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小米復育成果與小米回贈─臺大實驗林為「2023國際小米年」揭開序幕

小米是南投縣信義鄉布農族早期的主食作物之一,然而在日治時期理蕃政策與後續市場經濟的衝擊下,信義鄉布農族的小米耕作逐步式微,當地小米原生種及相關歲時祭儀也逐漸消逝。因應小米復育議題,生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處長蔡明哲於2020年8月開始率領團隊,透過共榮計畫與研究雜糧作物多年的農藝學系教授林彥蓉,及生傳系博士生邵恪玄合作進行小米復育行動,後續更於2022年3月與玉山銀行共同推動「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玉山臺大ESG百年計畫」,將原生小米帶回鄉內,展開更大規模的參與式復育行動以及6級產業規劃 。

響應2023年為FAO所訂立的國際小米年,實驗林於年初舉辦系列活動,像是於1月6日為感謝玉山銀行提供支持,在臺灣大學(時任)副校長周家蓓與蔡處長的帶領下,團隊前往玉山銀行總部辦理小米回贈儀式。實驗林亦於當月14日在信義鄉內舉辦小米復育成果發表會暨試吃會,與大眾分享近2年多的復育研究成果、原生小米種子包及栽培手冊,並透過試吃會邀請眾人品評不同品系小米風味。與會者包含鄉內村長、國中小校長,以及許多關注小米復育的在地青年及鄉外專家學者。

試吃會上,生農學院院長盧虎生與大眾分享:「相較水稻,小米本身具有較高的類胡蘿蔔素,配合小米所含有的維生素B、維生素E等機能性成分,是很好的健康主食選擇。」而林彥蓉教授亦與大家分享:「呼應現代人的飲食需求,無麩質的小米更有潛力帶動當代健康飲食新風潮。」如實驗林中參與復育行動的陳郁夫先生,其自行研發的炒小米茶在現場亦大受好評,當代小米飲食存在有許多可能性。

實際上,團隊復育的28種品系各自具有相異的米質、風味與傳統脈絡,在傳統布農文化上分別用於製作小米飯、小米糕、小米酒等不同料理;或作為宴客、祭儀等不同用途,亦或成為長者、孕婦或幼童特別食用的選擇。透過與大眾分享復育行動與研究成果,期待後續在不同單位協力合作下,將落地生根的原生小米開展出當代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