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歐洲文化論壇第 24場:歐洲古典音樂作曲家的藝術生涯

從 2014 年迄今持續9年,本校臺灣歐盟中心與外文系第二外語學群、臺灣西班牙語學會等共同合作舉辦的「臺灣歐洲文化論壇」,3 月 25 日於臺大圖書館舉行第 24 場「歐洲古典音樂作曲家的藝術生涯」,邀請到蔡倩玟、劉惠芝,林仁斌三位教授講述蕭邦、李斯特和馬勒的行旅、創作、以至於藝術生涯臻於高峰而名流青史的歷程。補班補課日,加上午後突來的冷風陣雨,蒞臨聽講的觀眾熱情依然。

論壇特別邀請到去年方抵臺履新的波蘭台北辦事處高則叡 (Cyryl Kozaczewski) 處長蒞臨致詞。高處長器宇高雅,充滿情感講述波蘭和蕭邦。他提到蕭邦舉世聞名,卻鮮有人探究其原因。處長連帶提到歷史上波蘭歷經亡國、遭瓜分分治,或流亡政府歷經艱辛,二次大戰再遭侵略,終於二戰後獨立建國,得來不易。蕭邦為波蘭人,20歲離開到巴黎,卻到逝世未曾再回到祖國。他一生創作以鋼琴曲為大宗,也因此波蘭以每五年一次的「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紀念蕭邦。高代表提到前次臺灣有8位參加,希望2025年有更多台灣音樂家參與。同時,他也誠摯邀請在場聽眾參與波蘭台北辦事處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辦的第四屆「蕭邦露天演奏會」。

論壇總召外文系教授張淑英則提到臺灣與波蘭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越來越見密切,今年台北國際書展主題國家便是波蘭,校內也有波蘭文課程,臺灣歐盟中心必定結合所有歐語人才,戮力推廣歐洲文化。

論壇3位講者均為留法學者,分別講演匈牙利、奧利地和波蘭音樂家/作曲家。首先由東華大學音樂學系劉惠芝教授(為教育部甄試藝術資優生),旅外十餘年音樂學涯,娓娓敘述鋼琴之王李斯特的歐洲歲月。李斯特畢生巨作的靈感來自他的旅遊經歷:從瑞士的琉森到義大利的翡冷翠(佛羅倫斯)、威尼斯、拿玻里到威瑪,壯遊成為他創作的繆思,成就作曲的宏偉。李斯特的《巡禮之年》全集匯聚各種鋼琴的演奏技法,將鋼琴表現推升至管弦樂團的境界、創造了鋼琴獨奏會的嶄新表演形式。

目前為蹦藝術網站的執行長與樂評名家林仁斌,年演講數超過200場,則跟聽眾分享馬勒的《復活》和第一號交響曲《巨人》。林執行長仔細分析第一號交響曲開頭音樂,帶領大家聆聽管弦樂團同時呈現的最高音與最低音域,橫跨了「8個」八度,造就極至寬闊的聲音,展現馬勒所謂的「交響曲必須包含整個世界,包含萬事萬物的聲音。」 林執行長也提到馬勒的音樂生涯其實是從指揮家的職涯巔峰轉折回到初衷,讓世人認識作曲家的他。要了解馬勒的音樂,必須了解他繁複磨難的人生(14 個手足僅4 個存活; 妻子紅杏出牆; 在奧地利、波希米亞、德國和猶太人間三重無國籍的身分),磨練和堅毅造就他的偉大。

第三位講者,也是本次論壇召集人兼主持人,本校外文系校友,現任高雄餐旅大學食創所的蔡倩玟教授。蔡教授講述蕭邦為天才音樂家,6 歲展現音樂才華,從波蘭到法國,創作越見豐富與恢宏,一生與音樂界(李斯特)、繪畫界(德拉克洛瓦)、文學界(喬治桑)交遊,滋養他作曲的多樣與創意,惜英才早逝,39 歲因肺結核病逝。蔡教授也特別提到蕭邦生性不喜喧嘩或大排場的演奏會,畢生演奏會的次數不若一般音樂家演奏會的大量,而其特色就是在貴族沙龍或少數公開場合演奏,與知音同樂。最後,蔡教授特別選了《夜曲》和觀眾分享,以臺裔美籍陸逸軒 (獲得2015 年「蕭邦國際鋼琴比賽」第四名)的演奏錄影分享,欣賞蕭邦獨佔鰲頭、極致抒情的鋼琴詩意與情感。

此次論壇含金量十足,觀眾跟著沈醉,讓論壇總召張淑英教授直接代觀眾當場邀請三位講者下季蒞臨臺灣歐洲文化論壇,續集開講。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