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時代的艾爾摩莎學術硏討會 — 重啟早期臺灣史研究新頁

由臺大外文系教授張淑英擔任理事長的臺灣西班牙語學會,協同臺大社科院、清華大學人社中心、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共同承接國家海洋研究院主辦的「西班牙時代的艾爾摩莎」學術硏討會,於今年6月17日於臺大社科院梁國樹國際會議廳舉行,參與人數約 130 人,與會人士皆為研究西班牙人在臺16年(1626-1642)的早期臺灣史研究學者,彼此在此研討會中溫故知新,藉著專題演講、主持,發表與講評,重啟並開闢更豐富的議題和素材,值得繼續挖掘艾爾摩莎島(西班牙文「美麗島」)的文化與學術瑰寶。

活動開幕由臺大理學院院長吳俊傑致詞,吳院長的大氣專業與海洋研究息息相關,過去擔任國科會自然司司長時,亦經常媒合跨領域研究,尤其與專題演講者中研院院士臧振華有多次合作經驗。而國海院院長吳建宏,亦是臺大造船系系友,期許西班牙在臺灣16年這一塊領域可以啟發更多研究,補足早期臺灣史美麗的版圖,這也是他接任國海院院長希望打造海洋臺灣的理念。西班牙商務辦事處處長 Eduardo Euba Aldape,表示早期臺灣史的研究將蓄勢待發,期待西班牙和臺灣學者繼續攜手合作,將這塊仍然不足的領域鋪滿,相信稱呼臺灣是Ysla Hermosa的歷史還可以持續深耕。

中研院院士臧振華的專題演講,由清大人類學系教授黃樹民院士主持。臧院士分享從2011年起迄今,分別從3個不同機構獲得研究補助和西班牙學者合作,執行基隆和平島的考古,如今已到第三代,拓展到建築、教堂結構、墓葬挖掘出來的23具遺體的考究,需要更多跨領域的合作。

此次研討會共發表8篇論文,臺師大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康培德從荷蘭Johannes van Keulen的海圖解讀臺灣原住民部落的分佈與結構;清大歷史所副教授李毓中討論西班牙從馬尼拉對臺灣的援助補給,例如銀幣、糧食與武器等民生與防衛軍需;南藝大藝術史學系教授盧泰康討論引人入勝的臺灣傳世與出土的西班牙古銀幣,均從墨西哥製造,流通到亞洲成為交易貨幣,有真有假;清大人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謝艾倫從和平島諸聖教堂,比較亞洲天主堂的建築結構,可以從其簡潔或華麗推敲到當時的建築風格,或者是殖民者的拮据,或是宗教的教義考量。

另外4篇論文,則與語言文化銜接。清大歷史所助理教授吳國聖討論西班牙文對原住民用語的影響,許多原住民可能不知道他們使用的語彙是來自西班牙語。臺大外文系教授張淑英從西班牙文,葡文,拉丁文和地圖繪製,以及大航海時期西葡殖民全球的發現與命名特色,論證「福爾摩沙」和「美麗島」的根源。清大語言所教授連金發和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教授鄭縈以閩南語、塔加祿語、西班牙語3語討論《佛郎機化人話簿》和《荔鏡記》裡華人學習西語的發音和用字原則。學者表示,早在400年前,所有的用字即有其準則,並非任意使用或造字。

此研討會一半成員,甫獲得西班牙皇室「第一屆索里亞公爵基金會國際西班牙語學研究講座」全額獎助,7月初將前往西班牙受獎,此次發表的研究也是受獎期間將發表的學術成果。研討會的幕後推手 – 國海院海洋政策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蘇嘉宏於閉幕時表示,「國海院希望將臺灣提升到海洋國家的視野,讓全民從世界的角度出發,觀察審視自己,讓臺灣在世界的舞臺穩重屹立。」