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數位時代系列」第66篇:人生職場魔術師:稱職的道具與演戲

圖文提供:許炳堅教授

A. 人生職場靜態的化粧、動態的演戲

在高科技業界做事,有模組(module)小範圍、整合(integration)中範圍、平台(platform)大範圍的不同層次。同樣地,在職場工作上與人相處,可能是相互競爭、或者相互合作,也有不同的層次。不完全只靠個人技術能力優劣的單挑比賽,經常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去看整個系統面,超越個人的單打獨鬥才能夠造成彼此雙贏的局面。

有時候在小地方吃點虧,卻可以促成彼此的真心合作,最終是大家都獲得好處與對應的報酬。俗話說得好:「在人矮簷下,怎敢不低頭」,就是這個道理。佛家語「金剛怒目不如菩薩低眉」,表達得更為傳神。在職場上,和氣才能夠生財。當然啦,自己要表現得很自然,不要讓別人感覺到很做作、太勉強。

美國蘋果公司(Apple Corp.)的賈伯斯(Steve Jobs)創辦人在2005年的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致詞時,勉勵大家要做到「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很多人對於hungry 與foolish的提醒是耳熟能詳的。至於要怎麼樣靈活地運用,就非常富有挑戰性。究竟在哪一種場合(何地)、哪一個時候(何時)應該表現出hungry?或者是要表現出foolish呢?

迅速地找出自己的強項來贏過別人,這是展現聰明的理性表現。反之,樂意禮讓別人、或者協助別人獲勝,這是展現智慧的道性表現。

(A.1) 大學學術界的三個不同範圍:校內、國內、國際

在臺灣現有的考核評量制度下,許多在大學任教的同仁們積極地累積點數與積分。俗話說「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就是描述這種情況。許多大學教師專注於與升等、年度工作獎金最有關的三件事,分別是:(1) 學系裡安排的教課,(2) 掛名在SCI (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或者SSCI (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發表的論文,(3) 學系裡安排的服務工作。對於其他事情,則普遍地缺乏興趣。

長期累積下來,這些教師們守成有餘,開創不足。大學的學術界可以區分為性質不同的三個範圍,分別是:校內、國內、國際,每一個範圍都有對應的最佳表現方法。

在校內的範圍,可以算是自己的舒適圈,各種資源比較容易找齊。包括而且不限制於: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在教學方面的補助款,校內專案提供的種子基金,向政府部門申請的研究經費,等。有人(研究生、博士後研究員、專案研究助理)、有錢(學校經費、政府經費)、有空間與設備(充實的實驗室),運作起來自然是如魚得水。這是對應於「實數」與「有」的境界。

把學術圈由校內延伸到國內的範圍,情況就很不一樣。國內學術圈講求的是具體的影響力,分別是在申請經費的審核、以及獲獎的審核。研究計畫的經費由不同的政府部門提供,包括科技部、教育部、經濟部、衛福部等機構。如果能夠爭取擔任審核委員、或者複審委員,甚至於擔任學門召集人,自然會受到其他大學任教者的重視與青睞。

同樣地,大學教師陸續要參加各種獎項的競爭。由政府單位頒發的獎項,主要有:科技部的傑出獎、教育部的學術獎與國家講座、中央研究院的吳大猷獎與院士榮銜,還有國家新創獎、行政院科技獎、以及教育部的教育奉獻獎等,不一而足。至於民間企業、社團、協會、學會所頒發的獎項,犖犖大者包括遠東公司的有庠科技獎、東元電機公司的東元科技獎、傑出人才基金會的傑出人才講座等,更是五花八門。這是對應於「虛數」與「空」的境界。

把學術圈由國內擴展到國際的範圍,那更是嶄新的氣象。歷史悠久的國際學會的會員遍佈於全球各地,分別來自教育界、產業界、以及政府贊助的大型實驗室機構。以前在校內、國內依靠經費多、實驗室大的財大氣粗作法,在這裡不一定行得通。反而要依靠眼光好,樂意與人分享,發揮領導力,甚至於可以借力使力促成跨國團隊合作,大家一起成功。這是對應於「無」的境界,最適合發揮「無中生有」的創新能力。

臺灣各個大學的教師們在教學生涯裡,先後感受到升等與國際學術界認可的壓力。有些教師累積了不少篇的SCI / SSCI 學術論文,在校內與國內的評比很受重視。其實這種勞力與用腦的努力從國際學術界的衡量來看,大部份算是苦勞、而非功勞。

如何才能夠在國際學術界獲得功勞的認可呢?最重要的是提升到用腦加上用心,也就是善用策略(strategy),並且適時地發揮領導力(leadership),引領新的研究走向,帶領大家開創新局面。能夠做到這個境界時,獲得國際學會的會士(Fellow)榮銜自然是實至名歸啦。

(A.2) 人生如戲,職場上稱職的魔術師

每一個人的遺傳基因不同,生活環境的貧富狀況也不一樣。如果社會上採用完全相同的標準來對待與挑選,表面上似乎很公平,其實不然。最近幾年來,政府陸續地採取相對彈性的作法,例如大學入學提供繁星推薦管道給偏鄉高中與社區高中之優質學生更佳的升學機會。可惜距離全面性地做到「人盡其才」的理想,還有許多需要改善之處,也需要大眾的進一步共識才行。

有很多的選擇項目是掌握在個人的手上。在職場上的許多成功人士能夠擺脫傳統學歷的枷鎖,盡情地發揮自己的天賦才能,積極地與時代、環境相結合,走出屬於自己的新格局。台塑集團的王永慶創辦人只接受小學三年級的正式教育,他一生的努力與成都是開創出來的。20世紀兵學家蔣百里先生點醒我們「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相離者弱、相悖者亡」,真是發人深省呀!

在21世紀高度競爭的社會,特別是電腦自動化促成人工智能系統的普遍流行,我們不應該一成不變地滿足於做為職場的一顆螺絲釘,而是要能夠臨機應變,靈活地掌握「天時、地利、人和」的契機,來追求人生的致勝點。

每當電視節目播放精采的現場魔術表演,總能夠吸引裁判們與觀眾們的高度注意,屏息觀看,接著爆出滿堂喝采。大家都知道成功的魔術表演依靠幾項重要因素的配合,包括:特殊的道具、魔術師的靈巧手法,再加上現場的燈光、以及對於觀眾心理的掌握。

在人生職場上,我們為什麼不積極地向受人歡迎的魔術師學習呢?‧在道具準備方面,我們要做到自身良好的化妝、穿著舒適得體,讓對方留下好印象,把自己成為最佳的道具;‧在靈巧手法方面,我們要舉一反三,隨時放空想法,辦事情有彈性而不拘泥與固執;‧在掌握觀眾心理方面,我們要站在對方的立場與角度去思考,找出最容易被接受的方式。

人生職場的變數很多。只要我們秉持著魔術師精神,帶來驚艷與歡樂、愉人且自愉,就能夠逢凶化吉、遇事呈祥,就沒有過不去的關卡。學術界的校內、國內、國際三個不同的範圍,分別對應了「實數的有、虛數的空、原點的無」三種境界。要扮演的人生職場魔術師也跟著要提高境界,由動手、到用腦,再提升到用心、與靈巧。

附錄:中小學的老師(Teacher)與大學的教授(Professor)有不同的稱謂

學術圈裡有三個有趣而且重要的問題,分別是:
●中小學的老師(Teacher)與大學的教授(Professor)有何不同?
●中小學的老師計算年資而不分等級,大學教師為何有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三個等級的差別?
●歐美大學教師的博士學位為什麼要求是「哲學博士」(Ph.D.)?

前面兩個問題有很強的關聯性。中小學的課程大多有標準的教科書,老師負責把教科書的內容解說清楚,並且帶領學生們反覆練習一直到嫻熟為止。這一項工作從任教開始就被要求做好,因此不需要再把中小學老師分成不同的等級。

大學教師的任務就非常地不同,著重在於啟發。除了帶領學生們學習已經累積的知識外,還要一起探索未來的新知識。根據Google的報導,profess (宣稱) 的英文原意是Claim that one has (a quality or feeling), especially when this is not the case. 也就是有能力去描述其他人還不是普遍知道的事。因此,大學教師除了在課堂教課之外,在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也是很重要的工作。許多大學把「研究、教學、服務」三項的綜合表現做為助理教授升為副教授、再依序升為正教授的重要考量。

醫學、法學、神學之外的其他領域,在歐美的優質大學都是頒授「哲學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因為他們瞭解到,廣義哲學是眾多學問的根源,優質的哲學博士必須有能力在另一個領域任教。例如,數學領域出身的可以到電機領域任教(特別是通訊專長),工程領域出身的可以到歷史領域任教(利用電腦進行史料分析)。跨領域交流是水到渠成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