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交誼廳揪人報隊 竟成世界冠軍

今年10月底,媒體廣泛報導這則新聞–「寫程式拯救太空站! KIBO-RPC決賽 臺灣大學團隊獲得第一名」(https://www.nspo.narl.org.tw/news_view.php?c=221031001&ln=zh_TW),讓人好奇,沒有航太相關科系或研究室的臺大,怎麼會有一群同學在做與太空站相關的比賽?

這個跨校又跨國的獲獎團隊,靈魂人物是就讀臺大電機系的隊長陳冠穎,他說「我當初就在男一舍的交誼廳,詢問走過的同學是否想一起組隊參賽。」在宿舍招募電機系同學作為基本班底後,又陸續加入其他如機械系、資工系與工海系等的同學,還有一位是成功大學的同學。並應比賽單位的要求,再加上北非突尼西亞(Tunisia)的學生。

這聽起來一開始只像準備去籃球場打個三對三的報隊初衷,竟然一路過關斬將,拿到世界冠軍。陳冠穎說「宿舍找人的當下,從來沒有想過會得世界第一,只是單純想比個賽吧。」

話雖講的如此輕鬆,但比賽事實上是競爭激烈。團隊成員,電機系陳又華說明,參賽隊伍需要寫程式,在5分鐘內讓太空站的飛行機器人Astrobee準確發射雷射光擊中靶子,並且不超過時間且沒有撞擊牆壁才算成功完成,反之則是失敗。因此,寫出來控制飛行機器人的程式,必須兼具出色的準確度與時間控制。

背景多元、各有專長的團隊組成,果真在比賽過程中發揮作用。在臺灣的預賽是純粹用模擬器模擬程式的執行結果,但預賽就遇到對準的問題。機器人有個最小移動的預值,小於預值就沒辦法移動。例如要要從A點移動到B點,但二者之間的距離可能小於預值。突尼西亞同學設計出程式,讓機器人可以先從A點移動到C點,再由C點移動到B點,成功化解機器人得有最小移動距離的限制。

再來,決賽時可真的得將寫好的程式上傳至太空站上,由太空人協助操作並驗證,得考量環境中沒有地心引力與艙內氣流擾動等因素,顧慮更多。面對不確定的環境,團隊也苦思要如何解決難題。此時,團隊中唯一的成大同學–洪宇辰提議,不妨從模擬器上的分數,來破解其背後的計分規則,知道那些佔比或加權分數高,以確認程式撰寫的排序。經過分析與討論後,團隊決定程式中相關要素的排序,分別是「安全性」,「精準度」與「時間」。果真,決賽結果證明這樣的策略收到好的效果。

陳冠穎解釋,為避免機器人失控而撞到太空站艙體,得提前設想那些情況會導致危險,因為若真的遇到危險要再去化解,難度較高,故乾脆就是先避開危險,也就是先寫防範性的程式。他說,決賽很複雜,因此團隊人多的好處就是相互COVER,彼此腦力激盪想出個人沒想到的想法。

團隊成員,據悉是寫程式的高手,電機系陳楚融補充,團隊在今年疫情最嚴重時的4、5月份,不斷線上會議來集思廣益,「大家相互幫忙,總共花了2個月時間在撰寫程式,最後2個星期是每天都埋頭苦幹在寫,也有熬夜。」

至於對於這次比賽的收穫?身為隊長的陳冠穎說,他覺得學到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要的是勇於嘗試,結果是好是壞不重要,但至少試過。」而也藉此學到跨國間的成員溝通,並想辦法讓團隊走在軌道上,「讓這個TEAM成為TEAM」。他也說,雖然臺大沒有像成大和交大一樣有火箭等的研究,但「臺大的好處是有一群瘋子,一般很難在宿舍就可以招募到一個TEAM,但在臺大就可以,這是臺大的優勢,臺大的學生瘋起來不要命。」

最後,這次參賽最大的困難是什麼?陳冠穎說,團隊唯一一次實體開會,就是解決組隊以來最嚴重的難題–要取什麼隊名? 有人提到一個謎因,因此最後就取名叫「KIBO la na tsu bu KIBO」。外界都以為是日文,其實是中文的羅馬拼音,「大家都沒想到這是一群理工男想出來很酷的點子」,他說完後不禁哈哈大笑。

團隊決賽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jOgNrPMUJs (比賽:53分處,頒獎:1小時29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