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美術館揭牌暨「樂未央—受贈寄存漢代陶器展」開幕

歷經3年左右的籌備,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美術館正式在5月31日揭牌成立。在臺大校長陳文章、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臺大文學院院長黃慕萱、臺大博物館群副總館長胡哲明、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黃曉薇及臺大藝史所所長盧慧紋聯合拉下紅布幔後,藝術史研究所美術館正式揭牌成立。當日與會者還包括藝史所創所所長石守謙中研院士、國立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余佩瑾,以及為美術館題字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何傳馨等30多位貴賓。

陳校長表示,最近AI和ChatGPT非常流行,但對人、事、物和自然的美感絕對不能被人工智慧取代,而美術館的成立正是代表著人文美育普及的開始。期許美術館能大幅增加藝術史教學與研究,擴展與國內外美術館的交流,並提供跨學科與跨領域的合作平台。同時,讓全校所有師生擁有藝術教育的場所,成為師生及愛好藝文人士共享的空間。

故宮博物院蕭院長表示,自己早年曾參與臺大歷史系中國藝術史組(即藝術史研究所前身)的課程,讚許臺大為故宮與各大博物館、美術館培育出眾多人才,故鼎力支持臺大美術館的籌備,將故宮的展櫃透過移撥方式提供美術館使用。臺大博物館群胡副總館長指出,臺大在藝文方面擁有豐富的活動與傑出的研究,然而一直欠缺適當的藝術展覽空間和學習藝術評賞的機會,如今邁出第一步;期待將來共同推動藝文展演活動,讓藝術與不同學科進行跨學科的學習。黃院長則認為,需要讓文學院的每個系所擁有得以發揮的空間,美術館之於藝史所便是這樣的存在,並鼓勵美術館持續策劃更多精彩的展覽。

美術館的開幕特展「樂未央—受贈寄存漢代陶器展」是由藝術史研究所謝明良講座教授帶領學生所策劃,展品來自章建行、李月桂兩位收藏家。此展獲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慷慨贊助,並獲國立故宮博物院移撥17座展櫃,協力促成美事。盧所長指出,臺大藝史所在國內外學界極為有名,除了重視藝術品「實物」的觀察與了解,要能看到、摸到之外,也追求「實事求是」的研究與「實踐」。所謂實踐,即是將嚴謹的學術研究落實到策展上。過去由藝史所教師帶領學生策劃的專題研究展覽已將近10次,於校內總圖、公立美術館等空間合作展出,均廣受好評。美術館不僅是源自這樣的理念,也將這些成為目標邁進。

謝明良教授在導覽過程中解說漢代陶器在種類、製作技術及用途方面的特點與多樣性。大約在西元前1世紀,也就是在西漢中晚期出現在器表施罩以銅、鐵為發色劑,鉛為助熔劑在攝氏800度左右燒成的低溫綠釉或褐釉陶。此類鉛釉陶主要流行於中國大陸北方地區,其中河南濟源地區除了單色釉之外,另見在同一器上不同部位分別施加綠釉和褐釉的製品,此次展出作品中即有一件珍貴例子。

「樂未央—受贈寄存漢代陶器展」展期自即日起至2023年8月19日止,開放時間為每週三、六上午10時至下午4時。即日起每週六下午2時提供約40分鐘的導覽,歡迎參加。(開放時間以官網公告為主:https://homepage.ntu.edu.tw/~artcy/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