題可能沒有正確答案,加害者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若沒有正義,受害者與其他人有沒有可能和解?我們有沒有可能不再犯下同樣的錯?這堂課期待學生們最終運用這些所學,結合不同領域的知識特長,回應自己所關心的轉型正義議題,尋找可能的解方。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