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第28次跨領域學術交流會—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臺灣大學為全臺最完整的綜合大學,為促進各學院對彼此專業領域的認識,增加跨領域交流合作的契機,本校自104年7月2日由醫學院主辦第1場「臺灣大學跨領域學術交流會議」,爾後則由各學院輪流主辦。110年1月7日由生物資源暨農學院主辦,於校總區獸醫系三館地下演講廳舉行第28場次的交流會議,特別邀請管中閔校長、生農學院盧虎生院長擔任開幕嘉賓致詞,勉勵與會者充分結合各領域之優勢,將可發揮最大之研究效能,在學術研究與產業發展上為臺大及臺灣貢獻一己之力。

首位講者為張俊哲教授,他介紹研究團隊如何在臺大昆蟲學系從零開始,將蚜蟲建立為發育生物學的新興模式動物。有別於傳統的人工智慧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張教授把蚜蟲的發育奧秘也幽默地稱為AI (Aphid Intelligence),由他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過去15年間,共6次登上國際期刊與原文教科書封面,以生動地方式介紹蚜蟲特殊的孤雌胎生機制,也讓聽眾對蚜蟲的生殖細胞特化與體軸決定,有更深入地認識。在短短的15分鐘內,「蚜蟲智慧」 (Aphid Intelligence) 獲得熱烈迴響。

接著由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的王驥懋助理教授,以多方探討臺灣高速鐵路雲林基地附近之建設及周圍農業生產抽取地下水,所造成沿線地層下陷之議題,檢討過去以2D概念管理重要工程設計規劃,因缺乏對於第三維度,尤其是地下空間相關的土壤、水文的動態地質資訊,導致問題產生。建議應將群眾以及利害關係者納入知識的共同生產中,將有利於公共政策的決議以及科學民主化。

第三位講者為生物科技研究所的林劭品教授,其專長於表觀基因體學、發育生物學與幹細胞學等領域,主要研究方向為探討表觀遺傳對基因表現的調控機制將如何影響細胞命運。結合發育生物學、生物資訊分析、統計、數學模型與人工智慧等方法學,為動物及人類生殖、神經退化與再生醫學研究提出獨到見解。基礎生物、醫學甚至智慧蛋雞產銷數學模型之相關研究成果,已與校內外及美、日、英、加拿大、法國等國際合作學者共同發表於各領域知名期刊。

最後,由生物機電工程學系的陳世芳助理教授介紹如何結合影像監測系統與深度學習模式分析,有效地應用於建置智能茶樹病蟲害辨識系統,茶園機械之自動化輔助導航開發,及精品咖啡的風味預測,期望能將資料科學應用於農業生產流程及品質評估上,使臺灣農業能朝向兼具智能、產能、品質與永續的發展。

會後餐敘時間,各講者和與會來賓對於各自所專長與執行中計畫進行交流分享,醫學院倪衍玄院長對與於張俊哲教授之蚜蟲研究在農業的應用性十分感興趣,而陳銘憲副校長對於陳世芳助理教授的咖啡風味分類預測也有心得分享,交流中也建立起合作的可能性,對於合作計畫的深度與未來方向將帶來實質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