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特色課程系列報導─臺灣研究學程與臺灣文學研究所
臺灣文學研究所的教育目標,是培育從事臺灣文學研究與藝文創新之專業人才,並提升研究生從文字語言中提煉臺灣主體性意涵的視野與能力。作為文學院中的獨立所,「臺灣研究學程」則是臺灣文學研究所綜理的學分學程,以串連臺大各學院學科的理論框架與在地關懷為宗旨,結合從理工生醫、社科法管等學門的學術資源,以文學文化為軸心,轉化學術知識為大學部人文教育的內容。
「臺灣研究學程」在促進臺大各領域學者從事臺灣相關研究的同時,更以提供學生進行自我探索的資源、建立主體性意識之基礎知識、培育學生的公共視野與社會實踐能力為目標。「臺灣研究學程」包括文學、藝術到醫療公衛等領域,學生得從其中修習至少三個領域的二十學分,始獲得學程資格。其中九學分必須是所屬科系以外的課程,學程的教學規劃,是以校內課程為基礎,引導學生思考自我與「臺灣」之間跨域、連結、實踐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學程期待引領學生從自己的興趣出發,藉由「跨域」的知識攝取,「連結」興趣取向與專業能力,深化為發現問題、提出對策、提升臺灣社會文化的「實踐」動能。為了讓學生體驗、發現自己與臺灣文化的關聯,學程特重舉辦主題性論壇、以及走訪文化藝術之生產現場的經驗。2021年5月的「全球化下的臺灣音樂:在地、差異與交混」論壇,讓學生從原住民、臺語、客語音樂的專家學者分享過程中,從知識與實唱的面向聽見臺灣的不同旋律。學生的音樂鑑賞習慣原多以西洋流行、西洋古典為主,本次論壇則強調從西方樂理、樂史回觀臺灣音樂的普世性與特殊性,讓學生在反思自己的習慣養成背景後,更產生了對在地族群特色、聲音文化的研究興趣。
2020年11月「走進臺灣文學原鄉:客家山村訪查之旅」,前往新埔、北埔造訪臺灣作家吳濁流、龍瑛宗文學的誕生之地,藉由比對小說內容與現場觀察、作家親屬的介紹與分享,讓學生能真正沈浸於臺灣文化的想像空間,以身體與腳步感受臺灣。「走進臺灣文學原鄉」活動亦曾拜訪鍾肇政先生,見證年邁體弱仍心繫文化發展的鍾肇政的最後風采。而造訪黃春明先生策劃的宜蘭百果樹紅磚屋,學生都被寫作不輟與經營文化基地的黃春明熱情所撼動。學程課程如「探討臺灣殖民都市空間」、「臺灣南島民族誌」、「臺灣美術踏查」等課程,皆強調田野調查、街區探訪、博物館參展的設計,這些行動讓學生了解文化、藝術、群體性皆來自生活,養成對於環境的敏銳知覺,進而成為具備本土關懷、國際視野的頂尖人才。
臺文所的通識課程是「臺灣研究學程」的起點,以提示臺灣的國際位置、身份議題、主體性表現為宗旨,循序漸進地從文學、劇場、電影中引領學生發現性別、身份等臺灣議題。臺文所的訓練強調研究生從文學中獲得從事自我探索、自我表現、公眾關懷的資源,以及轉譯在地知識的能力。臺文所設計以語言文字本位、文學史思考、理論視野三方齊重的課程,並定期開設「臺灣文學的研究與轉譯」、「文學研究與寫作實踐」等實作性課程,讓學生獲得策劃主題、編輯出版實務、遊戲設計、劇場實務等訓練,在課程成果《百年不退流行的文青生活案內帖》、《終戰那一天》二部專書,「文壇封鎖中」桌遊獲得各界好評的激勵下,大幅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成效。學生屢獲個人性的文學創作、劇本創作、團隊性的藝文獎助,促進臺大學生從事藝文創作、臺灣主題活動策劃的動機與熱誠。這些教學設計與成果,也呼應臺大在地實踐、人文關懷的治學目標。
臺灣具備豐富生態與人文景觀、在國際秩序競合間扮演關鍵角色,是當代學科理論、思潮行動的實驗場。而位居東亞海陸輻輳的位置,更讓臺灣文學的訓練能呈現亞洲語言思想的精萃。甫獲得日本芥川獎的作家李琴峰—生長於臺灣、以日語寫作的獨特身份,正體現臺灣文學所藴積的豐富能量。臺文所與臺灣研究學程的課程,都期待使學生具有觀察與反思自我與環境關係的能力,轉化臺灣經驗為優勢,成為臺灣人文創新的座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