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研究成果系列報導 自閉症之末梢神經纖維研究

自閉症是一種因為神經系統發展障礙導致患者於社交、溝通、興趣和行為上表現異常。自閉症目前並無根治方法,因此釐清疾病致病機轉,以機轉引導治療發展為目前重要課題。自閉症患者常合併有知覺異常,近九成的患者因為知覺敏感,造成日常生活諸多不便,甚至因此衍生高度焦慮。人類感知的發生涉及周邊神經與中樞神經複雜的運作,過去對自閉症知覺異常的探究大多集中於研究此症的大腦結構與功能,鮮少探討自閉症對於周邊神經的影響。

這一研究是臺大醫學校區跨領域、歷經十年的長期合作計畫,結合臺大醫學院精神科自閉症研究團隊、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神經科之周邊神經研究團隊,包括謝松蒼教授、高淑芬教授、趙啟超醫師與簡意玲醫師,運用謝教授所發展建立的皮膚小纖維神經定量技術,分析自閉症患者的皮膚小纖維神經支配。於32位男性成人高功能自閉症患者的研究發現,自閉症患者不僅比常人有更顯著的知覺敏感、與知覺迴避,患者的皮膚切片也呈現皮膚小纖維神經密度減少的現象(圖一);有超過一半的自閉症患者,呈現皮膚小纖維神經異常退化。這是過去在自閉症研究從未報導過的發現,更重要的是,皮膚小纖維神經密度和患者對熱刺激的感覺閾值有顯著相關。神經密度愈低的患者,對熱刺激的感受可能較為遲鈍,意味著自閉症患者要到比較高的溫度時,才開始感受到有熱的刺激。對熱刺激閾值異常的個案約占所有患者28%。

此外,患者的皮膚小纖維神經密度,和臨床症狀的嚴重度呈現特別的U型關係,即神經密度最低和最高者,總體自閉症狀較為嚴重。如果把自閉症病患依據皮膚小纖維神經密度分為兩群,則低密度組中,密度愈低者,對於別人碰觸時較沒有反應,而在正常密度組,密度愈高者,愈抗拒碰觸、有觸覺敏感傾向。

過去研究已知在一般人皮膚小纖維神經密度和腦部熱誘發刺激電位(contact heat evoked potential)的振幅有顯著正相關。神經密度較低者,在接受熱刺激時,在大腦所測量到的熱誘發刺激電位振幅愈小,顯示周邊熱刺激傳遞到中樞的訊息較少。然而這一現象在自閉症患者卻剛好相反:(1)自閉症患者的皮膚小纖維神經密度與腦部誘發電位振幅都比正常人低,而且 (2)兩者之間卻呈現顯著負相關(圖二)。也就是說,在自閉症患者當中,神經密度愈低的人,反而有比較大的腦部熱誘發刺激電位振幅,顯示自閉症患者從周邊到中樞神經的熱刺激傳遞,與一般人的反應不同,可能還受到其他代償機制的調控。

總結來說,自閉症患者皮膚小纖維神經較常人少,而神經愈少者,臨床自閉症狀通常比較嚴重,熱誘發刺激電位反應也較大。周邊小纖維神經病理 (small fiber pathology)對於自閉症知覺異常所扮演的角色,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因為這是首度在自閉症進行周邊小纖維神經病理的研究,引起神經精神醫學界的迴響,除了被美國神經學會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的會訊NeurologyToday專文介紹,並被選為當期《神經學》(Neurology)期刊的封面(圖三)。

研究成果於2020年11月19日發表於《神經學》(Neurology)期刊。
全文網址:https://doi.org/10.1212/WNL.0000000000010932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