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數位時代系列報導第75篇:超越四分之一的智慧

圖文提供:許炳堅教授

A. 大學四年128學分,四分之一用得上

整齊劃一的平頭式課程能夠訓練出一群服從命令的年輕人,卻無法讓每一位成員充分發揮其天賦與專長。如何讓每位大學生在追求學士學位的數年裡收穫滿滿?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關鍵議題。

(A.1) 四分之一的學分在學系的專業課程

近些年來,教育部對於四年制的學士學位畢業要求是修課滿足128學分。大致上可以分為四部份:˙四分之一的學分數在特定學系的專業課程,˙四分之一在學院的共同課程,˙四分之一在全校的共通課程,˙另外的四分之一就彈性地分配在學系、學院、學校之中。因此,每一學系排定的專業課程數目不會一樣多,其中存在的彈性可以被一些學生用來追求雙主修。有些大學也順勢推出全校不分系,甚至於由學生來選擇個人的全部修課組合。

以工程領域的電機資訊學院、或者工學院來說,學院的共同課程大致包含:˙微積分、普通物理、普通化學;˙程式設計、工程概論、人工智慧概論;˙好幾門工程數學:線性代數、微分方程、機率與統計,有的也包括複變函數。上述課程名稱在個別大學有些許變異。

全校的共通課程則有:˙基礎英文、國文等;˙足夠學分數的通識選修課;˙體育課、有些學校有勞動課或者是放學時段的教室打掃要求。

很多年輕人在獲得學士學位後繼續修讀碩士學位,這也是轉換專業領域的好時機。例如,電機與資訊領域的碩士班學生來源除了大學部的本科生之外,還招收大學部在機械系、土木系就讀的學生,這是在工程領域裡相互轉換的。也招收大學部在理學院的物理系、數學系,或者在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的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就讀的學生,這是校內跨學院的專業領域轉換。因此,對於大學部的學系專業課程就不必再斤斤計較,保持適度的彈性讓年輕人能夠隨著時代的需求去做調整。

(A.2) 大約四分之一的學分內容,職場真正用得上

現代科技職場使用硬體與軟體,其中硬體約占四分之一,可以比喻為人體的骨架。另外的四分之三則是軟體與應用系統,可以比喻為人體的肌肉、皮膚、血液,等。

年輕人在就讀大學部的四年裡,共修讀128學分的課程,畢業之後進入職場大約有四分之一亦即32學分的內容直接派得上用場。究竟是哪四分之一,就因人而異了。有可能是學系的專業課程,也有可能是學院的共同課程,或者是全校的共通課程。另一種可能是上述的每一部份都貢獻一些。

微軟公司(Microsoft Corp.)的比爾.蓋茲(Bill Gates)創辦人在大學裡念了一個學年,蘋果公司(Apple Corp.)的賈伯斯(Steve Jobs)創辦人在大學裡只念一個學期,都不超過大學部的四分之一,他們先後在高科技領域發光發熱。台積電公司(TSMC Corp.)的張忠謀創辦人在麻省理工學院(MIT)機械系念完學士學位與碩士學位,後來又在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電機系獲得博士學位。他經常告訴大家,對他影響最深刻、也最好使用的知識來自他在大學一年級時在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選修的「莎士比亞作品」通識課,這是屬於全校共通課程的一部份。

有效的學習包含三部曲,分別是:1.知識累積與吸收、2.融會貫通、3.靈活運用。每一個人出生的情況不盡相同,在相當大的範圍裡受到遺傳基因與成長環境的影響。在職場上想成功,需要三種法寶的最佳組合,其中大約20%靠天賦與個人特質,另外大約20%靠專長,也就是學系的專業課程所教導的知識與技能。專長的強弱決定於自己所追求的是哪一類型的人才:I型、T型、π型、或者斜槓人才。

占最大比率的60%就是要滿足時代需要,優質與良好的人脈關係也包括在內。在職場上極為成功的人,例如個人累積的財富在新台幣幾十億元以上者,大多數在這一項目表現得非常出類拔萃,有其獨到之處。比爾.蓋茲、賈伯斯、張忠謀等高科技創辦人是如此,台塑集團的王永慶創辦人、阿里巴巴集團的馬雲創辦人更是箇中翹楚。大學裡的優質通識課經常是帶得走的人生饗宴。

進入職場之後,被上司分派工作會遇到不同的狀況:˙狀況一:自己很懂、很會做,然而其他人也一樣會做;˙狀況二:自己不太懂、只會做一部份,而其他人也只會做其中的一部份;˙狀況三:自己太不懂了、不知道如何下手,而其他人也同樣地不會做。上述三種情況,究竟哪一種比較容易展現出個人的優勢呢?答案是因人而異,完全在於平日的基礎功是否踏實,再加上臨機應變的能力。

(A.3) 百年人生,最好做什麼?

人生在世,平均而言大約100年的歲月。現代醫學發達,想要活到120歲已經可以被許多人期待了。網路上流傳的新少林寺裡的一首偈語:「來時歡喜去時悲,空在人間走一回,不如不來也不去,亦無歡喜亦無悲」。成語常言:「人生如夢,一夢千古」。究竟是人活著的時候,相當於做夢?或是,人逝世之後相當於做夢呢?從超過百億年的宇宙來看,這兩種說法就像是牛頓運動定律所規範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雙胞胎地存在,並沒有多大差別。

雖然說,每一個人應該為自己的一生負責,還是有共通的尺度用來衡量。最簡單的人生評量方式,就是採用三大重要指標:˙一是健康、長壽,˙二是擁有的財富,˙三是快樂與幸福。上述每一項所占的比重粗略地相同。

健康與長壽是互為表裡的。身體保持健康,就有機會活得長久。反之,真正長壽的人要做到頭腦不失智、身體少病痛,而不是依賴醫療機器來維持生命的。財富的比較,採用對數(logarithmic)函數、比採用線性(linear)函數更有意義。評分以20.log(X)分貝來計算,X就是財富值。例如,一億元的財富比一千萬元的財富,多得20分貝(dB,decibel)的成績。快樂指的是個人獨處時的內心感受,幸福則是與家人、或者朋友們互動的溫馨程度。

有人說,幸福感是手裡有的與心理想要的相除的商數。要增大分子,必須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想減少分母,則藉助於心裡看得開的解脫境界。

我們的一生做哪些事情比較有意義、而不虛此行?這是見仁見智的「大哉問」,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

宇宙的三大要素包括:空間、時間、不確定。時間又可以區分為現在、過去、未來。有智慧的人要善用「手、腦、心、靈」。年輕人從學系的專業課程裡獲得近百年來累積的知識與技能,這是屬於現在的部份,主要是靠腦與手去瞭解與掌握。幾千年來先聖先賢的智慧借由經典流傳下來,這是屬於過去的部份,主要是靠靈去體會。未來還沒有發生、看不見,必須用心去認真想像。

附錄一: 神,為什麼需要「濃縮」(精)?

精神與物質是相對應的,精是濃縮的意思。為什麼神需要濃縮呢?因為神與道相通,都是稀薄地存在於宇宙之間。濃縮好的精神可以展現在臉上,看起來就是神采奕奕、神清氣爽啦!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