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數位時代系列」第65篇:多元學問的對比與調和

圖文提供:許炳堅教授

A. 相生相剋:對內則對立,對外則相輔

流傳數千年的華夏文化,對於其三大主要特色大家的看法並不盡相同。有國學專家認為可以是:
‧產生了強大的凝聚力,維繫著「書同文、車同軌」的同一民族而不分崩離析;
‧對於各種宗教能夠兼容並蓄,不偏不倚;
‧具有完整的宇宙觀,天地人三才與萬物合諧共處。

第一項是相對於分裂成數十個國家的歐洲而言,第二項是相對於印度次大陸的印度教、回教等數個宗教的相互對立而言。第三項則是構成人類文明的重要內涵之一。

(A.1) 學習經典的挑戰

根據<維基百科> 的報導,傳統中華道學的三大體系分別是:
•以《易經》為源頭的象數理思維,
•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天人感應、醫易人合一的醫道思維繫統,還有
•以老子《道德經》為代表的宇宙天地人「道」論。

經典古籍傳承了歷代的智慧。例如,《黃帝內經》的重點在於「養生」,《易經》的重點在於協助人們「趨吉避凶」,而《孫子兵法》的重點則在於教導人們「以少勝多」。

大家對於《道德經》的瞭解與認知就比較分歧,很共通的說法認為有一個重點在於「道法自然」,特別是「無為」,與莊子倡導的「無用之用是為大用」相互呼應。另一種說法則指出其中一個重點在於教導人們採取「以柔克剛」的作法來達成「反敗為勝」。處於劣勢而不喪失志氣,還能夠找出致勝之道來翻盤。本文在第二種說法上,做進一步的發揮。

人們如果想要好好地學習經典古籍,包括《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西遊記》等,最不容易跨過的門檻究竟是什麼?現代人生的一大挑戰,就是找出方法來讓代表「現在與未來」的今日社會以及代表過去的經典古籍/傳統智慧進行有意義與有效果的對話、交流。

如果從學生們的角度來思考學習經典古籍,他們很想知道、或者是必須被說服的,特別是:
1. 對於這些經典古籍,他們究竟可以「做些什麼」呢?
2. 然後對他們將有什麼「實質的助益」?
或者只是教他們去欣賞而已,像是聽音樂會、看表演、參觀藝術館。

(A.2) 日常機智裡對比的兩項

成功了,是聰明的表現。對於無法成功的其他情況,能夠看得開而瀟灑地笑ㄧ笑,表現出來的則是成熟的智慧。一個人要活得精彩,需要依靠智慧來取捨,而且要善於借力使力。

現代的學生們被長期灌輸的觀念,專注於學科「深入」垂直探討的重要性。至於向鄰近相關領域伸出觸角的「淺出」與「旁通」方法,則沒有足夠的概念,一副莫宰羊的樣子,殊為可惜。

數千年來先聖先賢留傳下來的智慧精華,除了經典書籍之外,主要表現在日常生活的用語裡。可以分類為:(1) 對比的兩項,(2) 循環的三項,(3) 循環的五項,等。

在日常生活裡有不少處於相互對比的詞彙,例如:
‧理、道,
‧陽、陰,
‧盾、矛,
‧強、弱,
‧硬、軟,
‧果、因,
‧硬體、軟體,
‧深入、旁通,
‧專注、發想,
‧收斂、發散,
‧低能量、大亂度,
‧負回授、正回授,
‧向心力、離心力,等。

對於上述諸項目,一般人趨向於前者,偏好於:理、陽、盾、強、硬、果、硬體、深入、專注、收斂、低能量、負回授、向心力。殊不知,如果適時適地善用每一項的後者,可以增加很多彈性,以及開創出成功的新契機。

《道德經.五十八章》老子提醒我們:「禍兮福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眼前所處的局勢並非一成不變。一般人喜歡趨吉避凶,有時候「看起來最危險的地方反而比較安全、看起來最安全的地方反而才危險。」對於道與理、以及陰與陽,在<華人正規教育忽略的:陰陽的陰、道理的道>一文裡已經有了詳細的闡述與說明。

學生們長期以來被教導要避免矛盾的情形。其實只要處置得宜,矛與盾能夠同心齊力一致對外,將是人生競爭的利器。在古代,盾是良好的防衛武器,矛是犀利的進攻武器,兩者配合在一起則無往不利了。當然啦,如果矛與盾用在內鬥,就容易造成兩敗俱傷的情形。

柔弱與剛強是強烈的對比。一般人喜歡追求強壯,努力擺脫弱小的形象。《道德經.七十八章》老子提醒我們:「天下莫弱於水。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其實,由最柔弱的水蓄積起來的洪峰也有衝垮堅固堤防的時候。更何況,在人生職場上能屈能伸的柔軟度,是度過難關的有效良法。

軟與硬也是強烈的對比。在人的嘴巴裡,舌頭是軟的,牙齒是硬的。使用了幾十年之後,牙齒陸續地損壞了,而舌頭卻完好無損地存在著。

(A.3) 循環的三項

由對比的兩項走向多元,接著就是循環的三項。最常遇到的就是連小學生都很熟悉的「剪刀、石頭、布」三循環,既相生又相剋。

著名的循環三項包括了:
‧科學、哲學、藝術,
‧現在、過去、未來,
‧實數、虛數、無,
‧有、空、無,
‧空間、時間、不確定,
‧身、心、靈,
‧儒、釋、道,
‧人、地、天,
‧深入、淺出、旁通,
‧模組(module)、整合(integration)、平台(platform),
‧知識累積、融會貫通、靈活運用,
‧器物、制度、理念,等。

每一項目的三個選擇之間的關係,極為微妙,以後有機會再依次詳細解說。對於上述諸項目,一般人普遍趨向於第一個選擇、覺得比較安全,偏好於:科學、現在、實數、有、空間、身、儒、人、深入、模組、知識累積、器物。其實,每一個項目的另外兩種選擇蘊藏著嶄新的變化。只要善加利用,工作與生活就不會呆板與苦悶,一方面可以豐富人生,也可以更為多彩多姿。

(A.4) 循環的四項、五項、十項、十二項

其次是循環的四項,四季「春、夏、秋、冬」,或者撲克牌的四種花色「紅磚(diamond)、紅心(heart)、梅花(club)、黑桃(spade)」,都是很有名的例子。

至於循環的五項就更為常見,也許因為傳統五行深入人心的關係。著名的循環五項包括了:
‧東、西、南、北、中 (方位),
‧金、木、水、火、土 (五行),
‧人、地、天、道、自然 (《道德經》),
‧30而立、40而不惑、50知天命、60耳順、70從心所欲 (《論語》),
‧悟能、悟淨、悟空、三藏、如來 (《西遊記》),
‧深入、淺出、旁通、忘我、無我 (人生修煉境界),
‧肺、肝、腎、心、脾 (五臟器官),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生)。

很有名的十項循環是「天干」,是古代的一種文字計序符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很有名的十二項循環,其一是「地支」,是木星軌道被分成的十二個部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另一個例子是「十二生肖」、又稱十二年獸,是以十二種動物代表年份: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犬、豬。

一個能夠淵遠流長的文明,幾千年來提供了大家在工作上與生活上所需要的便利與智慧,我們要善加利用才好。

附錄:
三百六十度的圓周人生、或者七百二十度的立體人生,沒有哪一個方向永遠是對的,完全看「天時、地利、人和」來臨機應變。網路上流傳影片裡,中學生講出來的兩極化對比俗話成語,頗耐人尋味,包括了:
‧人定勝天 vs. 天意難違,
‧日久見人心 vs. 人心隔肚皮,
‧禮輕情義重vs. 禮多人不怪,
‧人往高處走vs. 爬得高、跌得重,
‧天無絕人之路 vs.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細節決定成敗 vs.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宰相肚裡能撐船 vs. 有仇不報、非君子,
‧退一步海闊天空 vs. 狹路相逢、勇者勝,
‧得饒人處且饒人 vs. 縱虎歸山、後患無窮,
‧小心駛得萬年船 vs. 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哪裡跌倒、哪裡爬起 vs. 一失足成千古恨,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vs. 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vs. 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路不平有人鏟、事不平有人管 vs. 自家掃取門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