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中學習傾聽與對話—領導學程x黑暗對話社會企業「極黑空間之闇室迷蹤」工作坊
「走入黑暗的前一刻,我的眼眶泛著淚,那股對於未知道路的焦慮害怕襲擊而來。」
過年前,領導學程帶領教職員和學生走入全臺灣唯一的黑洞,展開密室逃脫的闖關任務,培養團隊統合能力。但這次很不一樣,闖關隊伍來自各系所,從大學部到博士班跨域組成,走進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之中,平時密室逃脫仰賴的視覺能力被硬生剝奪,僅能依靠其餘的感官,包含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感知密室中的環境與線索,才得以破關。
在黑暗中傾聽與對話
黑暗對話社會企業的「黑暗對話工作坊:極黑空間之闇室迷蹤」,將參與者放入黑暗環境,並由「神秘領路人」帶領闖關者破關、走完全程。在黑洞一般的黑暗環境中,不但無法依靠平時藉由視覺建立起的生活經驗破關,也沒有人能夠全能全知地知道闖關現場的整體資訊,唯一能夠依靠的,是隊友口中依照每個人所感知的片段資訊,拼湊並想像出關卡的完整面貌。
機械系歐陽融表示,起初大家只要一發現線索就興奮喊出來,混雜的聲音讓話語變得無法理解而卡關。破關過程中,除了感知線索的驚奇外,好像為了證明自己一般,我們習慣大聲踴躍地喊出感知的內容,卻無助於破關。直到漸漸培養出默契,比起說話,發現仔細傾聽更為重要,並且依照領路人為我們編的順序,講出自己感受到線索,共同拼出關卡的整體樣貌。
同時,失去視覺後,要讓夥伴準確理解自己描述的線索也更加困難。同一個線條、同一種形狀、同一類的氣味,卻會因為彼此過往生活經驗、破關當下所處的位置,產生不同描述方式。因此,在溝通裡,我們都盡可能地完整描述感受到的內容,並在接受資訊後,也會重述自己的詮釋方式,確認雙方的理解達成共識。
真正對話來自於同理
教學發展中心張依帆同仁分享參與動機時說:「之前認識一位全盲的臺大學生,很好奇他為什麼可以上台教課、擔任助教,並且隻身在臺北。在互動的過程中,我時常不經意說出好像不大恰當的話,令我很自責。」面對視障者,我們常常會感覺到不知所措,面對他們身上的部分失能,不知道該如何進對應退,想多加關心又怕被誤解為獵奇,想要伸手協助又擔心對方感覺被貶抑。直到我們也走進黑洞裡面,感受視覺被剝奪的經驗。這場黑暗中的沉浸式體驗,未來在安排教師活動時也能列為口袋名單。
「一開始的我,感到很焦慮、害怕;在解謎破關時,需要不斷摸摸看旁邊有沒有人,或發出聲音確認同伴的位置。」農經系邱詩涵表達從剛開始的恐懼,到習慣黑暗環境、前方領路人的帶領,以及關卡中確信夥伴在身旁,都會帶來安心感,並願意更信任環境。在活動中,讓我們可以同理視障者的生活經驗,並換位思考視障者在生活中希望與他人建立怎麼樣的互動關係。化學所黃文澤同學則說:「整趟過程在全黑的環境下進行,一系列的關卡挑戰感官與知覺,最後關卡透過與會者分享,內心真的有被領路人的分享打動鼓勵,找到創造自我價值之處,也讓自己暫時忘卻博士課業的繁重壓力。」
在「極黑空間之闇室迷蹤」活動中,領路人具備視覺外的感官敏銳以及對於環境的熟悉,褪去平時被貼上「需要被幫助」的標籤,成為我們身旁的朋友。帶領我們的小箴是臺灣首位考取英國國際咖啡師證照的視障者,運用聽覺、觸覺,一樣可以沖咖啡、打奶泡、拉花。這些都是我們未曾想像到他們的斜槓身份,黑暗對話讓我們透過同理心,開啟對話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