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次臺大跨領域學術交流會-生命科學院
繼公衛學院之後,臺大生命科學院於2023年3月7日舉辦本校第33次跨領域交流會,與會人員包括校長陳文章,三位副校長張上淳、曾宛如、廖婉君;研發長、國際長及法務長等多位校級主管,並有各學院(含附設醫院)院長、副院長及師長等共計80餘人出席。
此次交流會由生命科學院院長鄭石通主持,並在陳校長致詞後揭開序幕。生科院現有2系5所2學程、2功能性中心及2附屬單位,並包含身負科普教育重任並深受全台各級學校喜愛的動博館及植標館。本院涵蓋領域多元,為具備跨域特色的學院,院內教師歷年與醫學院、附設醫院、工學院、電資學院、生農學院及理學院均有跨域合作的學術交流與合作計晝。為考量生命科學院特色及與會者專業背景,此次演題主題涵蓋植物生理、仿生材料、人類幹細胞及永續漁業等尖端研究,由生命科學院4位年輕優秀的教師簡述其成果、後續展望影響。講者為植科所楊淑怡老師、生科系蔡素宜老師、生技系吳亘承老師及漁科所柯佳吟老師,內容均深入淺出,現場問答頻繁氣氛熱絡,為後續交流奠定基礎。
首位講者是本院榮獲111年度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之年輕學者,植物科學研究所楊淑怡老師,講題為「真菌能促進番茄側根生長? 解析其中機制」。楊老師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先介紹真菌的定義以及植物側根對於植物生長的重要性,接著介紹一種廣泛重要的植物與叢枝菌根菌的共生關係,對植物生長的正面影響。楊老師實驗室發現,菌根菌共生可促進番茄的側根生長,並下調C 端轉譯胜肽CEP2的基因表現。CEP2 是一種胜肽荷爾蒙,會被其蛋白質受體 CEPR1接收後,透過影響生長素相關途徑,抑制側根生長。菌根菌共生則會透過微調CEP2 基因表現的下降,減輕其對生長素途徑的抑制效果,進而達到促進側根生長的結果。與會來賓有針對研究細節,在問答部分與楊老師進行深入的討論。
接續由生化科技系的吳亘承老師分享主題「合成生物學於生物材料工程的應用」,利用新興合成生物學與仿生材料學的技術,以天然蜘蛛絲作為研究對象,更進一步生產仿生蜘蛛絲材料,同時也開發人工紡絲製程,進而將人工蜘蛛絲材料應用於軍事、工業與生醫等領域。本研究期待建立以生物技術來開發未來綠色材料的平台,增進環境永續發展與淨零減碳的競爭力。
生命科學系蔡素宜老師則主講「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探討心臟病之病理機制」。成人心臟受損後心肌細胞無法再生,且人類的心臟細胞不易獲得,因此,目前心臟病的病理機制仍諸多未知,因此,心血管疾病是全球十大疾病死亡之首。蔡老師實驗室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及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技術成功模擬罕見疾病,如肌原纖維肌病II型,並且找到疾病的病理機制。透過這樣的疾病模型,希望未來能夠有機會將研究結果應用在臨床上。
壓軸為生科院榮獲科技部(現國科會)哥倫布計畫的年輕學者,漁業科學研究所副教授柯佳吟,講題為在「誰知盤中魩仔魚…」。臺灣的魩鱙漁業目標物種為鯷鯡科的仔稚魚,以日本鯷、刺公鯷、異葉公鯷為主要魚種,並搭配一連串的管理措施,包含有配額管制、限制執照、禁漁期規範、離岸500m內禁捕、自主管理等。柯老師從物種分類到如何在魩鱙漁業形成跨領域研究,從科技跳脫傳統,從生科院環繞各學院,把餐桌食物帶到科學研究,希望達到永續漁業、經濟發展與海洋保育的平衡。
在精彩的演講與熱烈的提問討論後,全體與會人員於生科館3樓演講廳合影。現場與會教師持續交流熱絡,校長並對本活動提出新的想法,甚至有教師於餐會結束後繼續於場外持續討論,並留下彼此連絡方式,達到增加彼此的認識與知識分享,促進跨領域共同參與及合作之機會,此次交流會於餐會後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