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唐獎大師論壇漢學場於臺大圓滿落幕

由唐獎教育基金會主辦、本校文學院及藝術史研究所協辦的第五屆唐獎大師論壇漢學場於9月21日在本校應用力學研究大樓國際會議廳圓滿落幕。

本屆漢學獎得主為牛津大學中國藝術與考古系羅森教授(Jessica Rawson),羅森教授專研中國器物與文化交流,以文物為出發點,藉由視覺分析與社會脈絡等,論證文物意涵與文化間互動。

在本場論壇中,羅森教授以「青銅、玉與金:『物的言語』及其脈絡」為題,由日常風俗與墓葬物品出發,以貴重材質青銅、金、玉為例,介紹物品如何反映潛藏在社會文化中的「物的言語」,解讀文物所承載的歷史脈絡與文化交流,拓展研究角度與視野。羅森教授以廚房的設備與廚具為引,指出考古遺址的分析就如同日常生活中的廚房,根據不同的飲食文化、料理方式與使用習慣,廚具的類型與擺放亦會有所差異,因此考古研究除了個別文物的考察,也應將出土文物視為一種整體的集合,其文物類型的數量、組合及位置都具有意義。

羅森教授接著以中國河南安陽殷墟亞長墓為個案,分析其出土器物的數量與組合較為特殊,埋葬方式亦與中原習慣不同,其墓地位置又接近婦好墓,推測墓主應為出身北方塞外的戰士。由此例證,可清楚呈現羅森教授所指解讀文物時應將其視為整體集合的意義。除文物本身外,各文物間互相連結亦產生新的脈絡,透過此方式有助於解讀考古材料,瞭解過去文化與社會。

本場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德威擔任主持,並邀請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教授李永迪、本校藝術史研究所教授陳芳妹與施靜菲擔任與談人。陳芳妹教授指出羅森教授的方法跳脫中心與邊陲的思考框架,並將復古的現象理論化,對東西交流研究多有貢獻,也提出在分析文物時文物本身具有的說明及能力會是否會根據情況有所不同,研究時是否又會遇到異域風格如何界定的問題?儒教在復古風潮中又扮演何種角色?李永迪教授則對於羅森教授的研究方法與成果印象深刻,希望羅森教授能分享在研究過程中如何以不同角度分析並找出研究新方向,希望對學子有所啟發。施靜菲教授以過去自身求學經歷為例,輔以實際文物,呈現羅森教授在紋飾的研究如何將跨材質地域的交流、有機的連結脈絡、文物使用情境等三方面結合。羅森教授在問答中,強調觀察實物的重要性,鼓勵學子從比較文物出發並進一步思考其脈絡,方能推進對過去文化與社會的瞭解。

本場論壇亦同時進行線上轉播與口譯,可至唐獎的Youtube官方頻道觀看會議錄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3OtpZbkpy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