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第32場跨領域學術交流會—公衛學院

公衛學院於2022年11月23日辦理「國立臺灣大學跨領域交流會」。與會人員包括管中閔校長、陳銘憲、周家蓓、張上淳三位副校長、多位校級主管、各學院(含附設醫院)院長、副院長與師長等共80餘人出席。公衛學院包括三大研究學群,研究特色與社會的健康議題息息相關,本次四位教師提出的四個主題,都圍繞著健康議題,從第一線的實務面、到背後的數據分析挑戰、以及公衛如何針對政策進行倡議。

第一位講者林先和教授針對臺灣面對COVID-19疫情早期的應對措施進行評估,與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合作,利用臺灣本土疫情調查資料發現COVID-19可能在症狀出現前就具有傳播力,因此需要不同於2003年SARS疫情的防治策略,並進行傳播動態分析,評估群體層次與個人層次防疫作為的成效,結果顯示2020年臺灣防疫有成同時歸功於全民戴口罩與保持社交距離,以及防疫部門對疑似個案的隔離與接觸者追蹤的成效,支持全民防疫的重要性。

第二位講者董鈺琪教授利用健保研究資料庫以限制性立方截斷式模型進行分析,並視覺化呈現醫療服務量與結果的相關性並找出閾值,結果發現醫師診治心臟衰竭住院病人一年15例以上者,病人的30天死亡率較低;而醫師執行全髖關節置換術一年15例以上者,病人有較低的30天再住院、住院成本及住院天數,這些發現對於醫院內部的品質改善和醫師培訓具參考價值。

第三位講者洪弘教授則討論高維度數據分析的挑戰。常見的高維度資料如 GWAS、EEG、以及MRI資料等。這些資料包含許多訊息,但個案數可能很少,對傳統的統計方法帶來新的挑戰,包括高維度以及極端值問題。洪老師深入淺出地介紹創新的降維度以及處理極端值的方法,獲得不少的讚賞。

第四位壓軸的陳玟伶副教授利用高解析質譜的小分子分析技術進行食品溯源的應用,初步發現以有機肥灌溉的蔬菜中含有特定藥物的活性成分,值得未來再加以定量分析。另一個例子是成功鑑別鮭魚產地來源,研究結果顯示挪威與智利鮭魚的差異主要來自飼料配方。這些創新食品溯源技術的應用,期望有助加強消費者與供應者之間的互信,進而保護全民健康。

多位老師於演講結束後提出詢問,現場互動熱烈,顯見公衛議題接近生活,容易得到重視與共鳴,出席者也積極交流以促進認識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